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武志红”,回复数字“002”
随机送你一个专业的心理测试
文 | 冰千里
编辑 | 五花鹿
01.
前阵子看到了一个游戏成瘾的热搜。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会议上,正式把“游戏障碍”定为疾病。
按照这个定义,游戏障碍者有三个表现:
对游戏失去控制力;
对游戏重视程度高于其他活动;
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游戏.....
这个消息出来后,不少家长焦虑了起来。
有个朋友找到了我,担心自己孩子在障碍的边缘徘徊。
据他所说,他的儿子从初中起就很爱玩游戏。
每天放学后总要打上几局,吃饭和写作业后再打几局;周末一写完作业就继续打,可以打一整个下午和晚上。
打游戏的过程不让别人打断,不然就会闹脾气。
他曾经为了帮孩子戒掉游戏,软硬兼施。先是苦口婆心劝不动,后来一气断电断网,结果儿子溜去了同学家,照打不误。
他既担心又无奈。
担心的是,儿子自制力不足,以后离开家上大学没人“管制”,上瘾了怎么办。
无奈的是,现在网络科技那么发达,即使阻止儿子打游戏,他也会一直玩手机,更何况同学们互相影响,游戏更是戒不掉。
的确,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视频等的诞生,似乎制造了一些新的精神障碍。
这也激发了一些父母的恐慌,但凡孩子有点依赖,都会引发他们的惶恐:孩子不会成瘾了吧?
作为临床心理咨询师,我并不愿意把游戏障碍简单地称为精神类疾病。
在我接触的严重游戏依赖孩子中,我也从来不贴上这样的标签。
我更看重是什么让孩子如此依赖,他整个人格发展和养育环境是怎样的,这个人遇到了什么麻烦,让他陷入虚幻不愿意走出来。
在我看来,游戏是个小小的自我空间。
如果细细去探索我们对游戏的需要,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记得学生年代,我喜欢玩街霸和三国志这样的电子游戏,有时通宵达旦忘记吃饭。
如今我手机上也有款游戏,咨询间隙会玩上几局,之后心情会放松很多,继续投入工作生活中。
我并不认为自己成瘾了,但我只是很享受罢了。
因为只要打开游戏,好像就进入一个只属于我的空间,可以让我自在地放松一下,帮我度过了很多无聊、烦躁、疲惫的时候。
就像很多人玩手机一样。
所以,在我看来,比起引人堕落,游戏更多时候是提供了一个包容的空间。
让我们有了栖息之地和容身之处,尤其是在现实不如意的时候。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空间叫:过渡空间。
这是每个健康的人必有的、一生相伴的地方。
这也是我不排斥孩子打游戏的一个最大原因。
02.
究竟“过渡空间”是什么呢?
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
可以简单理解成:现实和幻想的一个缓冲带。
这是一个安住之地,这里很自由自在,有美好幻想的成分,又不会和现实完全断绝。
当现实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时,这个空间的存在就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补偿。
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件事、一个场所或某个人,在他们面前你是投入的、自由的、自在的,毫无压力的,哪怕很短暂。
如果有,那就是你的“过渡空间”。
例如工作很辛苦的北漂朋友。
他们拿着为数不多的工资,面对着紧张而艰难的工作,有时总会不惜花一笔钱,去吃顶级的美食,或是租着装潢好看的房子。
这些餐厅和房子就是他们的过渡空间。
他们可以在里面休息,体验着物质丰盈、清净无扰的生活,幻想着自己已经实现了梦想,为自己第二天通宵工作补足动力。
例如有人喜欢画画、写日记、撸猫,并且压力越大越会去做。
因为每当进入到这些时刻,总会觉得自己脱离了日常的浮躁,沉溺于无意义的快乐,又不至于和现实完全脱节,并因此积累了很多内心的能量。
除了这些日常的补偿外,过渡空间还会在一个人面对惨淡现实时,挽救他一把。
我曾经有个13岁的男孩来访者。
父母在他6岁时离异,各自成家谁也不愿要他。于是他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
后来爷爷奶奶也相继过世,他搬去和姑姑一起生活,老师几乎看不到他,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不玩手机更不会玩游戏。
早年如此多创伤、现在又被极度忽视,这个孩子的内心没有大强度的崩塌,真是很幸运。
直到咨询大半年后,他才怯生生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他喜欢乘坐市内公交车。
每次放学都会随意搭上一辆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再乘坐另一辆,继续从起点到终点,反复数次才肯回家。
从奶奶去世后近三年,每周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都如此。
他说:“我看着窗外的风景和上下车的人,觉得很轻松。”
若按所谓诊断标准,他绝对是“公交车成瘾”,但是我更愿意看作是他为了舒缓内心冲突、改善现实焦虑而找了一个空间罢了。
试想一下,倘若没了公交车,他的痛苦要从哪里安放,情感又将何去何从?
很多沉迷游戏的青少年也是如此。
当现实无从满足他的大部分需求,游戏就会出来包容他们,让他们相对自有自在地做一会自己。
而只有当现实几乎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才会真正地成瘾,也就是直接沉溺到过渡空间深处,再也无法出来。
03.
