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抗战飞行日记》是一本由龚业悌 著 / 龚绍英 / 龚绍东 / 龚绍雄 / 龚绍豪 整理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一):极为珍贵的一本书

  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了,他们口中的抗战历史,越来越模糊了,国人要珍惜啊

  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了,他们口中的抗战历史,越来越模糊了,国人要珍惜啊

  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了,他们口中的抗战历史,越来越模糊了,国人要珍惜啊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二):好书

  这么厉害的抗战传奇英雄,我以前居然并不了解,真是惭愧啊。当然,应该惭愧的,不光是我这个人,更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现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看看我们的媒体都在说啥呢?抗战胜利日,没人提了,也没多少关注,真是民族的悲哀啊。

  龚业悌,久经沙场,九死一生,英雄啊。中国空军的抗战史,终于有了这么一本日记来佐证啦。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三):永志不忘有多难

  龚业悌是一名飞行员,参加了抗日战争,在当时的“中央航校”同班毕业的33名同学中,24人牺牲,8人残废。在战争中,他也曾受伤,在一次迫降中,他折了好几根肋骨。

  然而,龚业悌又是一名文学青年,他喜欢写作,在日记中,他经常抄录当时流行作家的语句,他出身良好,希望有朝一日从事学术与创作的工作

  然而,历史没有给他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了国家,他只能选择战斗。他在长空搏杀,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但每次落地,他又回到了日记所营造的世界中,他在其中倾诉与梦想。

  “生活在别处”,这是作为人,经常会遭遇的尴尬,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时,我们要么被时代所牵引,成为被动者,要么不得不在两种状态的撕裂下生活,接受现实,却不放弃梦想。毫无疑问,龚业悌选择了后者。

  龚业悌的日记,干净而流畅,是一个时代重要的见证,而其中的波澜起伏,又颇能体现出一份忐忑的心情。然而,他永远也没机会去实现他的文学梦了,因为在历史中,我们并不完全是主动的,当你做出了选择,你就必须承受牺牲。

  在后人眼中,“抗日战争”是伟大的,它重塑了我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使我们洗血了百年的耻辱,然而,这场战争如此惨烈,它吞噬了太多的生命与青春,我们永远理解不了那些牺牲者,他们为了这个国家,付出了自己的生活与自由,他们中许多人甚至连姓名都没能留下,就匆匆地结束了灿烂的人生。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已经成了名人,也可能只有微小的幸福,却足以让他们感到满意,他们或者在含饴弄孙,或者在向孩子们检讨着一生的故事。历史是无数渺小的人组成的,当历史的车轮转向另一个轨道时,有多少人知道,这是无数人抗争的结果,而每一次抗争,对于历史而言,可能是一小步,对于个体而言,却是全部的投入。

  这是一本小历史,它比大历史更生动也更亲切,从中我们能读出一个时代的苦难与辛酸,一个人的坚强与幻灭。一切都已过去,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一切反而变得更加清晰。

  永志不忘,那些在战争中付出生命与鲜血的人们;永志不忘,那些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而勇敢斗争的人们;永志不忘,那些放弃了个人幸福,坚决地站起来的人们。时光可流逝,他们将永生,他们的精神恍若星辰,正指引着迷茫的后人们,踟蹰地前行。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四):半本好书

  除了日记正文,本书有一半的篇幅(书的左页),是背景介绍文字和老照片。这些历史背景或人物介绍,哪些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哪些是编者添加的,绝大多数没有注明,着实不妥。有多篇文字,既与日记本身的行文风格迥异,又与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明显是编者依照当今的宣传口径编纂或摘编的,读来很不搭调。

  照片也是。除一部分系明确由作者提供的珍贵历史镜头外,也有近一半照片未注明来源;而且,其中不少与右页的日记内容和日期背景并无直接关联,仅仅是为了配合那些“政治上正确”的说明文字,甚是莫名。

  与其掺杂这些私货,莫如收录作者苦心收集的上千名抗战国军飞行员的名录,更有价值!

  但日记正文和作者拍摄的照片,的确是珍贵的史料。这位37/38年的文艺青年,文笔甚好。

  从日记中可以读出,当时空军的训练质量,后勤保障,与指挥水准,都很成问题唉 ------

  在飞行员层面,基本的起降,射击,投弹等训练不到位,就连老队员的水准也不稳定;

  时不时的摔飞机,且2/3是平常的起降训练或转场飞行,并非高难度战术演练;初期战损只占1/3。

  严重忽视飞行员身体训练(日记中无体能训练记录,作者多次提到体能下降的情形);且飞行员们非战勤值班时常常饮酒和夜归;

  雨天不安排升空训练,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训练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台风天的814空战战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总的层面上,空军高层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一战时代,只重硬件(飞机)和飞行员个人技术,忽视指挥体系的培养和后勤保障配套。

