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王路:愿常面见诸如来(三字经04)​

2019-04-15    作者:王路在隐身    来源:网络

  (此文是在善导书屋的讲座。感谢宗道法师和各位听众。这是第四讲,约16000字。)

  1、

  我们上次讲了很多概念。最关键的是“身见”。如果大家把其他的都忘掉,只记住一个的话,就应该是“身见”。这次我们就不讲那么多理论了,上次讲的理论,还要简单回顾一下,以后慢慢消化。消化了,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消化不了,就觉得太复杂,一听就困了。

  上次的内容,概括成两个字:三四——断三结,证四果。断三结,是见道;证四果,是修道。三结是:身见、戒禁取见、疑。大家记住身见就行。身见包括:我见、我所见。以为什么东西是我,我能主宰;或者以为什么东西是我的;这些就是身见。我们以后的学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反复问自己:有没有把什么东西看成是我的?无论修圣道门,还是念佛门,都是一样。念佛的人,如果把往生极乐世界看成是靠自己的力量,那也不行;靠的是佛的力量。讲他力,就是“无我”。如果“有我”,往生都成问题。

  无论是大小乘,都从四谛下手。四谛是苦、集、灭、道。它们各有四个行相,一共四四一十六。四谛从苦下手,苦的四个行相是:无常、苦、空、无我。空,就是“无我所”;无我,也叫“非我”,就是“不是我”。“空、无我”,就是来对治“身见”的。光说理论,没有什么意思,关键是要把它融到生活里。

  上周宗道法师对我的朋友说,王路讲得很好。我听了很高兴。很高兴,就不太好。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证据:证明我有身见。人家夸你,你开心。人家如果夸一个你不认识的人,甚至是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如果有谁讲的我认为不好,宗道法师说,他讲的比王路好。我还会开心吗?不会了。这就是身见。

  “王路讲得好”,这句话,是个“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不是真实的。肯定有人觉得我讲得不好,但一般不会当面说,当面就不太好意思,他也不好意思,我也不好意思。缺失了因缘,我就听不见。或者人家说,我也不会那么开心,法师说,我就很开心。法师对我不认识的人说,我也不会很开心,法师对我的朋友说,我就很开心。这种开心的生起,需要种种条件,缺少了一个,就不会成立。在整个过程当中,我是做不了任何主的。

  但是,我为什么会为一句表扬而高兴呢?因为在听到表扬的一刹那,脑子里面就得到一个推论:我是有能力的。把因缘所生法,看成是“我的能力”,这就是“我所”见,是身见之一。我们每个人听到别人的表扬时,很容易由一句表扬就错认为“我有能力”,这种错误的认知,就是烦恼,就会带来以后的苦果。

  如果一个人修行得比较好,他在高兴之后,马上能觉知,知道自己刚才的高兴是染污的,里面包含了不正确的见地,把因缘所生法看成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就会为此惭愧。

  惭、愧,在佛教里面,是善心所。惭和愧是两个。惭,是对自己的,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没有做到,那就惭。愧,是对别人的,可以对别人更好,但也没有做到,那就愧。惭愧是非常好的东西,无惭无愧是非常不好的东西。一旦你做坏事的时候,无惭无愧两个心所总是生起来的。

  当然,光生起惭愧,也还不够。如果只是生起惭愧,为自己的高兴和身见而惭愧的话,表示还是过于关注自己了,眼里只有自己。如果把眼光从自己身上跳开,还会生起随喜心。

  我发现宗道法师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夸人。经常来书屋的人可能都被宗道法师夸过。这就是菩萨学处的“爱语”。菩萨学处,就是菩萨要学的地方,主要是“四摄六度”。六度是六波罗蜜,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爱语,把你摄受住,再去度化你。法师一夸,我们就很高兴给书屋做点事情了。人家有善的身口意业,你看见了,应该随喜赞叹。

  随喜和高兴有区别,随喜是为人家喜,高兴是为自己。看到自己的好了,高兴得不得了,这是身见。看到别人的好,知道别人行走在解脱的道路上,很开心,是随喜。我们如果修“四无量心”,里面有个喜无量,就是随喜的喜。

  为自己高兴的心,是染污的;惭愧的心,随喜的心,是好的。还需要生起一个心,“行舍”,它的作用是把不好的心扔掉。刚才有什么不好的心,现在扔掉它,行舍。惭愧、随喜、行舍,这些能够生起,代表你有正知正念,如理作意了。

  有一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果生起了染污的心,也还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过了很久才觉知,才起正知正念。

  那天被表扬之后,我就跟同学聚餐去了。回来的地铁上,也很高兴。一直到晚上睡觉,躺在床上,想了想,开始觉得不对,应该惭愧、随喜的。这中间过了六七个小时。这六七个小时,就好像水龙头没关紧,水一直往下滴。水就是烦恼。水滴下去,你以前造的业,经过烦恼水的滋润,就会结出来果子,果子就是苦。什么时候把水龙头关紧了,水不再流出来,就是圣者了。离解脱就不远了。

  说成为圣者,好像很虚,但你放在具体的事儿上看,它不是虚的,是实的。你这件事情上,经历了七个小时才有点觉悟,下次能五个小时,三个小时,就是进步。

  如果你去训练的话,会发现,从七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三个小时都不难,甚至到半个小时,五分钟,一分钟,都不难。到两三秒钟,有点难。到一刹那,非常难。如果在当下的刹那就保持正知正念,难得不得了,那就是圣者境界。如果你有一件事情能做到,当下就是正知正念,那你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

