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环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中环线》是一本由小饭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环线》读后感(一):【中环线】 我们的青春是彩虹

  当我们谈论青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美丽的梦想,飞扬的情感,喜悦的泪水,清纯的怀念,或者还有那此不可抑制的愤怒,牵扯不断的纠缠?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青春,一个数年后的回忆里最奢侈最真实又最琐碎的青春。在小饭笔下,这样的青春也是一处开始,从上海的中环线开始,也从那道美丽的彩虹结束,这个过程不可逆转,又独自灿烂。这些时光碎片的记忆,辗转又无奈,充满希望又溢满感动。这也是每一位象牙塔里的怀梦少年走入大社会之前最后一次缓冲,这一片原野无所遮蔽,这里的人们透明得让人伤感

  80后作家小饭,笔下的校园让人感同身受,读着她的文字,内心总会被这里的故事触动,不由得怀念起当年的那些青涩岁月,那些或许错过,或许茫然的日子。初入社会的无措,人际关系的挫折,看不惯的职场,看不明白的未来,还有那些无所寄托的情感,生存的压力,在他们面前并不见少;在职场的浪尖上,在前辈的侧目中只能前进前进并拼杀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当然还有事业与情感的天平时刻经受的考验。没错,这里的主角就是这群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年龄也都只在二十上下,他们争吵,他们忿怒,他们美好,也不完美。

  在小饭散碎而真实的刻画之下,于零碎的面画中拼接出这个夹缝中的人群不安的群像。于是上海那条用水泥做的彩虹,那条中环线,便成了这群忐忑不安却又真诚的心怀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孩子们的心灵寄托,借着水泥彩虹怀梦,借着水泥彩虹抚伤,借着水泥彩虹微笑,又借着水泥彩虹落泪。在这里,《中环线》无疑也是作者对于那些逝去岁月的真挚纪念。

  借青春的名义,探究一个群体的存在。借青春的名义,分析一个群体的主张。不曾理解的80后,90后,或者就通过这样的交集,让人们逐渐了解。

  封面的装帧,简单而有质感,沉寂却又透着朝气,这便是这个群体给人的印象了。

  《中环线》读后感(二):彩虹的起点

  看到《中环线》的装帧设计和《独唱团》如出一辙,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喜欢牛皮纸般粗糙朴素的质感,喜欢扉页上的那句话:“上海的中环线,是一条水泥做成的彩虹”。

  《中环线》的故事从石头大学毕业开始,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一家出版公司从事编辑工作的石头,事业上不温不火,无所突破,马上面临被解聘的危机。杜一冰是石头的好友,以写作为生的“才子”,纵横捭阖于情场之上,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石头则恰恰相反,作为资深宅男,他的业余时间基本上在租住的小屋度过,看电影球赛,足不出户,直到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遇到了小金鱼,并迅速坠入爱河,混杂着情欲和颓唐的青春生活总是时光飞逝,无根的爱情结局也总是悲悲戚戚,在与小金鱼的争吵还未解决之际,同事阿莲达也走入了石头的生活,一次激情碰撞,让两颗寂寞的心交织在一起,复杂而又迷茫。正当读者对石头最终的选择好奇心大起的时候,命运帮助他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几乎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几年后事业有成的石头已经变成一个杜一冰一样的人物,纵横情场,可笑的是杜一冰这个花花公子,却已经收心养性娶妻成家。

  小饭在书籍的封底写道:写这部小说时上海的中环线实际并未“合拢”,而且比和中环线的最后一段才刚刚开工。为了剧情需要我让它提前成为了一个圆。我想,反正它迟早要圆的。是的,修建中的中环线,就好像是年轻人毕业后刚刚开始的人生新阶段,好像是一片嘈杂的工地,各种建筑都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光鲜的影响,只有灰秃秃的冷冰冰的钢筋与水泥,可建设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都有向着光明生长,一切都欣欣向荣。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有小小的停滞或者波折,但总有一天青春会向上海的中环线一样,完成一个圆,形成一条绽放光彩的彩虹,就像书中的“我”一样。到那时,蓦然回首,回忆起陪我们走过青春路上的朋友,不知道我们会有何所思何所想呢?

