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皇帝》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皇帝》是一本由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皇帝》读后感(一):不够好

  翻译很乱,前后的译名有时不统一,有时又是一处是英文,一处是中文。

  作为小说,结构过于散乱,作为传记,内容有过于片面。

  书的腰封上写着解剖独裁政权的最佳标本,事实上看完此书后,我觉得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他已经无可厚非。

  《皇帝》读后感(二):《末代独裁》

  联想起这部电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00848/

  联想起这部电影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皇帝》读后感(三):质量有待提高

  原作5星,编辑扣一星半,翻译扣一星,总体二星半。

  1.翻译水平还应再提高些

  一方面感谢译者填补波兰语翻译的空白,另一方面真心感觉译者水平普通。

  行文里居然还时不时保留未译的词汇,这简直不可想像。

  《皇帝》读后感(四):中国史书是部大全

  有人说在卡布钦斯基的文字里看到了一颗波兰的心,我倒是看到了一个中国历史的片段:埃塞俄比亚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仔细寻寻,应该可以找到类似的。因此,有所感慨中国史书是部大全。偶然前几日看到考古发现七音的玉笛子,其加工难度非当今玉石技艺所能企及,这笛子更早于之前认为的五音,有人推测早于五千年的中国大陆这片土地曾有过比我们现在更辉煌的文明。反观当今的世界格局也许古人的古人都已经历过类似的了。突然又想起了王羲之说过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也许这就是历史吧,生命的短暂使得我们永远都是只看到片段,不过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罢了。扯远了,就写这么多。

  《皇帝》读后感(五):权力让人变成了鬼

  知道乌兰老师在翻译这本书已有一段时间了,终于读到,堪称一件快事。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作者通过对塞拉西皇帝身边人的追访,展现了这位独裁者的生活与内心。

  塞拉西曾是一位民族英雄,为抵抗墨索里尼的侵略,他流亡西方,后在英军帮助下,解放了祖国。“二战”后,他一系列成功的外交举措为他赢得了国际声望,一度被认为是非洲的代表。

  然而,居于深宫之中,塞拉西改变了。他知道,他的敌人不再是意大利人,而是身边的官员,他不动声色、小心提防。为不承担决策失败的责任,他故意压低说话的声音,只好由专门的传令官将他的话大声传达下去,如果决策错误,那就是传令官错误理解,或从中作梗,如果决策正确,那就是皇帝大人的睿智了。

  这样小孩子式的游戏每天重复着,塞拉西也希望听到民声,也有人类朴素的情感,也希望给他的臣民以公正,然而,他身边危机四伏,每个高官都想夺取他的地位,而塞拉西又不得不依靠他们。表面上,他高高在上,但实际上他已经被投入一个用敌意与怀疑铸造的监牢中。

  塞拉西没有朋友,也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更没有爱与自由,人们要么是出于愚蠢,对他崇拜,要么是出于精明,对他拍马。他没有娱乐,每天早晨用肉喂狮子成为他唯一的娱乐。

  他的儿子背叛过他,他的将军背叛过他,他的亲信背叛过他,他的内心如此孤独,逼迫着他更加抱紧权力,绝不松手,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这唯一的救命稻草,他的一切都将被剥夺。

  塞拉西是人,但他想把自己打扮成神,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承担起神的压力呢?结果,塞拉西没有成为神,反而成了鬼。

  1973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内战,民生疾苦,饿殍遍野,而此时他用肉喂狮子的照片却被公开,这让人民出离愤怒,他多年营造的假面被彻底击碎,1974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他失去了权力,此时他已82岁了,在狱中挣扎了将近一年,他最终以独裁者、小丑的身份,离开了人间。

  曾经的英雄,却落个如此可悲又可耻的下场,盘点塞拉西恐惧的后半生,堪称失败。然而,在权力春药的刺激下,又有多少人能真的清醒呢?