  但是,当没有合适的外缘的时候,即便我们没有做到正知正念,往往会误以为自己做到了。比如说,关注自己的吃饭、走路、呼吸,知息出,知息入,知道我正在拿起筷子去夹一根菜,好像是正知正念,突然有人拿筷子对你脑袋上敲一下,筷子上还有油,你在那一刹那还是不是保持觉知,正知正念呢?你会不会很惊讶,有没有生起嗔心?如果你正知正念,即便是他的不对,你也不会生气,你会有同情,因为他造了恶的身口意业,他要受苦的果报。那一刹那,是勘验你的时候。

  禅宗里面,当头棒喝就是这样。你说你修得好,人家突然给你来那么一下,你如果停了一秒种才反应过来,那就不行,这一秒种就是凡夫和圣者的差距。现在差一秒种,可能这一辈子都是差一秒种,下辈子还是差一秒种。检验自己能不能如理作意,需要外缘。在有些事情触碰到你的身见的时候,你有没有修行,修得好不好,才能体现出来。就像不考试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掌握了,一考试发现不行。那代表平时也没掌握,只是一个错觉。如果平时都掌握好了,无论考不考试,你都成竹在胸。禅宗说“明心见性”,或者比喻成黑桶底打破了,就是这个状态。身见破掉,它就再也不遮蔽你了。

  为了打破身见,要时时刻刻有惭愧的心,惭愧就像两个卫士,站在这儿守着,哪怕没有人,也守着,不善就不容易生起来。有人说,心里面老是惭愧,那不就变自卑了吗?不就不自信了吗?

  佛教里面,信是好的,自信不一定好,自己有啥可信的。自己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跟人家学的。把你放在好的家庭,你就学好了,有教养,有礼貌,放在不好的环境里面,就学坏了。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如果我们现在,觉得自己身上还有一些可取之处的话,是要感恩的,是因为你从小到大,周围遇到的人,他们的因缘成就了你现在的可取之处,这也是因缘所生法,不要把那些可取之处当成“我的”,否则就有“身见”。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接受的很多信条,都在反复不断地巩固身见,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办法解脱。

  自卑,当然是不好的。佛教里面,自信和自卑都属于“慢”。傲慢的慢。自卑是傲慢的一种。你觉得自己的情况不好,你自卑,那别人也有情况不好的,有比你更不好的,你有没有“他卑”呢,你对他的境遇,是不是有一样的同情和理解呢?你自己考倒数第一,很难受,你考正数第一的时候,人家也有人考倒数第一,你会不会替他难受呢?你没有,那说明什么?说明你的“自卑”关键不在“卑”,而在“自”。佛教里说,一个人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才自卑,就算你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笨的人,最差的人,也还是慢。实际上,你不可能是最差的,最笨的,最笨的人,他都不知道自己笨。我们跟别人没有啥不一样,但因为有身见,总是想着不一样,不能了解因缘所生法暂时成就的假我,是做不了主的,所以会有自卑、自大,它们本质上都是慢。

  不管人家夸你也好,骂也你好,乃至造谣你,在当下你能跳出自己的视角和情绪,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那你就走向解脱的道路了。障碍我们走向这条道路的,就是“身见”。前面讲过悉达多太子“夜逾城,人不知”,人家为什么不知道,就是因为有身见,身见一破,很多东西看得清清楚楚,就得“法眼净”了。

  2、

  在开始之前,讲这些,一个是因为“身见”太重要了。还一个是因为它和我们今天要讲的有很多联系。今天要讲的第一句是:

  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

  五时教,上次讲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

  它们有一样的,也有不太一样的。就像大象的鼻子跟腿,都是大象的一部分。但是摸着鼻子的人,不要说摸着腿的人,摸的不是大象,也不要说,虽然大家摸的都是大象,但是鼻子比腿要高贵,更殊胜。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跟法都是平等的。秦腔里有句话,“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但是凡夫呢,他大舅有钱,就是他舅,他二舅穷,就不是他舅了,或者没有大舅亲了。因为我们有身见,再去看法,就不平等了。就会说: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低。

  一个法,我学了,学会了,是不是我的法?小时候上学,老师说,知识学到肚里,就是自己的,人家偷不走。老师说的也很对,这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这在佛教里叫“对治悉昙”。但是,我们现在谁还能记住小学课本里第一课第二课都是什么?没有人偷,自己都忘了。高中学的数理化、立体几何,都忘了。这还不要紧,如果能活到比较大的年纪,老年痴呆了,连老伴儿、子女,都不认识了,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了。那些东西,是我的吗?都不是,它是因缘所生法。如果你把因缘所生法当成“我的法”,你就有身见。

  因为身见,你会告诉人家:你的法门没我的好,我的法更殊胜。我们念佛,善导大师讲“法深信,机深信”,特别好。法深信,就是相信这个法很好;机深信,就是相信自己很差,水平很低。我觉得,“法深信,机深信”,不仅学净土的人要有,所有学佛的人,乃至学世间法的人,也应该有。

  法深信,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你不觉得这个法好,你根本就不会去学。我们都容易有法深信。机深信就不一样了,嘴上说机深信,心里觉得别人比自己笨,自己比别人有福报,能够学更好的法门。法高,我也高,这就是身见。法高,我低,之所以学很高的法,就是因为我太低了,问题严重,别的法治不住,这样认识,就对了。

  就像考试,满分是100,我现在的水平是10分,我的进步空间是90分,我学的法能让我进步90分。他现在水平是90分,他学什么法,最多只能进步10分。将来成佛,诸佛道同,都是一样的,那进步得多,说明什么,不就说明自己基础差嘛。因为自己基础差,才显出来法高。

  中医有句话,“不治已病治未病”。说扁鹊有两个哥哥,也是行医的。魏王问他,你们兄弟三个,谁水平最高啊?扁鹊说,我大哥水平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魏王就说: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比他们都大呢?

