范文 > 读后感
+

《地下》读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地下》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读后感(一):他不擅长纪实文学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采访了几十人......内容单调重复,无趣。写小说的人写纪实文学或者是散文终究不是强项。第一次只给他2颗星的评价。希望他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不要老是倚老卖老,吃老本。

  《地下》读后感(二):实名

  村上在拿到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时候说过,在高墙和鸡蛋之间,他永远选择站在鸡蛋的一边——这本书大概就是这种立场的证明

  政府敢要求微博实名,但敢不敢也像村上一样,写一本在胶州路大火或者动车事件中每个受害者或者他们的家人都实名出现的纪实文学?

  《地下》读后感(三):每颗心都有在“地下”的时候

  “独自的世界观”

  一直觉得皈依奥姆真理教的人很愚蠢,但是看了村上后记《没有标记的噩梦》,也大致明白了这种人的心理。能把思想交给别人,让他代替自己、帮自己思考,确实很省事儿。现实中之所以有很多压力,想必就是因为需要自己思考和权衡,很累。

  采访和田荣二氏父母、妻子的部分很是感人

  《地下》读后感(四):被村上所感动

  其实更想说的是被村上这种行为所感动了,说是一种勇气也好,一份责任心也好,以这样的形式来还原一个政府所掩饰的事件本身。

  虽然这样说身份显得很奇怪,但很感谢他,感谢他不仅仅只是陈述了事件和其伤害性,更是把每一个陈述者当做一个完整的人,这种不想让活生生的人变成“面目模糊的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的态度令我敬佩。

  《地下》读后感(五):直面残酷的救赎

  当作家以敏感和忐忒的心造访一位严重受害半植物人前,他想的是”我该好好鼓励她“, 访问结束时握手那一刻,植物人”确实的传达舍么似的久久握着我的手“手已很久没被人那么有力的握过了”

  作家:“结果上反而是我被她鼓励”

  面对暴力后的生悟宽恕的思考,是值得一看,希望苦难中国有更多类似村上的洞察良心

  《地下》读后感(六):短评

  因为是纪录性的文学 所以编排起来都是一个个的故事 我还好 估计很多读者读到后面都有点乏味了吧 最突出的 感人至深的 也就是村上在后记里说的那两个故事 其他或多或少 受访者当天的经历都有点相似 包括症状什么的 所以到后面 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故事还有点看头 真正的思想 也就是这本书的后记了 我觉得我想看的也就是这样的东西 做了一些笔记。

  《地下》读后感(七):物语

  这本记事性的书让我了解了那个年代村上思想的状况,接触过他的“物语”概念让我突然想到目前中国社会,无从说起能对中国社会哪个方面有所反思,也貌似全都可以。中国和日本社会不管从传统结构到近代社会结构的架构上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希望这本书的点点启示能让我参透如今中国社会聚集在一些事件下的正在成长的某些思潮。因为,我们都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受害者。

  《地下》读后感(八):仿佛如今在帝都的人生

  无意中开始看,其实也是为了 村上春树的招牌

  对于沙林事件有一点点印象,但这次还是看了很震撼

  比较好玩的还是讲了很多日本人的人生

  如果来东京打工

  地铁如何的挤

  每天都在同一时间的同一个车门上车

  突然到了这一天,一切都改变了

  仿佛就是现在帝都的每日生活

  不禁想着,万一有一天发生了类似的事儿会怎样

  虽然有隐忧,但想来想去还是要每日去坐地铁上下班,或者出行聚会吧

  另外,日本人的工作精神的确可嘉,都蛮拼的。

  《地下》读后感(九):我了解的村上

  写实的文章,是村上的转型之作,读读感觉不错,虽然最后的物语什么的,还是没读懂。

  喜欢上村上的作品,无缘由的,一下子被吸引了,于是几乎翻遍了他的所有作品,可还是看不够,无法理解,却疯一般的入迷了。

  对我而言,地下相对易懂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地铁世界的反思,PTSD,往往那些看不见的痛苦,才更可怕。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越往深处,越能挖掘出真相什么的。有时候觉得与己无关,当真的降临在身边的时候,却并非如此。我无法走入你的世界,我希望追寻你的脚步。作家,是个很神奇的职业,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空谈风月,而是一个武器,一个信念,一种力量。

  《地下》读后感(十):地下之我见

  在这个信息过度的年代里,我们往往会被媒介的信息误导了方向。我们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引导了,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在一场事故中,我们往往关心的是:死了多少人?有没有贪污腐败的存在?是不是会牵扯到敏感人物?敏感话题?有几个人是会想到事故中的人在想的是什么?那个时候他做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是那要做的?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呢!大抵不过是碰到类似的事情时候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更快的处理方式罢了。这样还不够么?中国少的不就是这个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9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