  本书是大作家写新闻,与普通新闻记者的写法完全不同,卡普钦斯基没有盘点塞拉西的历史,而是截取了他生活的片段,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独裁者的可笑、荒诞、无奈与孤独,令人拍案叫绝。

  《皇帝》读后感(六):“万王之王”的末日

  “万王之王”的末日

  ——简评卡普钦斯基《皇帝:一个独裁政权的倾覆》

  杨津涛

  刊于7月25日《南都周刊》

  在本书中,波兰记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通过对宫廷侍从广泛的访问,为读者呈现了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的独裁细节。很多受访者自始至终都忠于皇帝,听他们谈及往事,也使我们得以知道利益既得集团反对改革的思维逻辑。

  海尔.塞拉西皇帝既不读书,也不书写,仅仅凭借一颗大脑统治帝国。每一个帝国官员的任免,每一笔10美元以上的开支,都要由皇帝亲自裁定。他曾废除奴隶制,率先使用电灯和汽车,更率军抵抗意大利入侵,被誉为“万王之王”。帝国中唯一的报纸夜以继日地歌颂皇帝,但每期却仅仅发行两万五千份。因为一旦扩大印量,“会培养更多人的阅读习惯,他们由此就离思索又进了一步。”

  然而思索是阻挡不住的。当帝国发展停滞,那些留学归来的青年,以及本国的大学生开始指责帝国的愚昧落后,要求废除帝制的时候,至高无上的皇帝回答说:“我们可以发展,但是不用改革”。结局不难想见,1972年的大饥荒引爆了民众的集体愤怒,最终结束了他长达45年的当国史。

  卡普钦斯基其实不是在记述历史,而是在编织寓言。通过海尔.塞拉西和他的帝国,读者将看到世界上所有独裁者的影子。

  《皇帝》读后感(七):海尔·塞拉西与拉斯特法里教[资料来自于维基百科和百渡百科]

  拉斯特法里运动(Rastafari movement),又被称为拉斯特法里教(Rastafarianism),是1930年代起自牙买加兴起的一个黑人基督教宗教运动。该运动信徒相信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是上帝在现代的转世,是圣经中预言的弥赛亚重临人间。拉斯特法里(Ras Tafari)一名即是对海尔·塞拉西的指称,其中Ras是阿姆哈拉语中“首领”之意,Tafari是海尔·塞拉西即位前使用的名字。

  雷鬼乐深受拉斯特法里运动影响,同时,随着雷鬼音乐风靡全球,拉斯特法里运动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现在,据估计全球拉斯特法里信徒已经超过100万人。在其发源地牙买加,有5%-10%的国民自认为拉斯特法里信徒。

  拉斯特法里教(Rastafari movement),也使用基督教的《圣经》,但仅限于必要之时,因为,他们认为《圣经》有许多部分由白巴比伦人(white Babylon)所写或所改写,而白巴比伦人是权力结构中的施圃贿。 Rastafarianism 的至上神称为 Jah,同时也信仰 Selassie,Selassie 曾是古代埃塞俄比亚的国王 Ras Tafari,保护非洲后代子孙。 Selassie 死后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每个诞生的新生命都分享著 Selassie 的神性,借由生命的轮回再生而永存。   Rastafarianism 认为非洲(尤其是埃塞俄比亚)是地上的天堂, 因为祖先触犯了 Jah,因为被流放到牙买加,成为奴隶,故等待神降启示以重回地上的天堂,而这个信念主要来自 Marcus Garvey 的「 重回非洲」(Back to Africa)运动。   Rastafarians 只食用 I-tal 食物,I-tal 食物是指无任何化学成份的添加和非罐头类的天然食物,要求烹调的尽量简单,不使用盐、佐料和防腐剂。故虽无素食之要求,许多人却选择素食;而食肉者,则以猪肉为禁忌,因为猪为食腐动物,因为这种原因禁忌对象还包括蟹、小虾和龙虾;鱼类不在禁忌之内,但限於不超过十二英吋长的鱼。饮料偏爱茶类,认为酒、奶、咖啡等等皆非天然食物(更遑论汽泡饮料了)   Rastafarianism 最为人知的象征就是颜色了:红、黑、绿、黄。红色象征教堂的胜利和 Rastafarianism 的血泪史。黑色象征非洲(牙买加 98% 人口的祖源)。绿色象征衣索比亚的美与植物。黄色则象征地上天国的富有。而蓄长发绺象征了其根源。

  Rastafarianism 根源于非洲,但主要信仰人口在牙买加(Jamaica),特别是为较为贫穷的黑人所信仰,除了宣扬其信仰之外,也大声疾呼如贫穷和压迫等的社会问题的解决。