  扁鹊说,我大哥是,望人家一眼,人家还没得病,马上要得病,他就发现了,治好了。二哥是人家刚刚得病的时候,赶紧治,治好了。我是一开始看不出来,等人家已经病了,病厉害了,才有办法应付,只好用猛药治,所以反而我的名气最大。

  佛陀时代,教的法都很简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马胜比丘一听这句话,就觉悟了。这样,就治好了。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接引一大堆人得法眼净,成为圣者。因为人家都是小毛病,都是未病。离佛陀比较近,福报多,病得比较轻,不需要什么太高级的药。

  后来就有了大乘,大乘的时候,大家就病得重一点了,各种复杂症状都出来了。以前简单的药,都不管用了。要吃高级的药,去住院,就是大乘佛法。小乘治不了的,大乘能治。

  再过几百年,高级的药也不管用了,病入膏肓了,要住ICU,秘密佛法。所以,学密宗是很花钱的,没钱你学不了,因为那是ICU待遇。真正的密法是非常难求的。像“菩提道次第”,还是显教的,到了密的层次,就只能一对一了,根据每一个人的根机,有专门的方法。这里说的花钱,也不是指人民币,比如你要先磕一百万个大头,或者念多少遍咒,这就是资粮、加行,相当于学费。佛陀的时代,没有要先磕一百万大头才能学的。就像那时候的人,杯子都很干净,涮一下就能接水;现在的人,杯子很脏,要花很多时间把脏东西洗掉才能接水。

  你能不能说,我天天住ICU,全世界最好的专家给我会诊,把我身体治得棒棒的?不能说。你身体棒的话,就不用住ICU了。所以,如果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争论,哪个法门高,哪个法门低。我看网上,大小乘也争论,大乘的说小乘不好,不够究竟;小乘佛教,在名字上就吃亏了,因为名字就叫小,怎么办呢?他们就说,你们干脆也别叫大乘了,你们叫巨乘佛教吧,比大乘还大。

  如果能够把“法”和“我”分开,在上面不著身见,就知道“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 它们只是时间上的不一样,没有高下之分,就像早餐、午餐和晚餐。晚餐一般花钱多点,早上吃的便宜点。但你不能说晚餐更重要。更不能把晚餐挪到早上来吃,一大早就搞十几个菜。

  有些人是这样子的,把晚餐挪到早上吃。刚学佛,问问什么最难,有人说《瑜伽师地论》,他就去看《瑜伽师地论》。上来就看最难懂的。那没有什么用。因为看了你也记不着,理解不了,反而收获不大。修行是有台阶的,要一阶一阶往上走,不要想一下跳到十楼。那有没有早上晚上都可以吃的?也有,喝粥。早上、中午、晚上都可以喝,念佛,就好比喝粥。什么时候喝,都能消化。

  3、

  化道圆,归真际。

  佛陀有个名字叫“善逝”。善逝,就是去得好。怎么去得好呢?我们看太阳,今天晚上,它去了,明天早上,它又出来了。你会因为太阳今天去了,悲伤得不得了吗?你不会,因为你知道明天早上它还会出来。

  我们为什么害怕死。就像我们看见太阳落山了,以为太阳再也不会出来了,整个世界永远进入一片黑暗当中,再也没有光明了。如果能看破生死的真相,它就像太阳一样,周而复始的,黑暗只是暂时的。

  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比如说,太阳东升西落。好像太阳在围着地球转。你如果把视野放大一点,发现之前的认识是颠倒的,根本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产生之前颠倒的想法,就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我见,身见。

  但你如果视野再放大一点,太阳也不是不动的,也不是中心。在整个宇宙里面,可以有很多种坐标系,没有恒常不变的坐标系。没有说哪里是中心,哪里又都可以是中心。你把不同的地方当成中心,看到的宇宙就很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世寿八十;阿弥陀佛,无量寿;这不代表释迦牟尼佛比阿弥陀佛弱。佛的寿量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参考系不一样,我们的业力不一样。你如果在火星,火星上的一年和地球上的一年是不一样的。你如果在太阳上,可能就没有年的概念了,而且没有白天黑夜,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光明。

  所以,我们不要把地球上看到的,每天的日出日落,当成一切的道理。只有打破身见,视野才能更开阔。

  有个故事,念佛的人经常提,就是说欧阳竟无居士,他是个唯识大家,佛教学问好得不得了,说他临死的时候感慨,还不如一个不识字的乡下人。

  我查了一下这个故事,没有找到出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无论欧阳竟无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放在他头上是合适的,因为放在人家头上,起不到这么大的反差效果。让一个研究佛教一辈子的人,最后说出来还不如老实念佛,这比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乡下人说出来好,更能摄受大众,让大家念佛。所以你看,无论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话就有落到他头上的缘法,这就是因缘所生法,他自己也做不了主。就像有些话我们说是白岩松说的,鲁迅说的,他在那个位置上,他就是没说,也跑不掉。