要帮助孩子避免成瘾,要先理解,为什么现代孩子那么需要游戏,是否能在现实层面满足他们的一些需求,让他们不至于把所有需求都寄托在游戏上。
其实,他们需要游戏的原因只有一个:
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说的直白点,有些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
我有个28岁的朋友,每次开始沉迷游戏,就意味着她现实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要不就是有事业瓶颈,要不就和男朋友吵架,要不就是状态很差。
所以她一边克服着艰难的现实,一边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呆在过渡空间里面,她需要缓一缓。
孩子也一样。
在高竞争的学业环境下,他们的不快乐有很多:
??压力太大、规则太多。
如今全世界都在重视孩子的学习。这并无可厚非,只是当所有空间被压缩成一件事的时候,没人能够真正快乐和自由,有的只是焦虑。
??人际关系不如意。
无论父母老师还是同学朋友,真正关心“自己快不快乐”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关注你“优不优秀”。
这会让一个人的成就和价值变得功利,作为“人本身的存在”很少被重视到。
当现实压力越来越大,内心希望的样子迟迟没有到来时候,冲突便越大,孩子对“自由自在做自己”就会越渴望,于是“过渡空间”产生了。
它可以给孩子充充电、加加油、减减压。
游戏只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更方便满足孩子。
在网络游戏中,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现实中得不到的“体验”:被重视、被认可、可以改写、重来、团体作战、目标一致、关系亲密、鼓励规则被打破、提倡攻击被释放、没有评判、没有责怪。
更为关键的是0门槛,就像你刷朋友圈一样便利和简单,甚至都不需要意义,只是自在。
文首那个焦虑孩子成瘾的朋友,把他的儿子带到了我的面前。
在和他孩子聊天过程中,我慢慢发现,游戏给了内向、成绩一直不好的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口。
他在里面收获了成就感、快乐、被欣赏,还有和队友的友谊。甚至,因为打游戏,他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聊游戏,交了几个不错的哥们。
这让从小就成绩平平、一直坐在课室角落的他,不再觉得学校生活难熬。相反还愿意融入大家,不再那么恐惧学习上的竞争,因为他在别的地方(游戏)也有了成就感。
他的排名没有父母期望的提升,但也没有因为游戏而下滑,更没有上瘾(每天在保证作业完成的前提一共打一两个小时就停下来),并且也过得更快乐了。
对他而言,游戏不过只是一个喘气的必要空间。
而当游戏被打断时,他的愤怒似乎也可以被理解。
他需要一段自己的空间,专注在里面尽情享受自在的感觉,才算是真正地享受过渡空间。
04.
可能看到这里,有一些父母还会有疑虑:
万一成瘾了怎么办?
这里我想说,游戏是可能上瘾的。或者说,每个过渡空间都有上瘾的可能。
过渡空间连接了现实和幻想,如果把握不好,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有可能直接坠入幻想,出不来。
“网络游戏”是过渡空间还是成瘾障碍,分水岭有两点:
这个过渡空间是否被允许;
所处的现实是否有吸引力。
沉迷游戏,是因为现实有部分需求未满足;
而游戏成瘾,是因为在现实中大部分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太过冰冷和残酷,才躲在里面不愿意出来。
我接触过两个十分类似的家庭:爸爸缺失,妈妈独自照看孩子,孩子都在读高中时辍学,都在家痴迷网络游戏一年左右。
但最后结局却截然不同:
一个孩子重新返校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另一个依然痴迷网络并患上了抑郁症。
这个差别仅仅隔了一年。
造成巨大反差的正是妈妈的态度:
一个妈妈几乎做到了专业咨询师的共情和维护;
另一个妈妈则依然焦虑,用惯有态度和策略来约束孩子。
第一位妈妈示范了对待沉迷过渡空间者最合适的态度:
体察他的感受,并尊重他对过渡空间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评判。
没什么比孩子辍学遁入网络更让父母焦虑了。但这个妈妈接受了这一点,并接纳了这个事实,她用了整整一年调整了之前的“养育环境”。
一方面积极建立其他更接近现实的“过渡空间”。
比如旅行、夏令营、一起看电影、饲养宠物等,当然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
另一方面对孩子玩游戏几乎做到了不评判、不禁忌、不提倡。
不批判,意味着看见他对游戏的需要。
不禁忌。是因为越不让孩子做的事情,他越可能为了获得某种独立精神,一定会和你对抗,甚至偷着做。
还有不要无意识的“提倡”,比如名次进步就让玩,比如考试结束就让玩之类。
无意识用这样交换式的褒奖来暗示孩子:这是一种稀缺资源。这样孩子会更加好奇和沉迷。
当这位母亲300多天坚持维护孩子体验的时候,改变发生了。
既然最亲的人能给孩子带来游戏里获得的体验,为何还要痴迷在里面呢?
妈妈持久的维护和共情的反馈建构起了最重要的“过渡空间”,从而把网络转移了。
记住,没有哪个孩子自愿沉迷网络放弃校园集体生活,一定是外部环境让孩子纠结到无处可逃的地步,才会遁入网络。
当然,这位妈妈一年多的辛酸和委屈绝对不比孩子少,但她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过渡空间”,例如找我咨询、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所以,当孩子痴迷于某一事物,例如游戏的时候。
你首先要理解这是他对“过渡空间”的需要,要清楚孩子如果没有过渡空间,无处可去,可能出现巨大的崩塌和问题。
随后把孩子和他的需要放到整个家庭、学校环境中看待,放到孩子整个生命发展历程中看待,继而调整环境来维护他的“过渡空间”。
并且,在现实中看见他的需求,多一些满足。
千万不要一看到他打玩游戏,就赶紧采用各种方法扭转。
因为这不但徒劳无功,还会剥夺孩子放松的机会,逼得孩子直接遁入过渡空间。
一旦遁入,“过渡”的作用就彻底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和现实完全隔离的“幻觉空间”。
这才是真正的游戏成瘾:孩子只能在游戏的幻觉中活下去。
因为现实对孩子而言,没有一个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连必要的过渡空间都不被允许。
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作者简介:冰千里,资深心理咨询师,一个孤独又温暖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公众号:冰千里(b)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
推荐你看
▽▽▽
睡眠基因 | 性魅力 | 人生底色
讨好型人格自救 | 创伤30讲 | 认知思维训练营
预约咨询师 | 团体小组报名
回复数字【002】
随机送你一个专业的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