  《皇帝》读后感(八):《皇帝》:功败垂成的枭雄

  《皇帝》:功败垂成的枭雄

  我对于此书,在题材上倍感兴趣,在内容上比较失望。原先以为它会是一部关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的传记,一个人和他的集权国家所走过的历史。结果,只是记者如实记录了几个人的口述而已,零零散散,不成系统,更要命的是,他的采访对象多数是没有文化又没见过世面、眼光闭塞,没有思考能力的仆人侍从之类的角色。他们基本上以仰视的目光,在留恋往昔的皇恩浩荡,皇帝放个响屁就能让他们开心半辈子,或者如白头宫女话当年,对皇帝的鸡毛蒜皮之事唠唠叨叨。这样的写作,其实是糟蹋了一个好的题材。只需要和翻译、采访对象坐在咖啡馆里聊上一个下午,再让实习生整理出录音即可,而此类采访对象并不难约,都是些被赶出皇宫后回归民间的普通人,也不受监控和管制,整体的采访写作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是很低级。

  可想而知,此书会以如何可怜的深度和广度来展现塞拉西。作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是波兰的著名记者,在国际上也算是个人物,一生经历较有传奇色彩,见证了许多国际风云的突变。除了在新闻媒体本行成就斐然外,他的人生另一角色在于文学创作。请看,是文学创作,而非历史研究,所以《皇帝》一书算是一部小小的纪实文学作品,十万字的篇幅适用于一本杂志的封面报道。既然为文学,则在真实性上便要打上折扣。出版于1978年的这本书一度是畅销书,先后被英国和波兰改变成话剧,广受市场欢迎。卡普钦斯基死后,有很多人对他的成就提出质疑,其中一点是争议他作品的真实性,认为他逾越了新闻与文学的界限。

  在国内对埃塞俄比亚和塞拉西几无书籍出版的大环境下,有这么一本书出来也算是对读者知识结构的难得补充。《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埃塞俄比亚新政治史》、《埃塞俄比亚史》是商务印书馆在七八十年代翻译出版的,现在只能在潘家园和孔夫子网上见到,至于研究塞拉西的书,除了作家们胡言乱语加上拼凑大路货资料外,国内一本都没有。有一篇阎京生的6万字长文《小国之道之埃塞俄比亚篇:犹太族的雄狮已征服》,发表在《战争史研究》杂志上,是我见过国内写埃塞俄比亚历史最好的文章。先读此文,再读此书,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此书的作用,即以个体的视角为政治转型期献上小小的补充。

  这些受访者,作为塞拉西身边的近臣和仆人,都是在塞拉西重返故土,将国名由阿比西尼亚更改为埃塞俄比亚之后进入宫殿的。他们目力所及内的皇帝陛下,从不读书、嫌睡眠浪费时间,怪习不少。皇帝对权力行使亲力而为的人治模式,超过10美元的开支须要经他批准,他每天一早单独约见各级官员,从秘密警察头子到财务大臣都有,被例行召见的官员小小心翼翼地向皇帝报告工作,不忘表彰自己和给竞争对手打小报。皇帝钦定很多官员的提拔,还要亲自主持任命仪式;皇帝出访国外之际,官员和贵族们会为争取随同名额想尽办法,只是为了求得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民间社会,每当皇帝出行的时候,沿途拥挤的人群竭力把脖子伸长以求皇帝关注一眼。在这个体制内,对皇帝的忠诚是最重要的品格,即便官员的行政办事能力羸弱。先不论真假,这些细节,我觉得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最终,军人政变致使皇帝下台,被赶出皇宫的塞拉西,在软禁期间被人用枕头在睡觉时闷死。其实,比起同时期的独裁者们,塞拉西不算糟糕。他从摄政王的位置上夺取皇冠,在国际社会眼中是一件良性的事,开明、提倡改革的他取代了封闭无能的女皇,1931年11月,塞拉西登基,他颁布了埃塞俄比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以日本的明治宪法为蓝本,开章就宣布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家族是唯一合法的皇族,固定国王有立法、统帅军队、任免官员等一系列权力,并身兼最高法院大法官。虽然设立国会,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但所有议员由皇帝指定。接着,国家在瑞典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现代化,1931年到1935年是埃塞俄比亚的黄金五年建设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最终被意大利军队的入侵所阻碍,战争不仅削弱了经济、打乱了正常社会秩序,意军杀害了大部分受过现代教育的埃塞俄比亚年轻人。尽管塞拉西随着英军的攻势重回故园,但能改革力量的中坚已经不成气候,随流亡政府回国的权贵多是拥护专制的保守者。因为固步自封的权贵们和教会,也因为自己糟糕的统治方式,对比起周围刚刚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新兴的政治气象,塞拉西对内、对外的形象,在五十年代走了下滑路。如果塞拉西能在和英军并肩作战赶走意大利人之后能顺应潮流实行君主立宪,或者在集权统治的时候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对全民进行民主训练,则历史会有截然的走向,他会在宪政史中成为一个光明的形象,领导国民走向现代化、击败强敌侵略。可惜晚年的他日益封闭、乖戾、死气沉沉,甚至土得掉渣,全然失去了当年的开明形象。这些历史,期待引入新的、严肃的翻译作品。