  《中环线》读后感(三):速度太快了——《中环线》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速度来计算时间的社会。一切都怕比别人晚了。城市都在飞快的发展,几年不,几个月就要变一个样。道路每年都要大修大建,一个城市的地图过了两年,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只能用来怀旧和收藏。

  全国人民也都在拼命往前赶,怕晚了,晚了你就买不上房子,晚了,你就找不到好工作。现在从小就开始强调速度,起跑从中学退到小学,再退到幼儿园。所以中国的作家也沉不住气了,八零后的写书都感觉慢了半拍,九零后的书都出来了,零零后的书都成了炒作的卖点。按照这个速度,书是越出越多,但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

  也许是有代沟了吧,我不是很喜欢韩寒等八零后的作家。在《独唱团》里面没有几篇我喜欢的文章,小饭的这本《中环线》和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很相似,都是青春小说,没有太多的情节,就和很多八零后大学毕业漂在北上广的生活一样,不想未来,只看今天,没有太多的情感,一起都变得轻飘飘的,好像建设中的中环线。

  这样飞速写出来的书,被我们飞速地看完,然后又被飞速地遗忘,这就是八零后的日子,因为他们要生存,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房子饭碗,不可能让他们能够静下来,十年磨一剑。十年,不要说十年,就是一年写不出来一本书,那些漂着的写手就要饿死了,不是他们写得没有深度,而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没有给他们沉下去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八零后我们无法要求太多,就好象被化肥和农药催长大的植物,长得太快,长得太大,可是却无法避免的失去了很多东西,那些东西往往是很久之后我们才能够认识到,到底有多么宝贵。

  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中,我多么想停下来,跳下这班疯狂的列车,离开高速的中环线,来到乡间,来到没有被污染的田野,来到蓝天和白云下面,来到清澈的小河边,坐在一棵老树桩上,静静地看看《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样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写就的书。那才是一个读书人想要的幸福。

  《中环线》读后感(四):在生命的中环线上留下真实的脚印

  读过这本牛皮纸封面的《中环线》,我曾一度感觉极不适应,这个发生在上海的青春故事似乎离我很遥远。弥漫着80后的味道,无拘束的直白,不掩饰的张扬,透明的内心世界,无限放纵的思想,梦想和现实的冲撞,当然也伴有成长的苦涩。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会把它定为《中环线》而不是其他。中环线这道水泥做的彩虹,这条绕上海一周的轨迹,难倒就像是我们人生的路。每个人都在绕着这条路不停的向前冲,也许我们会无数次的经过同一个点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石头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幸运的凭借打牌时的人脉在出版公司做了图书策划。是小白领,但却是和梦想有着很大偏差的小白领。漫天疯涨的房价和自己少之又之的薪金让石头的生活有很多失意,无拘束的闯荡背后却也时刻记挂着父母的期望,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初混社会的石头寂寞无限。石头最终把无限的寂寞寄托于和小金鱼的爱情。尽管身边有沉浸于花花世界的好朋友—文学青年杜一冰的现身说法,但石头和小金鱼却依然享受着快乐而滋润的爱情。然而这段投入了的感情却最终因为石头自己多疑生出的莫须有的情节而难以圆梦,或者并不仅仅因为这些,更多的是源于两个年轻人现实中的落差。只有在倔强的青春里才会和爱情擦肩而过,因为那时谁都不肯回头,因为那时候我们都太年轻。石头和小金鱼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与同事阿莲达的一夜之情,轻浮和随意的背后却有着太多的真实的感受,阿莲达的最终去世让石头对人生有了新的启示。石头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中环线》是一个有关80后的青春故事,有不羁的欢笑,有纠结的心痛,更多的只是经历过的人的一种述说。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因一个时代特有烙印而有所不同,但和青春有关的那些历经却又都会有相似之处,都会有追逐梦想时的迷茫和困惑,有青涩岁月中的苦涩与甜蜜。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环线上奔跑,我们应该真诚,我们应该用心,因为无论如何在生命的中环线下留下的永远都是真实的脚印。

