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是一本由黄亚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一):内容很让我信服的访谈录

  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瑕疵暂且不说,主要是无论有或没有,我都分辨不出来。通篇读下来,没有发现明显的可以被驳倒的观点;反倒是很多视角让我耳目一新。

  这本书只是有一个问题,因为是一本访谈录,很多观点作者在多次访谈中都有谈到,所以一些段落和句子反复出现多次,十分影响阅读的感受。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二):制度和环境更重要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制度和环境更重要,一个良好的制度会让一个经济体更具生命力、创造力、竞争力。而自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场自上而下主导的华丽演出,终究是一场的浮云,没有效率和缺少持久性的。中国一切奇怪的经济现象都深深埋在了体制之内。也许,无论我们走的都走发展的死胡同。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三):不错的书

  因为不是业内人士,亦不是对经济感兴趣的人,所以对于模式之类的知识知之不多。读了本书,还是很有收获的,很多观点很有道理,比如中国和印度的对比,好像从专业角度一分析,哦,原来是这样呀。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相关政策,很多能和书中的观点对应上,越来越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此类书多读有好处。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四):不晓得这书中说的内容有多少是真知灼见?

  没看过不乱评 但是中国经济目前乱象一片,实在是看不透。。

  中国模式?就是劫贫济富,就是剥削劳动力,就是把农村败光。。

  这样的模式现在还能走多远,谁知道呢?

  现在中国的经济纯粹被房地产绑架,地产商与地方政府合谋。。 这样的模式造成了现在的窘境。谁能解开?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中国模式归根到底,就是用不相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创造了连续30年的高速发展奇迹。

  然后这种奇迹的背后,仍然是制度性的不相容,在彼此可以容忍的前提下,相互忍让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这种模式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之路,作者似乎进行了一些思考,但所给出的选择或者答案并不确定,或者说并不令人信服。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六):已经被事实证伪的书

  读到龙象之争这部分,就完全读不下去了。

  2011-2012年,印度的GDP增长率直线下跌,已经到了3%,出口量不断萎缩。国内的内需完全没有书里说的那么强劲,足够支持GDP的高速增长。

  虽然书中的观点,部分认同。但是有些论证有也太过简单或牵强。比如证明基建不能保证经济增长。证明是:如果那样的话,古埃及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最强的。可是金字塔根本不是经济相关的基建啊。当然政府硬推的基建是不见得好啦。

  另外整本书的行文非常松散,出现很多重复的地方。似乎只是把一系列文章整理集蒐就发行了。

  总体上差评。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七):路越走越窄……

  1.没有“中国模式”,走的是巴西模式:国企垄断,乞求外资,打压民企,政府挥霍,贪污腐败,以至违约收场。

  2.印度不靠政府乱花钱,而靠民企就能达到和中国差不多的增长率,而英国人留下的自由民主思想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对印度当刮目相看了……

  3.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0166

  “印度龟”有望超过“中国兔”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八):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欠缺都可以在其它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印证。

  中国的“政治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居民福利的显著提高,失地失业农民未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收益并形成购买力,户籍城管制也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工的被迫流动限制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中国民营企业的弱小,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律和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的限制,而民营企业才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最具有效率的组织。在外资内资上,牺牲内资扶植外资,在国资民资上,国资垄断国进民退。

  以大规模基础实施建设拉动GDP,把GDP的增长当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对比上海和江浙,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巴西,“上海模式”不可取,拉美模式要警惕,印度模式可借鉴。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九):中国模式下的民企和农民

  以后读书,应该仔细思考写点读后感,再不济也得摘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一本书虽然并不花费多少时间,可是看过就忘实在对不住自己。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听过很多,却依旧云里雾里。这本书算是一个科普,以中国模式,模式下的民企和农民很好梳理了至少消费和投资。

  从投资层面讲,重点是民企生存。政府极力吸引外资,过分依赖国企,双重的不公严重压制了民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策不倾向和融资困难。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外经济依赖,技术创新低,导致转型升级难。

  从消费层面讲,重点是农民收入少。农村金融滞后,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受限,被迫脱离土地,而土地转让成本过低,大量的人力富足又不利于产业升级。

  讲民企和农民的困难,最终反映的还是经济学常说的市场受限行政。作者认为中国延续巴西等注重外资引入的硬模式,与印度的提高金融和法律的软模式本质上很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单以目前的GDP是很难去判定好坏的,中国软实力的缺乏可能会后劲不足。

  稍作整理,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十):冷静的观察者!

  “政府财税收入丰厚,可以支持大型的投资项目,但居民收入因为高税收而降低。相反,真正的企业主导型经济只有在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发展。”

  “制度是无形的,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投资和个人工作的激励所产生的影响上,而非物质表现形式上。”

  “从1993年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重投资轻消费,重政府税收和企业赢利,轻家庭和个人收入的道路。......工人相当一部分工资不得不承担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空间。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工资不扛花,因为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和印度相比,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普及教育水平,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不去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去建楼、建路,将教育和卫生的成本转嫁给中国老百姓,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语句,不一一列举!

  其实一直说内需不旺,说老百姓喜欢存钱,不喜欢花钱!这是哪个缺心眼儿的想象出来的理由?

  先回答两点:第一,老百姓腰包有没有钱?国民收入中,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企业收入是多少?剩下的给老百姓的有多少?第二,老百姓并不鼓的腰包要支付一些什么费用?教育(现在不是大学上不起,是幼儿园也上不起了!)、医疗、生老病死都市场化了,消费内需之后谁管他们的死活?政府会从财政收入当中抽取一部分退税给他们吗?或者减少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购车(甚至公款骑马,笔者亲身见过的,公款骑马最后还虚开发票,消费3000开9000!)一部分来补贴老百姓?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3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