  成稿于2011-08-26

  《皇帝》

  (波)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著

  乌兰 译

  新星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皇帝》读后感(九):现代寓言

  表面上看,这是在讲一段历史:一个曾经的神王,如何走向他可悲的结局;但事实上,这是个现代寓言。在这个故事中布满了各种隐喻,像是一幕有诸多角色出场讲述的多声部戏剧,尽管偶然也提到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时间和空间在这里都不重要,因为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因此,即便你对埃塞俄比亚的历史毫无兴趣、也毫无了解的必要,但却可能被这个寓言击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甚至它是不是指海尔•塞拉西一世都无关紧要。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可以在波兰上演并引起轰动——对波兰人来说埃塞俄比亚或许是个极为陌生的国家,但抽掉这个令人陌生的背景板,故事本身却是他们所熟悉的,甚至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不幸的国家总是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在这里,历史被描摹成为一种启示录,它通过一种异域或过往发生的经验给寻求批判态度的人们以指导。就像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主义者借着传教士描述的康熙形象来建构一个“开明专制”的帝王形象一样,这里,欧洲记者传回了一个相反的君主形象作为批判。

  确实,这就是一个寓言的意义所在:它的目的并不指向埃塞俄比亚(因此把这本书归入“非洲史”的书架上可能是不合适的),而是一系列超时空的理念和教训。这样,它就不再只是埃塞俄比亚人的悲剧,而是人类自身的悲剧,因为任何读者都不难发现这个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故事其实是似曾相识的。

  在这里,“皇帝”不仅是一个君主,他事实上是活着的神。虽然他身材瘦小,但谁都渴望进入他的视线范围内——当他出行时,远远近近的人们密密层层地在道路、房顶、窗户、树干上,竭力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期盼着他的目光能落在他们的脸庞上。他享有着无上的威望,以至于最终起来推翻他的那些军官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他——因为他究竟有多大的魔力谁也不清楚。他不止是被“神化”了,他确实就被视为“神”,因为理论上他是所罗门大帝和示巴女王的后裔,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基督教王国中,他集教皇、圣人、国王的身份于一身,统治着一个新耶路撒冷,一个已建立700年之久的王朝。甚至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以他为至高神的Rastafari运动,其中他被视为耶稣的化身,将拯救全世界的非洲人。

  从某种角度看,他甚至可说是个“好皇帝”:他黎明即起,十分勤政;虽然他没上过学、也从不读书,甚至从来不写任何东西,但他的头脑“能储存一切细节,甚至非常具体的数据”,设法掌握各种发生在国家内部的事情。他对财务一笔不苟,帝国超过10美元的每笔开支都得由他亲自批准。但和所有深宫中孤独的统治者一样,他看到的世界是极不完整的:他每到一个省份,地方官都会进行忙碌的准备,因此他看到的只是那些人想让他看到的东西。他晚年出访各国,被西方记者讥为政府的飞行大使,询问他:你何时打算参观自己的帝国?这是一个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悖论:一个精明的、拥有极大的权力的统治者,却从来不能、也无权知道自己统治下的真实情况。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也不是真相,而是权力。在这个权力结构中,忠诚必然被视为最重要的品质——他根本不在乎谁是否才华横溢。在1930年代抗击意大利入侵的游击战中的杰出首领,因为拒绝皇帝恩赐的厚礼且没有当面效忠,就被送上断头台,尽管他没有任何不良行为。绝对服从成为这个权力阶梯中向上爬升的唯一途径。为此他最爱拔擢一些出身微贱的人出任亲信高官,这些人以难以言表的感恩之心只听命于他个人,并承受了人们对权力中心的痛恨——人们会认为,皇帝是智慧又仁慈的,只是因为他的那些亲信书记官草率而不怀好意地假传圣旨。