  《中环线》读后感(五):【中环线】心中的彩虹

  这是一本带有明显80后气质的书,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带着一种张扬与不羁的味道。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潮流汇聚、异彩纷呈的十里洋场。而故事中的主人公石头是一个刚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毛头小伙。他没有经历过想象中的毕业时抱头痛苦的场面(现在的学生变得更务实了,找工作是第一位的,基本顾不上其他),也许从这时开始,石头已经体会到了成长的压力和残酷。石头很聪明,自己利用人脉关系进入到一家策划图书的公司,开始了小白领的生涯。石头的日子过得简单又无聊,如何打发寂寞几乎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一个偶然的机会,石头认识了小金鱼,从此他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泡小金鱼。爱情来得绝不像言情书中描写得那般美好,石头与小金鱼的恋爱时而疯狂,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更多的是找不到方向的无趣。一次狠狠的争吵让小金鱼暂时离开了石头的生活,公司里众星捧月的大美女阿莲达却出人意料的趁机对石头发起了进攻……生活永远会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显现在我们面前。石头、小金鱼、阿莲达,生活为他们设计好了交集,却没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切的可能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去经历,去磨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洗去青春的懵懂,迎来成熟的人生。一如风雨后的彩虹,经历了痛苦的洗礼,才会愈加色彩斑斓,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如果你想在《中环线》里找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那么你错了。如果你想在《中环线》里找到一批青春励志的偶像,那么你又错了。《中环线》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最真实的白描。因为真实,有时会显得粗糙,有时会显得残酷,有时会显得苍白,有时会显得不完美。但生活就是如此,像一杯白开水,一副无波无澜的样子。偶然放些糖,就会变得甜蜜;偶然冻一下,就会冷得刺心;偶然摇一下,还会泼会洒会发飙。

  中环线迟早是要圆的,我们迟早会变得成熟的,生活迟早会走上正轨的。趁着青春还在,我们可以好好闯一闯,闹一闹,也许能打下一片天空。等到一切都经历过了,我们就可以捧一杯茶,悠悠的靠在窗口去欣赏彩虹。

  《中环线》读后感(六):在迷惘中殆逝的青春

  大学毕业,寻找工作,买房恋爱,成家立业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人生套路,可是当面临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面临着不堪重负的生存压力,面临着与传统巨大偏差的价值理念,面临社会巨变的困惑时,年轻的一代会作如何的人生选择呢?这是一本反映当代青年学习、工作、恋爱和生活的小说,以上海为故事背景描述了几个年轻人的理想与生活轨迹,也客观体现了都市年轻白领的价值观和为生存空间而采取的努力。

  如果大学毕业便就失业,那可算是一种不幸,然而当今的事实却随处可见,于是滋生出一种得过且过只顾眼前的无奈,凭一些自我的小聪明来游戏人生麻痹自我,其实内心并不见得如表面的那般的皆无所谓。小说中的主人公石头,凭着大学期间牌桌上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和领悟出来的处世哲理,找到了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然而还有出自社会的各色诱惑,无论是来自物欲也好或是情欲也罢,在迷乱的五光十色中,有多少人能坚持最初的梦想?在浮躁和功利的世界中,面对道德与准则可以变得无所畏惧,刚与同居的女友为了些莫名的小事而争吵分手,立马又和单位的女同事上床乱搞,打胎、车祸、辞职、闯荡,发迹,情节自然生动,心灵却是空虚,未来更是飘渺。没有说石头、杜一冰是获得各自事业的成功秘密,只是经过了三年跳跃的他们已然是活得体面滋润,有房有车名牌衣装便算是成功的标志,似乎历经了人生的厉练达到了某种境界,只是文字中的基调里依然透露出一丝彷徨,是对社会也对人生!

  中环线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循环不止;城市的变化快得让人迷茫,人的心思更是变幻得风云莫测;人生梦想实现不易,尽管书中的有诙谐轻松搞笑的言语,也有些激情抓狂和离奇,还有悲伤生死和别离,终究也藏不住内心里那些无比难耐,现实原来非常冷峻,生活依然在继续。那用钢筋水泥筑就起的城市快速通道,是象征着彩虹般梦想的中环线,可是真正到达上面的时候,才感到是世间万象来去匆匆的单调重复,人生也许摆脱不了这样的过场,只是历经了风雨后的心底,真切希望跳出这样的快速循环和疯狂,让自然的七色彩虹架起在现实与梦想之间,重新找回心灵避风的港湾,也让前程多一点亮丽的色彩!