  不过,欧阳竟无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故事。我们应该随喜赞叹。因为这个故事是帮助我们念佛的,为我们去念佛提供一种增上缘。如果他能为我们提供增上缘,我们就赞叹他。欧阳竟无居士这也是一种示现。这种示现可能比正面的示现更难。正面的示现,像倓虚法师,他给自己号号脉,说脉乱了,差不多了,你们扶我起来,盘上腿儿,我知道自己该去哪儿,念着佛号,就走了。非常自在。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反过来,欧阳竟无的示现,说我还不如老实念佛的乡下人,也给我们念佛的信心。而且,反面的示现更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你做正面的示现,大家会赞叹你,哎呀,这人真厉害,有修行;你做反面的示现,一定有人说,你看他,修行不行吧。所以,要做反面的示现,得把身见破掉,就是不破完,也得破很大一部分。否则你怕丢面子,就憋着不说。所以,人家能给我们做这样的示现,我们是要感激赞叹的。

  书上说,“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释迦牟尼佛一心要做的,就是把我们从娑婆世界赶出去,阿弥陀佛要做的,是把我们迎到极乐世界,一个赶你走,一个拉你来。我们不要觉得释迦牟尼佛一心想把我们赶走,就觉得他不慈悲。对两尊佛,要同样随喜赞叹。

  实际上,我们就是因为身见太强,才信心不足,才需要靠类似的故事来增强信心。如果你信心足了,别说欧阳竟无做这样的示现,他就是做相反的示现,说念佛就是不如研究学问,你还是会念佛。佛教有个词叫“内净”,内净禅支,就是信根。真正的信是从内在生起的,不坏的净信,哪怕人家都说不是这样,你也不会动摇。

  禅宗里有个故事,有个禅师,大梅法常,二十年前问一个老师,马祖道一,什么是佛?马祖道一说:即心即佛。他就悟了。自己跑到一座山上结个草庵,二十年没出山。后来有人见他,问他你是怎么开悟的,他说我从马祖道一那儿开悟的。人家就去找马祖道一,找完回来跟他说:你的老师现在不这么说了,他现在说非心非佛。大梅法常说:随便他怎么说,我这儿就是即心即佛。马祖道一一听,知道他是真开悟了。

  我有两个朋友,拍纪录片的。我也在跟他们一起拍。制片人是佛教徒,非常虔诚,见佛就拜。去年他跟导演一起去五台山,正月初五,还下着大雪,他就提议磕黛螺顶,一级级磕上去,要两个多小时吧。导演也没有准备,还穿着牛仔裤和皮鞋,就买了护膝,俩人就磕。磕得也很舒服,俩人感觉都很不错,结果在磕完的时候,抬起头来,看见上边一个喇嘛在抽烟。

  后来导演跟我说,看见喇嘛抽烟,他当时就崩溃了。我就想,五台山还真是个好地方。人家说,五台山容易碰见文殊菩萨,不仅是那些你觉得好的人,有菩萨心肠的人,萍水相逢去帮你的人是菩萨,那种让你突然觉得很崩溃的人,也是菩萨。前面那种是观音菩萨,后面那种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是慈悲嘛,文殊菩萨是智慧。这种地方,就是让我们开智慧的。我们想一下,磕头的功德,是不是取决于磕完碰见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人家随喜你,赞叹你,你可能觉得很值;人家嘲笑你,觉得你挺傻的,大冷天在这儿磕头,你就觉得亏了。这还是有身见的证据。如来有四无畏,他说的法,你一句都不听,你毁谤他,他不生气;你礼拜赞叹他,顶礼他,他不欢喜。他的心,永远安住在平等舍中。我们不行,人家夸我们,我们就飘,人家骂我们,我们就生气,要蹦起来了。在这种地方,就是有可能开启智慧的时机。所以,文殊菩萨不是五台山上才有,哪里都有文殊菩萨。让你崩溃的人就是你的文殊菩萨。任何外缘,能够提醒自己注意身见,去想到“空、无我”,那就是文殊菩萨给的加持。

  但是凡夫因为有身见,总是这么想:你要让我崩溃,我就让你更崩溃。你想想,你要让文殊菩萨更崩溃,你的智慧还能开吗?看到我们智慧开不了,文殊菩萨确实很崩溃。

  4、

  双树间,吉祥逝。

  双树,说佛陀涅槃的地方,东西南北各有两棵树,叫“双树”,也叫“双林”。吉祥逝,除了“善逝”的意思,还表示佛陀是以“吉祥卧”的姿势涅槃的。

  吉祥卧,就是右卧。也就是心脏在上边。我们就是从医学的角度上看,心脏在上边也好一点,有利于血液循环。佛教有这样的说法:右边卧,是人卧。左边卧,是畜生卧。因为容易压迫心脏嘛。仰卧,是修罗卧。阿修罗好斗,仰卧的人,太自大了。俯卧,趴在床上,是饿鬼卧,比较贪婪,也不太好。如果是在寺庙里,你卧的姿势不对,夜里翻个身,管得严格的地方,可能有人把你给揪出来。

  六道轮回,人、饿鬼、畜生、阿修罗都有了,为什么没有天卧和地狱卧呢?可能因为只有四个方向,不够六个。也因为,在地狱里面,根本没有睡觉的时间,一直在受苦,你要睡觉,就等于是在休息放松了,地狱里连一丁点儿休息放松的间隙都没有。我听说有些犯人,如果你不允许他睡觉,折磨他一段时间之后,你只要能同意他睡,让他干什么他都能答应。那就可以想象,地狱里面有多么苦。如果我们造了身口意的恶业,将来就是很有可能去地狱的。

