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让非遗文化更生动
发表时间:2018-09-03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7月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这个记录工程历时两年,以纪录片为主要载体,保存和传播传承人的技艺和经验,体现了国家对于非遗的高度重视。(9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非遗文化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具有个性鲜明、内容精湛的技艺功法,又蕴含宁静淡泊、温润如玉的精神旨趣,形成了一整套独特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体系。以纪录片作为记录和展示非遗文化的载体,利用其客观、真实、小切口的表达视角,让非遗文化在叙述上更显活色生香,击中观众潜在的精神需求,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国》等纪录片先后走红,在观众中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非遗文化热潮。之所以会有如此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在于这些纪录片专注于非遗的技艺与精神两个层面,虽然只是选择普通个体作为示例,但对于这些个体所具备的高超非遗手工技艺予以了生动描述,并且注重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观众既得到了感官上的艺术享受,也触发了内心里的精神共鸣,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
借助纪录片的媒体传播效应,也加速推进了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进程。非遗与市场并不矛盾,很多非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产品,无论是“饮食类”、“手工艺品”类,还是“书画类”、“表演类”的非遗文化,都需要从市场中汲取生存发展的动力。通过纪录片的传播,拓展了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激励和吸引更多人投身于非遗的传承事业中。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非遗纪录片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关注,有的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纪录片可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这个创作的宝库,既能挖掘到适合纪录片题材的优质素材,也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更为生动地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情。(古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