  他算不上是一个极端保守的统治者。事实上,他为埃塞俄比亚引进了第一辆汽车(那被一些保守派视为魔鬼的发明)和第一盏电灯,在任期间还废除了酷刑和奴隶买卖、出版了该国第一份报纸、设立了第一家银行。虽然到晚年他逐渐丧失了对新奇事物的兴趣,但他从未表示反对过改革,他无法忍受的只是:没有他的恩准,有人擅自进行改革。而只要遵循他认可的程序,即使他不完全清楚改革的实质内容是什么,那样的改革方案反倒也能通过。

  他寻求的是一个静态平衡的世界:一切都是沉静的、不变的、在掌控之中的,都为稳固皇权而服务。然而外面的世界已经到了1960年代,人们的呼声终于越来越响亮。在镇压了一次未遂政变之后,事态并未就此平息,和许多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军队和大学最终成了决定皇帝命运的地方。这些不满的年轻人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国而感到羞耻,他们看到了未来,因而无比厌恶现在,他们于是决定建立一个让他们看上去满意的世界。皇帝安抚学生说:我们可以发展,但不用改革。但问题在于:这是否可能?

  这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悲剧:不进行改革,反倒会丧失最想保有的东西。最终暴风雨来袭,一支饥饿的军队哗变,人们怀着紧张的心情蹑手蹑脚地走进那个以前让他们恐惧的权力中心,结果只发现那只是一个空旷的房间:1974年皇帝被赶下台时,他没有作任何反抗。他声称如果革命对人民有益,他不反对被废黜。当一位军官请他入坐一辆绿色大众车时,他嘟囔了一声:“怎么?坐这种车?”这是当天清晨他唯一的一次反抗。

  这个曾经的英雄和神王,在一年后被宣告自然死亡——后来证明是被用枕头闷死后砌入了水泥墙里。推翻旧政权上台的军官们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却建立了一个人人自危、相互猜疑的新世界,那种恐怖的气氛使每个人都成为其他人潜在的敌人。这个国家事实上仍活在他的阴影里。

  可悲的是: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上演这样的剧目。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皇帝》读后感(十):尾声

  海尔·塞拉西作为埃塞俄比亚的末代皇帝,在国际上的形象是一位英勇君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在国内,他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君主专制利益的政治家,他手腕高超、善于蛊惑、一手提拔的官员极尽贪腐与谄媚。然而,书中的采访内容都来自于皇帝的近臣,即展示的都是他的第二种形象,这很像《晓说》的“尾声”系列,展现历史书之外的历史真实,但是作为并没有看过埃塞俄比亚历史书的普通读者,书本内容的呈现并不全面。

  不知是受访者的天赋,还是作者的润色,很多口述内容几近诗歌或哲学,他们观察敏锐,不动声色地用眼用心记录着时代更替中的魔幻现实,这些词句看起来又是何其眼熟,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人的生命有什么价值?别人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挡住你去路的障碍。”

  “在皇帝陛下面前,他们只会俯首称臣;在众人面前,他们只会仰头朝天。”

  “金钱,在富裕的国家是有价值的纸券,用它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商品,你就是一个消费者。在贫穷的国家,是令人神魂颠倒且永不衰败的交易,这项交易能让你明显感觉到,你与别人不同。”

  “我们的官僚显贵、王公贵族们,眼看大船将沉未沉时,不是想办法拯救船只,而是不惜一切,挣扎着把自己的钱袋装满。”

  “皇宫中的生活,尽管看上去很繁忙热闹,其实背后真正需要的是沉默、等待和拖延。”