  如果造了善业,有漏善,可以生在天上。没有天卧,因为天上也不需要睡觉。我说的是色界天,色无色界,都是定,以禅悦为食,禅悦可以滋养你,就没有睡觉的需求了。要想进入禅定,需要去除五盖,其中一个就是昏沉睡眠盖。所以,佛陀不提倡睡太久,一般前夜后夜是打坐经行的,中夜睡一会儿。白天12个小时,夜晚12个小时,前面4个小时和后面4个小时是前夜、后夜,中间4个小时,10点到2点,相当于中夜。当然,我们睡4个小时是不太够的。如果有人能多多少少得到一点禅定,或者接近禅定的话,可以夜里不倒单,就是不睡觉,打坐打一夜。我们还没有那个基础,也不要去模仿,还是要一步一步来。

  最怕的就是,听说一个什么方法,马上去学,不考虑自己的根机和基础。佛教讲“闻思修证”,严格地讲,只有得了禅定之后,才叫“修”,因为禅定当中你的心才有力量。在这之前,都是闻思。闻思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走岔路了,慢慢走到修。没有闻思的人,能不能入定呢?他如果以前修过,也是可以的,那表示他以前就闻思过。

  如果你看一个人这辈子不怎么学就得禅定了,不要觉得他很幸运。实际上他不太幸运,他上辈子就学过,得到过禅定,后来退了。如果不退,他这辈子就生到上界去了,就不会再在欲界。他在欲界表示他留级了,留了一级,考第一,当然很容易。

  还有一种就是“通灵”了,有什么奇怪的东西附在他身上,他靠那种力量入定了。那非常不好,会遇到很多麻烦。

  如果你没有闻思,碰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比如说,不净观和数息观,叫二甘露门。不净观是对治贪欲的,其中有一种叫白骨观。你修的时候白骨突然站起来朝你走过来,你怎么办呢?如果你有闻思的基础,就知道不要正对着白骨修,要站在白骨侧边。书上告诉你,白骨观是“胜解作意”,胜解作意,就是说那是你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你可能凭借某种外缘,弹一下手指,或者睁开眼睛,就好了。如果你修“数息观”,观察呼吸的话,就不是“胜解作意”,是“真实作意”。到哪个阶段,会出现什么情况,要用什么方法处理,不要干什么,这些就是闻慧、思慧,在闻思阶段需要了解的。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学南传佛教呢,南传佛教比较重视这些。实际上,汉传佛教里面有非常多的这些资料。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非常流行,但是到了后来,慢慢就把它丢掉了。禅宗最早是打坐的,到了六祖慧能以后,也不太讲究打坐了。唐朝以后,因为善导大师,很多人都跑去念佛了。禅宗变成了参禅,不是坐禅,你要去参公案、话头之类的。打坐入定的知识,就慢慢没有以前那么流行了。

  如果能够断掉下地的烦恼,就能得到上地的禅定。刚进入上地的时候,是净定,这个定是干净的。过了一会儿,你就觉得,真舒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舒服,你就高兴了,心想:要能一直在这儿就好了。一起这个念头,坏了,你虽然还在这个地,没有掉下去,但它已经不再是干净的定,而是染污的定,在染污的定里,你就很容易掉下去了。

  这也告诉我们,好的东西来的时候,千万不要贪。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齐了,它就来了。你一贪,一觉得它好,你的贪心就把干净的东西给弄脏了,它就没那么好了。所以,如果你不看书,没有闻思的话,别说到不了那个地方,就是误打误撞进去了,也肯定要把它破坏掉,再堕回来。

  如果你不贪著净定的味道,就可以安住在里面。如果你还嫌它不好,觉得好的还在上面,你就有可能继续往上走,去到更上面的定。但是,非常智慧的佛陀告诉你,往上跑并不是特别必要。这就是佛陀跟外道不一样的地方。外道看见上边好,就一门心思往上跑,以为跑到头就能出三界。但是佛陀发现,三界不能竖着出,只能横着出。“横超三界”,竖着是出不去的。我们平常说“横超三界”,一般是指念佛,念佛横超三界,其实圣道门里面要出三界,都是横着出去的,没有竖着出去的。因为最顶上和最底下,这两个地方没有无漏道,最顶上是因为心太弱了,最底下就是欲界,心太散动了。如果你生在欲界或者有顶,你需要用其他地的禅定来解脱。

  我们知道,佛陀成道是在四禅,四禅在色界,他不是跑到无色界去成佛。四禅是在三界九地的最中间。你真的跑到最顶上,非想非非想处,那和欲界是一样的,都没有无漏法,连本地的烦恼都断不了。外道不知道,他觉得上边好,下边差,欣上厌下,跑到最顶上,还是出不去。

  佛陀就告诉我们:你得到定之后,哪怕是未到地定,不要觉得这里好,也不要觉得上边好,觉得哪里好呢?更不是觉得下边好。如果你觉得下边好,你就上不去。你要觉得上边、下边和这里,都不好——三界如火宅,三界都不想要,这样,你也不往上,也不往下,也不待在这里,横着就进入净定的顺抉择分,从顺抉择分进入无漏定,在无漏定里生起前所未有的无漏法,15个刹那把见所断的烦恼全部断完,就成为圣者了。剩下修所断的烦恼,在无漏定里,不仅可以断本地的烦恼,还可以断上地的烦恼,下地的已经断掉不用再断,三界的烦恼都能断,这样,就横着出去了。

  念佛往生的原理也是一样,横超三界,你不要觉得娑婆世界好。娑婆世界有健康、智慧、美貌、财富这些东西,如果你觉得它很好,想要这些,那恐怕你往生不了。你要觉得娑婆世界最好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都没法跟极乐世界比,你就把上边、下边和现在的一切都厌弃了,就横着出去了。否则你最多只是往上跑,得个人天福报。

