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美食家》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美食家》是一本由陆文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家》读后感(一):那二十多年的烙印

  很久以来就知道陆文夫这部小说,在图书馆偶然遇到,决定体验一下。这本书中的《美食家》、《毕业了》、《井》,都带有那个五十至八十年代初痕迹,写那个时代对人的影响(扭曲),美食家中尚有苏州美食的吸引力,毕业了则非常写实地描述那个时代对一女人生活的摧残(所有生活物件皆不易皆难得而以致于难舍弃),而《井》则全程充满了失望无力无望,民间八卦,好事者围观者的舌头,某些群体共有的劣根性把人活活逼死!井比美食家更有感染力紧张感。

  《美食家》读后感(二):陆文夫笔下的时代文化变迁

  陆文夫的作品很好读,情节性强,语言轻松。《美食家》(高小庭 朱自冶 包坤年)讲苏州美食,借用美食体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及后续发展的中国文化及民众思想的变迁。这是一本以高小庭为主体,朱自冶命运改变(中国政治决定的)为主要内容,集中了旧时代与新时代,开放与保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矛盾对立的小说。《毕业了》(李曼丽 吴黎 芹芹 女婿)亦是体现一种中与西,开放与保守文化观念的对立。《井》(徐丽莎 朱世一 童少山 高莉莉)则主要表现了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对立。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男权为上的思想笼罩下,即使新时代已经来临,追求个人价值,男女平等也是艰难痛苦的。新旧交替的时代,一切不稳定,个性与自由可能会成为牺牲品,在旧思想的压制下无法翻身。但好在思想在随时代逐渐进步,高莉莉不至于成为下一个徐丽莎,也希望不再会有徐丽莎。陆文夫的小说作为80年代城市文学的代表,保留了城市独特的风俗人情,家长里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小人物的命运与中国政治息息相关。

  《美食家》读后感(三):读陆文夫的井,怜惜千百年来那些优秀而又不够自信的女性。

  冲着《美食家》这个名字借了这本书,对,你没猜错,我是个吃货,特别喜欢美食周边的书籍,不管是食谱、游记、散文、小说,看起来津津有味,幻想着和作者一同吃下了有趣而又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用眼睛代替嘴巴来满足食欲,是我独创的“阿Q精神减肥法”~陆文夫是江苏人,常年生活在苏州,他描写的美食一定是最最精致和美味的,清炒虾仁、头汤面、松鼠桂鱼、酱方......想想就流口水啦~~

  但有点奇怪,与《美食家》相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井》,无家可归的夜里,徐丽莎在井边独坐许久之后选择跳井身亡,让我心痛不已。她家世好、有教养、有才情、长得漂亮,无疑是优秀的,可是因为从小无人关爱,缺乏自信心和归属感,一次有预谋的陷阱,让她跌入长达几十年痛苦和压抑的人生,在特殊的时代和扭曲的人性里,她冲不破啊、看不破,总是要承受市井小人的猜忌和丈夫的打压,她不懂得爱自己、更不懂得爱人,不懂得卑鄙的伎俩,更不懂得与人争抢,本是个水晶玻璃人儿,却落入凡尘、任人践踏。千百年来有多少个这样的美人儿,足够优秀却不够坚强,学会了迎接太阳绽放,却不懂得与风雨对抗,只能任人摆布,留下一片唏嘘。

  庆幸的是,现在有那么多独立、自由的女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地,女强人、女汉子、女流氓......为什么都是贬义词?!说到底还是男权社会啊~看来我们还是要加油!不仅努力成长,也要让社会承认我们的进步~看到那些等待关爱和怜悯的妹子,活得没有自我,觉得被男性救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等靠要”成为常态,就像根茎萎缩的兰草,经受不起任何风霜摧残,把命运握在别人手里就是被关心、有人爱了吗?还是懒惰、卑微的心理在作祟,不愿意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呢?

  《美食家》读后感(四):对历史负责

  “苏州的吃太有名了,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文化,如果把这种文化毁在你手里,你是要对历史负责的。”好友丁大头的一番话,让小说中的“我”重新认真考虑餐厅菜谱的改革问题。

  好一个“对历史负责”!

  “对历史负责”是一种态度,需要每一个人的慎重考量。身为小说家的陆文夫先生是一位负责任的作家。生在苏州长在苏州对苏州饱含深情的他,用手中的微微细笔记录下了苏州历史的只光片羽。这种记录既是对苏州历史负责,也是对小说这门艺术的负责,更是对陆先生自己一片冰心的负责。

  《美食家》写的是“我”与朱自治因为饮食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相爱相杀”“斗智斗勇”的故事。作者用诙谐幽默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喜感的故事。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苏州饮食文化的种种细节铺陈开来。大到苏州菜用餐的整个流程,小到一碗面的具体吃法,都有详略得当的表述。读罢全文,不仅让人惊叹,饮食真的是一门文化,里面的门道实在是太多了。难怪《美食家》面世之后,“美食家”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固定流传了下来。这是对汉语词汇的一大补充。

  书中“我”与朱自治一起拉南瓜的场景让人感概颇多。两个在饮食上“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居然因为一口吃的走到了一起。“我”不计前嫌地决定分给朱子治南瓜,朱自治很自觉地早早等在清晨的路灯下面。两人会合之后,朱自治“甩打甩打地走在我的身边”。该如何形容并肩前行的两个人呢?善良,都很善良。善良如二人的苏州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传承不息的美食文化。美食文化也是善良的。美,善本是一家,一脉相传。

  《毕业了》通过一张“家政系”毕业证引出了一个家庭的辛酸往事,由此展示了苏州万千小巷中千万人家的“家庭史”。很少有人会认真记录自己家庭的点点变化,家庭史的主要承担者是各种家什。家什是物,比人的寿命长,是真实的家庭史料。“睹物思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陆文夫先生认为,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毕业了》满篇都是日常家用的零七碎八,衣服鞋袜,瓶瓶罐罐。每一件都很小,很琐屑。真实的历史却凝固在这些细枝末节中。

  当主人公李曼丽与女儿女婿一起去旧货店卖旧货的时候,旧货店师傅那通关于与顾客沟通的技巧论述让人惊艳。讲话的艺术就这样不经意地展示了出来。

  《井》是个悲剧。一个独立,自强的美丽女子居然在街头巷尾的蜚短流长中香消玉殒。遗憾之至,遗憾之至。众口铄金,众口铄金的力量强大又凶残。

  在揭示悲剧根源的同时,作者将“井”作为消息中心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的叙述。各种消息在井边汇拢,交换,然后由井边的人带往四面八方。日语中的“井户端会议”描述的也是这样的情景。

  流言飞语让人讨厌,但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作家将其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在讯息不发达的年代,消息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信息传播史上不可获取的一笔。

  主人公徐丽莎的悲剧,既有外界的种种推波助澜,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爱情总是女人的软肋。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徐丽莎“渴望着有一个男人能对她怜惜,关心她、疼爱她,这对她来说便有了一切。”将感情放在如此之重位置上的徐丽莎最终也是因为感情无处安放而走上了绝路。

  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一个观点:情感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情感独立是比经济独立更难的事情。情感独立,不要说身为前辈的徐丽莎们,即使是现代已经实现经济独立的女性也很难做到。如果有一天真正做到了情感独立,爱情又将何去何从?

  陆文夫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写下了这本小说。身为读者的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睛”来阅读。如此才能体会小说的“历史责任”。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40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