  早期不安排中队级别的作战训练(多是3机编队),我9架驱逐机对敌9架轰炸机的战术安排,也仅仅停留在口头讨论中(又想到814傍晚的那场空战!);

  即便在得到苏联的飞行员和战机支援后,依然缺乏无线电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地面和空中指挥;导航与预警能力接近与零。

  战勤保障薄弱得一塌糊涂,相比飞行员,合格的机械师更为缺乏;前线机场基本没有后勤设施;治疗战伤依赖教会医院,跟陆军一样缺乏军医。

  更重要的是,战备观念薄弱,迟至37年7月12日,日记中才提到5天前的77事变;我相信这绝不是作者一人的疏忽或无视,当是反映了全军的战备状况!而在武汉战役期间,飞行员们隔天就去市区看电影,下馆子,泡妞,纪律可谓松散矣。

  另外,一场空战下来,全队不作战术总结,吃一篑不长一智啊!

  这些个不靠谱因素叠加在一起,可以想象当时空军的战斗力水准了。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淞沪空战及随后一年中,打出了与日军在数量级上大致相当的战果,战损率明显优于陆军和海军,尽其所能完成了战术目标,也算是对得起民众的大力支援和天之骄子的称号了。

  总体而言,这本日记还是非常值得一读。日记中涉及训练,日常生活,地勤保障,指挥等方面的内容,恰好弥补了陈应明先生力作中缺少的那部分,相得益彰。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纸张太次,装订质量更差,读了一半,书脊就脱胶散架了,鄙视一下出版社。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五):《抗战飞行日记》:飞翔的青春

  《抗战飞行日记》:飞翔的青春

  龚业悌,生于1914年,卒于1996年,抗战时期在中国空军四大队效力。1985年,他将自己的《飞行日记》连同其他文物捐献给国家,日记的记录从1936年10月到1940年9月13日。而出版的这本书,只是从1937年元旦到1938年12月31日。

  文学青年抗敌记

  龚业悌是一个文学青年,他在日记里对阅读书目和感受多有记录。我找了一下,一年内的阅读有巴金《生之忏悔》、朱湘翻译的《番石榴集》、小说《苦果》、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蒲风的《钢铁的唱歌》、臧克家的《烙印》、苏曼殊的遗集、《中书集》(内有评徐志摩的诗、评闻君一多的诗、郭沫若的诗等等)、《茶花女》、巴金的短文(苏堤、老年、狗、丁香花下、我的眼泪、初恋、未寄的信、父与女、云南之夜、繁星等)、郑振铎《欧行日记》、谢冰心《寄小读者》、易家钺《西子湖边》、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哀曼殊斐见》、易卜生《集外书简》、梅特林克《蜜蜂的发怒》、渥徳维《凝情书》、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战事日紧,看书就越来越少了。对于电影,则热情不减,电影名单远比书单长多了,假如可以给报纸投稿,龚业悌会是一个不错的影评作者。

  日记中很大部分记录了自己的私人生活,如逛武汉的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玩摄影,临习字碑、玩弹子、喝葡萄酒、写诗歌、与友人通信述衷肠。物质生活丰腴,生活习惯很时髦,但能看出,这类闲情逸趣的休闲娱乐,随着战事吃紧而逐渐消失,空军都从简了,何况庞大的地面部队。

  文学书看多了,未免字里行间带有文青气质,不提龚业悌的文笔有多优美轻灵,他多次为书中情节垂泪,一个标准的多愁善感的青年。“比如我搬进这院里的第一天,便倚在枕上听凄风摧着落木的沙沙声和雨点无情地打在窗框上的响声苦闷了一夜。”这样的意境勾勒,在日记中见到好几处,冷雨夜,落木萧萧,人更是黯然神伤。

  这个忧伤的年轻人,从阴雨绵绵的江南杭州(笕桥机场),一路忧伤到了漠北之地兰州(去接受苏联援助)。忧伤并不妨碍飞将军的战斗,身处中国空军战斗机主力部队四大队,他参加了1937年8月14日的上海空战,以及1938年2月18日在武汉上空的空战。8•14和2•18,对中国而言,算得上是大捷了,8月14日从此被定为中国空军节。

  8•14空战,是8•13淞沪会战开始后的第二天,一战击落四架日机,举国振奋。其实我觉得,这成果来得不艰难,日本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中国飞机皆是进口,相比日本性能并不落后,大摇大摆的日机不被击落才怪。国内的民情,却是显得极为炽热、激昂,飞将军打破敌人,就像29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抗敌大捷。现在的历史记录,常常就此证明打碎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搬用日本当年报纸上说的“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日之支那。”