  5、

  荼毗后,分舍利。

  荼毗,就是火化。佛陀火化之后,是有舍利的。为什么有舍利呢?因为佛陀是胎生。

  有情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个词叫“四生九有”,就是指一切有情,九有,就是三界九个地的有情,从生上看,是四种。胎生,就是从胞胎出来的。卵生,从蛋里出来的。湿生,从湿气中出来的,像蚊虫之类的,佛教说它是湿生。化生,就是“欻”的一下出来的。不需要时间慢慢生长,不需要在胚胎里发育十个月,一下子六根具足了。

  佛示现成有情的样子,来到人间诞生,可以有两种选择:胎生或者化生。化生是更庄严的,色界天人,就是化生。我们人类最早,按照佛教的说法,是从光音天上下来的。光音天的有情,就非常庄严,长得也好,没有男女之分。我们说,极乐世界没有男女之分。《往生论》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是不是佛教看不起女人啊,说极乐世界只有男人。不是的。实际上,极乐世界没有男女之分。不仅极乐世界,色界天都没有男女之分。色界天开头的初禅就是梵天。梵,就是清净。如果有了男女,那就没法清净了。

  光阴天的人,最早到地上来,开始是吃地味儿,也不用种,自动会流出来,跟奶盖似的,很细腻。因为贪吃,把地味儿吃完了,又吃地皮;吃完地皮,又吃地肤;最早吃的东西是很细的,到后来吃得越来越粗,吃粗了,那就要排泄。如果是以禅悦为食,没有段食,不从嘴里吃,那就不用排泄。一开始排泄,是从毛孔。后来吃的东西更粗了,毛孔不够用了,就要大小便,有了大小便道,慢慢就分了男女。

  所以说,胎生相比化生,是不够庄严的。但是,释迦牟尼佛还是选择胎生,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慈悲。他如果选化生,我们会觉得他跟我们不是同类。既然不是同类,那你能成佛,不意味着我能成佛。菩萨学处不是讲“同事”嘛,这也是“同事”。要度化你,就跟你一样,去摄受你。

  我们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这一点感受最深,你适合以什么因缘来度化,观世音菩萨就化作什么身来度你,你应以宰官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化成宰官;你应以长者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化成长者。你喜欢的人也好,你讨厌的人也好,你爱的人,你恨的人,都是你的观世音菩萨。但是你要有觉悟的心,有慈悲的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看他们都是凡夫,你也是凡夫。所以我们看佛陀,寿命也不算长,有人想,佛活了80岁,我还能活90呢,我不比佛强吗?那在他眼里,佛也是凡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实际上,即便佛能长寿,他还是不亲近赞叹佛。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有一种可以几乎不死的,叫灯塔水母,它可以被杀死,但不会被老死,据说它活到老之后,又会活回去,越活越小,这样循环。但是我们对它不会有一点敬畏心,我们觉得它是畜生道的,低等动物。还有一种南极海绵,能活1500多岁,但是你会跟他学,拜他为师吗?所以,为什么释迦佛只活了80岁?那是考虑到我们的寿命,为了照顾我们。

  佛选择胎生,还有一个原因,涅槃之后有遗体留下来。如果化生就不行。化生,生的时候欻一下出来,死的时候欻一下没了。什么都没有了。佛教里面有一种生物叫金翅鸟,金翅鸟是吃龙的。龙是化生,虽然很庞大,但是吃到肚子里,死掉了,就欻一下没有了,一点东西都留不下来,所以金翅鸟吃多少龙都吃不饱。如果佛是化生,那涅槃之后什么都留不下来。后来的人就会有疑问,到底佛存在不存在,没有证据,没有信心。胎生的话,涅槃之后,留下遗体,经过荼毗,能有舍利留下来。这都是佛的慈悲。

  舍利,是戒定慧的功德熏出来的,非常好。如果我们能看到舍利,对舍利生起一念清净心、恭敬心,我们就肯定能解脱。这个善根就算是种下了。所以,佛陀一涅槃,大家都想要舍利,八个国家带着军队就过来抢舍利。有人说,佛陀生在我的国家,舍利应该给我们,有人说,佛陀入灭在我的国家,舍利应该给我们,差点引发战争。后来,有个长老说,佛陀是提倡和平的,大家不要打起来,佛陀也曾经到天上说法,龙宫说法,干脆就把舍利分成十分,天上、龙宫,和八个国家,各一份。这就是“分舍利”。

  舍利虽然好,但是有比舍利更好的东西——般若波罗蜜。鸠摩罗什翻译的《小品般若经》里,第五品叫“舍利品”。佛问释提桓因,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佛说:满阎浮提的舍利放在这儿,般若经也放在这儿,你要哪一个?