  《中环线》读后感(七):青春背后的彩虹——读《中环线》

  上海,一个光彩夺目的城市,在那里,时尚、另类汇聚一堂,刺的人怅然若失。从小到大,对上海并不陌生,曾经在上海真实地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无论是途经,还是特意前往,上海总是出现在我旅途的行进过程中。按说,我该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才是,可至始至终都无法喜欢上海,那样一个美丽多变的城市。

  《中环线》,写在上海的中环线建成之前,带着作者和主人公的美好希翼,小说里的中环线,承载着一段现实的梦想。因为现实总是残酷而又无奈。

  上中学时,就曾迷过轰动一时的韩寒,还偷偷买了三重门,尽管那时这类书都被学校列为禁书。印着韩寒推荐的字样,决定好好研读一番。

  《中环线》,看完全书后,竟有种不知该如何评价的感觉,是过于真实,还是深触心底,作为80后,有必要读一读。

  石头,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天真的大学毕业生,浓缩了应届毕业生的诸多特点。其实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大学毕业时的“白痴”状态,自认为的成熟和世故,在现实面前只是笑话一段。石头的幸运,似乎就是他不需要努力找工作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对刚毕业的他来说,就是一段拿薪水的网吧游艺时间。混沌、懵懂,人前嘻哈玩乐,人后孤独寂寞,悲哀莫明。这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固定模式,大学毕业生的通病。

  回想自己毕业的那一年,似乎状态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刚出象牙塔的自由,少了禁锢,多了禁忌。社会人思维方式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格格不入的情况必现。

  挫折,被骗,包括失恋,都是人生的一道菜,也许有人没有尝试过,但尝过的人必定成长更快。怀抱着美好的希望,就像石头认为中环线那是一条彩虹,横跨在上海这片灰色天空下的彩虹,心在,希望在,一切不会消失。

  总是认为上海有着一股魔力,浓重的文化底蕴下,深藏着的是猛虎般的社会现实。每次来到上海,身边经过的都是形色匆匆的人们,像我这样悠闲漫步的估计都是异类吧。抬头望去,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空,高楼林立,厚重的责任感迎面而来。人们,体验着便捷快速的工具,思想,渐渐改变。

  石头的成长是必然的,而成长之后的改变亦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在他日益成功的背后,可曾会忘怀,那个如彩虹般驻扎在他心中的中环线呢?

  《中环线》读后感(八):【中环线】不要在情感的中环线上转圈

  读小饭《中环线》,感觉语言有股痞子蔡的调皮的味道,写的也是年轻的爱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相对贫穷,可能没有房子,只好租房子住,有时候甚至几个人挤在一起,比如杜一冰和石头,但都同样向往爱情。杜一冰,感觉像《第一次情迷接触》中的阿泰,情圣一般,游戏情场,感情总在开始结束,而且总有一堆歪理。而石头,虽然没有痞子蔡油嘴滑舌,但也算能说,因为是青春期,所以话题往往沾点性之类的指向,但还算干净,一笑而已读起来比较轻松。

  石头在感情上也相对专注些,他对小金鱼的感情是真挚的,经过了大量篇幅的拍拖描写,石头终于和小金鱼好上了,同居啦。当石头碰见小唐在他家和小金鱼喝酒之后,吵翻了,没有什么解释之类,小金鱼就搬走了。我们要问一问,真正的爱情经不起一问么?也不解释一下嘛?是没得解释还是不想解释?还是根本就不爱,只是寂寞了,所以在一起?实际上不是,是小金鱼的父母给他介绍了更好的朋友,虽然,她没有选择石头,但为了堕胎,还是看出,她对石头的感情也算是真挚的。这样的爱情,应该可以刻骨铭心了吧。

  出乎意料的在后面。石头的上司阿莲达开着新车在中环线上兜风,在石头失恋的空隙,趁虚而入。阿莲达遇车祸后,石头从阿莲达的电脑的日记中,知道了阿莲达是个游戏感情的人,她有目的的勾引着身边的人,和多个人有染,对石头的感情只不过是玩弄而已。那么,这个世界总算扯平了,有男人玩弄女人的感情,也有女人来玩弄男人的感情了。情感高手,是不会让对让觉得他在玩弄你的感情。虽然,阿莲达可能有这样活着那样的艰难,但,感情上的堕落却不应该啊。

  中环线,包含着象征意义。彩虹,挂在天上,美极了。中环线,就像彩虹,只不过是水泥做的。因为是封闭的,所以,有一些人在上面也许不停的转圈,出不来。实际上是隐喻,一些人在感情世界里,在恩爱情仇中,永远也摆脱不了困局。

  这本书是一本80后的小说,通过80后石头的嘴说出了他们牢骚:竞争压力大,买房困难等。

  青春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无论是情场圣手杜一冰还是比较迟钝的石头,都经过了磨练,前者懂得了平静的生活,而后者,则在感情上游刃有余,还在情感的道路上狂奔。什么时候,他不再在人生的中环线上转圈?