  这些舆论攻势,彼此出招、接招、拆招,意义不大,你吹我也吹。当年的战地记者曹聚仁,就批评过这类现象,他认为是国人带着原始的军事观点走进战场,传统话本演义小说、戏曲评书里大刀长枪大战三百回合的战斗方式,造成了长城之战大刀队的雄威,也满足了国人的文学想象。

  国人聊以自慰的空军神话,很快也破灭了,随着整个战局的失利而破灭。淞沪战败,南京陷落,武汉又失陷……中国空军和中央军德械师精锐一样,开场的时候猛烈发飙,然后劲不足,随着战争消耗就相继凋零了。最困难时期,空军和陆军、百姓、刘文典和沈从文在内的学者一起躲避警报。

  战争的成败,说到底还是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尚是一个农业国家,尽管刚走过了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毋论武器装备差距,中国连现代的征兵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士兵文化素质更是相差悬殊。想龚业悌这样能够阅读小说的年轻人,数量极少,也就集中在空军、炮兵、通讯兵等数量寥寥的技术兵种里,或者军校毕业后去做参谋。

  让我扼腕叹息的是,龚业悌没有成为圣埃克絮佩里,后者这位法国飞行员,在浴血长空的同时,还是一位留下《小王子》传世的大作家。对比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龚业悌的夜航文字记录,居然也有类似的韵味。假若生活在一个社会秩序正常稳定的国家里,龚业悌的战后生活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不需要穷自己的力量去搜集整理空军资料,因为那属于基于共同生活经验的集体记忆,这集体记忆始终是完善的,也没有出现记忆断层,档案馆里应有尽有;他只需要完成个人记忆,做做自己的回忆录或口述自传即可。余下时间,自然可以圆自己的文学梦了。

  璧山,龚业悌的飞行终点

  我最遗憾的是,未能看到1939年到1940年9月13日的日记。尤为重要的是,1940年9月13日,也就是说,过了这一天,龚业悌不再写飞行日记。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因为从这一天起,龚业悌负重伤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从这一天起,整个中国空军都失去了飞行能力或曰机会。这不仅是龚业悌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的悲剧。偌大中国的上空,从此只供日本飞机驰骋翱翔、俯冲、投弹、扫射,日机如入无人之境,轻松执行任务。一直到1941年年底,陈纳德一手训练出来的飞虎队首战告捷,中国上空又开始出现我方飞机。

  让龚业悌停止飞行的这一天,在重庆璧山县上空发生了璧山空战,这是日本零式战斗机投入使用后不久,第一次与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成规模交战。我方飞机是苏联造的伊-15、伊-16的改进型,无论是机动性、速度、还是火力,都远远不及对方。以往所学的战术在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前,无法展开施用。是役,我军集合了三大队、四大队的33驾苏式战斗机,对阵日军13架零式战斗机,结局是零比十三。自己被击落13架,受伤迫降时损失11架,如此惨败的战绩,乃开战以来所未有。

  根据资料记载,我方牺牲飞行员10人,受伤8人(一说有9人)。此书的主人龚业悌,在受伤者之列。书里的序二《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提及这一天空战极为激烈,父亲驾驶的战机一只轮子被打掉了,用单只轮子迫降的时候,操纵的舵杆撞断了胸部的几根肋骨。当日“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官毛邦初关于敌我空军交战情况的战斗要报”中,提及龚业悌时写道“第二十二队中尉本级分队长 龚业悌 伤 弹伤足部 E-16 7533 损 左中翼中二炮,左前方机身因炮弹爆裂炸伤多处,机身前上方中二弹,滑油箱中一弹。人机均伤,飞回基地。”因为是战报,简单明快,可是我作为后人无从去理解龚业悌的具体遭遇和他的感想。但说句刻薄的话,龚业悌能从璧山空战中幸存下来,是个命大之人。我觉得,假以时日,龚业悌还活在今日的话,经媒体宣传报道一番,其意义不逊于远征军营长赵振英。

  在龚业悌退出飞行后没多久,1941年3月14日,接收到苏式改进型飞机的三大队、五大队在成都上空应战零式,结果之凄惨,仅次于璧山空战。牺牲的飞行员里有一位名叫林恒,是林徽因的三弟,林徽因在三年后为弟弟写下一首哀悼长诗《哭三弟恒》。多年以后适逢文革,林徽因已过世,弟弟遗物中的一把中正剑,被前来抄家的红卫兵找到,使得梁思成一家胆战心惊。