  释提桓因说:我要般若波罗蜜。我不是对舍利不恭敬,因为我知道,舍利是从般若波罗蜜生的。我在忉利天中间有个座位,我坐那儿,忉利天的一堆天子都来供养我。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也叫三十三天。东西南北各有八个天,中间是帝释天,释提桓因是天主。他说:哪天我不在那儿坐了,这些天子还是会对座位起恭敬心,说这是释提桓因坐过的地方。我们恭敬舍利,就是因为舍利是般若波罗蜜的座位,是般若波罗蜜坐过地方。那我当然要般若波罗蜜了。世尊,您别说遍满南阎浮提的舍利,就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舍利放在这里,我还是要般若波罗蜜。

  阿育王,变古制。碎宝末,造浮图。役鬼神,遍阎浮。

  阿育王时代,佛教非常兴盛。他本来不信佛,造了不少罪业,后来信佛,非常虔诚,用政治的力量,为佛教做了很多事情。碎宝末,就是把七宝碎成粉末,加上装饰,造成八万四千佛塔。浮图,就是塔。把这些塔,遍满南阎浮提,分散到各个国家去,有鬼神守护它们。

  这是不是好事呢?从世间角度看,是好事。扩大影响力嘛。但是佛教有一句话:“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我们看见的好事,不一定是好事。

  假如阿育王有先见之明,能够往后看五十年的话,他可能就不会那么推广佛教。他死后不到五十年,就出现教难了。教难之后,佛教在印度一蹶不振。这就是因缘所生法。你看着很好,很红的一个人,一下就黄了。佛教也是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快出现教难呢,就想一个简单的问题:造八万四千座佛塔,需要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钱从哪里来?碎宝末,把七宝都碎成粉末,这多么奢侈。佛陀当年的生活,有这么奢侈吗?

  佛教发展兴盛了,大家都跑去出家当和尚,有人是真的想学,有人是混饭吃的,哪里饭好吃,他就往哪里跑。这样,整个佛教队伍里面,滥竽充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国家穷,老百姓苦,僧人很有钱。但是正法的味道就淡了,因为太多不学无术的人,甚至招摇撞骗的人混进来了。佛教发展太兴盛了,就引起外道的愤恨。阿育王本身不排斥外道,但是佛教太兴盛,就抢了外道的饭碗。外道当然不高兴。

  阿育王曾经三次以阎浮提布施佛教,把全天下都布施给佛教。问题是,全天下是阿育王的吗?你有这个布施的资格吗?如果你觉得天下都是你的,那就是身见,我所见。到了阿育王晚年,他还要再来一次大布施,根本没人听他的了,他说的话都不管用了。他就悲伤得不得了,自己手边什么都没有,只有半个庵摩罗果,解渴用的,他拿出来,用半个果子供养给僧团,那就是他能拿出来的一切了。僧团就把果子掰碎,拌到粥里给大家吃,不然都不够吃。僧人对他说,你这次虽然只是供养半个果子,功德比以前所有的供养都要大。

  佛教是讲“辍己回施”的,人家供养给你的钱,你再拿出来一小部分给人家。如果把佛教搞富裕了,把众生搞穷了,那是肯定不行的,那违背佛法,非衰落不可。唐朝有个人,去供养一个禅师,天皇道悟,每天给他十个饼,禅师就从十个饼里面拿出来一个给他,说这是我给你的,留给你的子孙作福报。后来,供饼的那个人也出家了,成了大禅师,叫龙潭崇信。

  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的过度发展和扩张,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和愤怒。不仅包括外道,也包括老百姓,还有一些王公贵族。佛教内部,又有不同部派的斗争。我说我的法门高,你说你的法门高,吵得不可开交;还有人走到研究学术的道路上,跟生活几乎脱节了;还有人跑去发展一些咒语,搞些神秘的东西。在这种种因缘下,离教难就不远了。

  对一个人来讲,大红大紫不是好事,对佛教来讲,对任何事物来讲,都是这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旦因缘变了,从前让这个法存在的东西,马上会让它毁灭掉。

  所以说,学佛不要太着急。这不是说放逸懈怠,而是说,要慢慢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看对了,往前走。有三大阿僧衹劫成佛,急什么呢?我们应该这么想:一件事情做不完,多给点时间,一天做不完,三天;一年做不完,三年;一辈子做不完,三辈子;乃至生生世世,去成佛,时间是无穷尽的,那你说最终能不能成佛呢?肯定能。提前成佛了,做的不还是度众生的事吗?着啥急呢。

  不是说不精进,要精进,但是不要着急,因为我们的心,还是杂染的,一着急,就坏事。在凡夫位上,不要整天考虑圣者怎么想,究竟位上还有没有善恶因果。想这些,于事无补。

  如果你学的东西,跟现在的因缘不匹配、不相应,肯定会一曝十寒。比如说你一天能念两千声佛,看别人一天念一万声,你就要跟人家比。这也是身见。人家可能不用上班,你上班要996,怎么拿出来那么多时间呢,扛一段时间,扛不住了,出现种种违缘,又倒退了,信心也受到打击。还不如踏踏实实,平平淡淡地来。就像前面讲的,“五时教,如是说”,该吃早饭吃早饭,该吃午饭吃午饭,这就是修行。

  6、

  优填王,始造像。令后人,修供养。

  优填王是佛陀时代的国王。他是最早造佛像的。造佛像的因缘,是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下面的人找不到佛了,比较想念,就造了佛的像。

  我们知道,“法身无相”,既然法身无相,遍虚空都是佛的法身,那可不可以不要佛像了?不可以。

  禅宗有个故事,一个叫丹霞天然的禅师,住在人家的寺庙里,冬天天冷,他就把佛像拿来烧了取暖。院主看了大吃一惊:你怎么敢烧佛像?我烧舍利呢,他说。这木头做的哪有舍利?既然没有舍利,那我就多烧两块。

  丹霞天然,也是个大禅师。这个公案,今天很多人讲,尤其是对佛教了解一些皮毛的人,喜欢讲这个公案,告诉你,不要执著,你看,佛像都能烧,有啥好执著的?