  《中环线》读后感(九):速度太快了——《中环线》

  速度太快了——《中环线》

  中国进入了一个以速度来计算时间的社会。一切都怕比别人晚了。城市都在飞快的发展,几年不,几个月就要变一个样。道路每年都要大修大建,一个城市的地图过了两年,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只能用来怀旧和收藏。

  全国人民也都在拼命往前赶,怕晚了,晚了你就买不上房子,晚了,你就找不到好工作。现在从小就开始强调速度,起跑从中学退到小学,再退到幼儿园。所以中国的作家也沉不住气了,八零后的写书都感觉慢了半拍,九零后的书都出来了,零零后的书都成了炒作的卖点。按照这个速度,书是越出越多,但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变得越来越少了。

  也许是有代沟了吧,我不是很喜欢韩寒等八零后的作家。在《独唱团》里面没有几篇我喜欢的文章,小饭的这本《中环线》和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很相似,都是青春小说,没有太多的情节,就和很多八零后大学毕业漂在北上广的生活一样,不想未来,只看今天,没有太多的情感,一起都变得轻飘飘的,好像建设中的中环线。

  这样飞速写出来的书,被我们飞速地看完,然后又被飞速地遗忘,这就是八零后的日子,因为他们要生存,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房子饭碗,不可能让他们能够静下来,十年磨一剑。十年,不要说十年,就是一年写不出来一本书,那些漂着的写手就要饿死了,不是他们写得没有深度,而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没有给他们沉下去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八零后我们无法要求太多,就好象被化肥和农药催长大的植物,长得太快,长得太大,可是却无法避免的失去了很多东西,那些东西往往是很久之后我们才能够认识到,到底有多么宝贵。

  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中,我多么想停下来,跳下这班疯狂的列车,离开高速的中环线,来到乡间,来到没有被污染的田野,来到蓝天和白云下面,来到清澈的小河边,坐在一棵老树桩上,静静地看看《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这样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写就的书。那才是一个读书人想要的幸福。

  《中环线》读后感(十):向着梦想苟且前进——评《中环线》

  “你的路,已经走了很长很长,走了很长,可还是看不到风光”,汪国真的诗道出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彷徨,尤其是如今奋斗打拼于大城市的年轻人们,在据说是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却越来越发现梦想总是遥不可及,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样是描写大学毕业生的奋斗史,几年前石康的《奋斗》让我们看到了想看到的一面,而在小饭的新作《中环线》中,我们看到了该看到的一面。

  上海中环线,是上海的一条封闭式环形快速机动车专用路,是上海四条环状快速路(内环、中环、外环、郊环)之一。在这条路上,来往穿梭着无数年轻的寻梦者,他们视之为水泥做的彩虹,作者籍此探讨关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情感诉求,使《中环线》成为一部叩问现实的青春小说。在书中几个年轻人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经过在上海的打拼历练,让他们领悟到人及社会的互动关系,体味着梦想与现实、爱情和友谊的真谛,幸福与压力的对立。他们经历着生活和爱情的波澜,有时积极有时顽强、有时迷茫有时彷徨、有坚持但更多的是妥协,在奔向梦想的道路上苟且前进。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的生活、爱情、事业等问题的真实态度,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刻画和精神层面。

  跟书中石头家长相仿,很多年轻人的家长也都着了魔似的希望孩子出去混、在大城市混,哪怕他们在外面什么也混不出来,也要“在外边”,同样很多年轻人也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是大城市机会越多,于是选择“在外边”。对此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不要盲目的向往大城市,北上广深的繁华市景只适合参观学习,并不意味着你能在这里找到什么,深圳三十年的成败透支了很多东西,这意味着后来的人要为此付出较之前辈们更多的代价来换取更微小的成绩,人文领域,经济领域都同样如此。通过《中环线》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大城市,看似“在路上”的他们其实都是奔跑在环线上,以不同的速度做着同样的事——轮回,而且越来越拥堵。

  当然,明白这一点并不是让我们颓废,而是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环境优劣的辩证关系,苟且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总有人不习惯长久的混下去,“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当我们为了梦想努力地奋斗着的时候,更要在这个匆忙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将最真挚的笑脸留在青春岁月中。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5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