  航空史学者陈应明编著的《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战史》,我觉得是市面上容易买到的书里面,关于中国抗战空战的最优者,而且也是别无选择的最优者,其他多是东抄西凑的烂书。陈应明在编书时选入了担任零式试验和在中国作战的12分队队长横山保的回忆文章。进藤大尉指挥的13机编队在1940年9月13日空战告捷,横山保回忆这段戎马倥偬岁月,对零式战斗机充满感激与信任,他甚至单独驾驶零式低飞往重庆进行轰炸后的观察。对手的一路顺畅惬意,反映出中国是日益陷入困窘,空中力量任人宰割,毫无还手之力。璧山空战的惨败,对日本人而言也是一个战场转折点,按照横山保的话说,“大大地鼓舞了所有驻中国的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士气。”更深远的意义,“零式在中国得到了实战检验,为后来无数的无敌战斗机队辉煌的战史写下了良好的开头。”所谓后来的辉煌战绩,即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面对英国、美国飞机时的凌厉攻势和良好战果。而英美在战争初期的战斗机,性能是优于经历璧山空战的中国空军的。

  后半生,龚业悌的幸运

  在1949年10月末,大军进逼重庆时,龚业悌参加了“两航起义”,他自任“护产委员会”主任。我猜想,龚业悌做这个抉择,跟他的阅读和他的境遇有关,他已经飞不了飞机,待遇不如从前。毕竟,国民党飞行员都是人中翘楚,待遇优渥,受美式教育影响,对政治判断的看法肯定与一线农民出身的步兵兄弟不一样。空军里,投奔共产党政权的不乏其人,但终不是主流,主流是飞到了台湾。

  书里面没有只字提及龚业悌在四九年后遭受的苦难,网上有一篇《龚夫子的伯父——抗日英雄龚业悌》。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当选民航西南分局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接受当地人民在国家号召下的捐钱捐财,资金用于向苏联购买飞机大炮。此举全国皆然。文革期间,不说是知识分子身份,前朝旧军官的身份足以让他深受迫害之苦。他被专政劳动五年,背负供人指指点点、抬不起头的罪名,到1978年恢复名誉、落实政策。

  这段历史,香港启德机场起飞飞往大陆的两航公司飞行员里面,107个人政审只通过27人,未通过者,天天在北京西郊机场背石头修跑道。而那些通过审查者,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同等于不受信任者之列,也就是在革命队伍的边缘,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处处受到组织上的排挤、为难,尽管他们曾参加过飞虎队、驼峰航运,九死一生从飞行生涯里存活下来,最终难脱历史反革命兼现行反革命,无论是搬石头修机场的,还是在虚职上小心翼翼晃荡徘徊者,都一个结局。这段哀恸的历史,这个默默忍受变本加厉苦难的群体,在“温故书坊”系列的《寻找英雄——抗日战争之民间调查》一书里能看到。相对而言,龚业悌是幸运者。

  1980年起,他任职沈阳市政协委员、常委,参政议政上就如当年望着零式在天空横行而无事可做,那么就发挥“文史资料选辑”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政协的最大贡献是留下了一大堆“文史资料选辑”,虽然比起刘绍唐来是低效率。龚业悌对儿女感叹,仅中央航校和他同班毕业的33个同学里,抗战期间牺牲24人。有这样的切身之痛,龚业悌的晚年生活投注在航空史写作上,写文章介绍抗战空战历史,收集整理抗战期间全国各航校毕业的1256人姓名、年龄、机关、作战简历、生死状况,详细回复他人的来信咨询,等等,忙碌不停。

  1987年的清明节,龚业悌去故都南京祭扫“航空烈士墓”,并与海内外硕果尚存的战友、战友后裔保持联系。这年月,台湾也开放探亲,许多人绕道香港过来。对龚业悌个人而言,来到同生共死的故人坟头前一掊土,是一个百感交集的时刻,那一瞬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翩翩少年已不再,只剩下坟茔点点和白发苍苍的活者。对国家政权而言,尽管与对岸意识形态上不容,但此时的龚业悌是重要的统战资源,可以联络多少旧部和旧部后人。我想,八十年代中后期该是龚业悌过得最舒心、最受尊敬的日子。这里的尊敬概念,并不是指因为历史档案毫无保留公开而获得全社会的敬意与了解,而是统战部门对龚老的前拥后呼,一下子从冷眼看人转为热情握手,再做做拥抱的样子。我的外婆,因为其父在1949年去了台湾,那一阵子回了几趟大陆,让外婆家蓬荜生辉,顺势解决了政策问题,文革时被抄家搜走的文物以相对低价值的文物或赝品做补偿了,一套独门独户的院子还给了外婆,绍兴市统战部年年开会都会邀请外婆前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这样的风光日子便收场了,劝动台胞来大陆扎根、投资,还不若卖土地使用权给外企来钱快。

  抗战时报国杀敌,文革后以历史当事人身份埋首史料整理,这两段经历,同样伟大。

  成稿于2011-05-23

  供《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1年7月期

  《抗战飞行日记》

  龚业悌 著

  龚绍英 等整理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20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