  “我们的皇帝一直主张嗅觉灵敏。但当你真的闻到一切时,一切都是臭的。”

  “他知道,一个手里拿着武器跟皇室分庭抗礼,又超越历史进程的发展而率先迈步的人,是注定要灭亡的。”

  “注视是一种挑衅,一种勒索。每一个人都害怕抬起眼皮,害怕在某一处——空气中、角落里、挂毯后、裂缝中——他会看到一只明亮的眼睛,尖得像匕首一样。”

  “他们又开始了无休止的闲谈。这些闲谈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为人们在谈话时常常欲言又止,而在欲言又止中似乎又包含了一种确信,明知一切无从确认,但一切真相又都隐含在欲言又止之中。”

  “即使最亲近皇帝的报纸也不能大量印刷,因为这样就会培养 更多人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离思考更进一步。思考会造成困惑、烦恼、麻烦和忧虑。即使所写的文章是忠于皇帝的,但阅读的人未必会以忠诚之心去理解,因此读者就可能走上背离皇帝的道路,走上背离发展的道路,走上对现状不满的道路。”

  “饥饿,对维持良好的秩序和保持贱民们的恭敬从命不是什么坏事。贱民嘛,就得骨瘦如柴,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饥饿让人们一心只想着面包,想着怎么填饱肚子,他不像因为思考而失去剩余的精力,所以他也就不能思考,也就不愿意去寻找反抗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欣慰和愉悦。”

  “那些革命者,不是最富有的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人,而是刚好拥有一点点的人。这些人最坏,最贪婪,因为他们会不计代价地一直向上爬。”

  “以前那种匍匐着以头触地的姿势,身姿低得简直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头似乎要扎进土里、灰里。虔诚得浑身颤抖,抖得地都在颤,人好像处在一片虚无之中,人们忘却了一切,虔诚地伸出手乞求保佑。可现在,他们的匍匐在地,是一种被动的、笨拙的、装腔作势的。尽管他们的身子低下去了,但他们的灵魂却站着。尽管他们附身以头触地,但是他们的思绪却像是坐着,谦卑中带着抵触。”

  “既然我们能在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中生存。那么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程度越高,我们就越自信,坚持的时间就越久。”

  记录着皇帝的权术:

  “威严的陛下是智慧而又仁慈的,一切过错皆是因为书记员草率或者不怀好意的假传圣旨。”

  “皇帝陛下喜欢那些表现不佳的大臣。在这种比照下,我们的陛下才是那耀眼的太阳。”

  “我们的皇帝也惯于变幻莫测,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频繁地、无缘无语地更换大臣,因为,为了加强皇权专制,不能让这些人感到太轻松、太舒服,不能总是让他们在宫廷显贵中发展自己想小圈子或者拉帮结派。”

  “当皇帝想要显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时,他甚至会把那些他最不喜欢的官员提拔到很高的位置,以此告诉人们,他才是这里真正把握大权的人,没有他不能做到的事!仁慈的皇帝以这样的手段,戏弄着他的臣民,同时控制着他的力量,以免发生暴乱。”

  “皇帝很清楚,悲哀会转化为思想,也会转化为失望、沮丧和麻木。于是,他下令在全国开展各种娱乐游戏活动、盛大喜庆活动和化妆舞会,仁慈的皇帝命令皇宫中张灯结彩,为穷人举办舞会,刺激他们沉浸在欢乐之中……只有那些所谓的思想者,看见什么都觉得一片灰暗,觉得限于泥潭停滞不前,腐臭发霉。他们成了令人厌恶的人。”

  而吊诡的是,这些叙述者们总愿意为“皇帝”这个称谓前冠上定语:仁慈的、卓越的、尊严的、伟大的、威严的、至高无上的、气度非凡的…… 但他们对皇帝的描述却跟这些崇高的定语完全不匹配,我分不出究竟是习惯、是讽刺、还是真心。

  ------------------------------------------------------------------------

  有一个让我很不适的点是,译者对人名的翻译有选择性。比如P103对三个革命者的名字,就只翻了门格斯图,其余两人就直接用字母(Workneh Dibou),还有P191皇帝的三个大臣,也是只翻一个。人名在翻译中有很多原则,照着做就好了,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译者要把他们的名字按原样放在书里。 2017.8.2.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8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