  砒霜,三氧化二砷,有时候也能治病,甚至救命,那你能不能吃砒霜呢?人家特殊的病,用特殊的方法治,你怎么能拿来生搬硬套呢?禅宗有句话: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人家是个开悟的大禅师,你照着他的样子去做,不仅开悟不了,还要一万劫都掉在畜生道里。佛教里的宗派,什么都好学,禅宗不好学。你照着样子做,肯定是错的。所以我们不要学丹霞天然。

  大概七八年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法师说,他将来盖庙,不立佛像,一座佛像都不要,面壁参禅。后来那个法师还俗了,“倒驾慈航”了。“倒驾慈航”这个说法,是我听一个小师父说的,他从小就在寺院长大。他说,很多跟他差不多的人,从小出家,到了十五六岁,还是觉得外边好,就还俗了。他们管还俗叫“倒驾慈航”——回到红尘里度众生来了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说了,菩萨可以以种种身度众生。

  这也是一种示现。只要你有智慧,看什么,都是示现。现实世界,就像镜花水月,梦幻泡影。但是有一点,因果不昧。如果讲“梦幻泡影”,不讲“因果不昧”,那就完了。为什么说是示现呢?因为有这样还俗的人,让我们在家居士知道,出家有多么不容易。比丘是值得恭敬供养的。如果是阿育王时代,他可能就不还俗了,出家比在家搞不好还能享受更多五欲。所以,有这些还俗的法师,让我们知道在丛林里面生活,严守戒律的僧众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会更加恭敬赞叹。因此我们也要感谢“倒驾慈航”的示现。

  为什么说,有个佛像好呢?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的心,需要好的外缘。我们的心没有力量,就要靠外缘给予它力量。这就是因缘所生法。有人一踏进寺院大门,就觉得清净,至少很多佛像在那儿。一进酒吧的门,就觉得喧嚣,外缘不一样。

  烦恼的生起,有三个条件:一个是烦恼种子没有断,第二个是碰到顺着它的外缘了,第三个是没有如理作意。让我们如理作意,非常难,而且是长期的,要慢慢培养;让我们马上断烦恼种子,也不现实。那怎么办?从外缘入手。

  家里摆一个佛像,佛像不是真的佛,但是凭这个像,可以引发出来你心里的佛,可以引发你的善根。你平常在家里可能衣冠不整,随随便便,佛像往那儿一摆,对着佛像你不太好意思。我看有些人,想摆佛像,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摆,怕冲撞了佛。还有怕“请佛容易送佛难”。怕冲撞了佛,这就是善根,就是有惭有愧。但要是觉得“请佛容易送佛难”,这就是懈怠。还没请佛呢,就想着以后搬家了该怎么处理。要有无常的观念还会这么想吗?

  我们请的是假佛,真正想要的是自己心里的佛,用一个木头的佛把它引出来,想要见佛还来不及,还怕将来不好处理吗。如果大了不方便,可以请一尊小点的,乃至巴掌大的都可以。摆在容易看见的地方,要摆得自己都看不见,也没太大意义。也别摆太低,别在自己眼平线以下,这样你看佛都得俯视。不过,如果你是合租,只能放在卧室,那还是不要摆了。因为卧室不太方便。如果你有空间,可以请一尊。请来一定要恭敬。总之,最好有个东西,能让你经常看见,常常产生恭敬心。

  除了佛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常常念诵。出家人在寺院里都要做早课晚课,早课就是以念诵为主。我们也可以尝试做做定课,很有好处。念诵多了,走在路上,闲着没事,都可以念诵,佛菩萨的名号,一些经文,你就用它来熏习自己的身口意,这就跟健身一样,你一天练20个小时,剩下20天不练,还不如20天里,每天练一个小时。

  关于念诵,我有个小建议,以培植福报为主。佛教讲修福、修慧。凡夫位上,福慧双修;将来是圣者了,就可以智悲双运。修慧,可以得到智;修福,可以增长悲心。修福,不是让自己去享福,那是消耗福报,也不是求发大财,而是发愿饶益众生,发愿对别人更好一点,这叫修福。修福是修大悲心,菩提心。如果不修福,又太渴望修慧,根机利的人,容易进入空性成小乘;根机钝的人,甚至可能就产生邪见了。

  大乘佛教讲深观、广行;或者菩提心、空性见。偏重深观的、空性见的,是修智慧。很多人喜欢抄《心经》,读《金刚经》。这都是偏重智慧的。如果你已经有了很大福报,又根机很利,你修智慧非常好,能更多更好地饶益有情。

  但我们要问问自己,现在是不是利根,是不是已经有大福报了。如果还没有,先着重修慈悲心、菩提心,这是修福。像《普贤菩萨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偏重广行的,修福的。《阿弥陀经》也是。你读《普贤行愿品》更容易被打动,读《心经》不太容易。“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像这样的偈子,对身口意的熏习作用非常强,你要天天读诵,把它当成歌唱出来,三几个月,心就会明显地向清净的方向转变。转变之后,再去看般若类的经典,虽然是同样的句子,感受起来很不一样。福报多了,智慧更容易开。暇满人身就是福报,福报少的时候,你连修行的时间都没有,谈什么开智慧呢。

  福报和智慧,就像船和风。福报多,智慧少,就好像一辆大船在海上,风很小,走得很慢,但是稳。智慧多,福报少,就像一个小船在海上,风很大,跑得当然也很快,但一不小心就会翻船。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根机,多培植福报。培植福报,就是修大悲心,菩提心。

  王路:思想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解决(三字经03)

  王路:佛陀慈悲吗?(三字经02)

  王路:我们都是彼此的吹万老人(三字经01)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