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教师运用"说话"去实现。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说话"的职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因此,作为一个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来说,掌握说话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最近,我阅读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并发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脑子一直出现了这样几个词:尊重、激励、期待、耐心。
尊重: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师生之间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谈话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质来说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应该采取平等、关心、爱护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甚至讽刺、嘲笑、训斥、体罚。教师气量如海、大度待人,不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还会随时间的推移,去改变对方的态度。
激励: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需要”。激励,是教师对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激励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艺术。运用好激励这一教育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
期待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雕塑家叫皮格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过程中,他对这尊塑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情,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愿望终于感动了爱神,塑像变成了真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热烈的期望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期待是一种教育力量,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寄予真诚的期望,那么,对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中的进步必有裨益。
耐心:
爱好学生容易,爱差学生难。尤其是当我们在一个后进生身上费尽心思却老是出现反复或者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学生散失信心。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样,能如实地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我们在面对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学生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等待。教育就是要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我们老师的一种责任,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美德、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都该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为!
虽然《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读完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读完,里面鲜明的案例,还有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得不让我一辈子去读,去体会,也让我不得不一次次的问自己,该怎样和学生说话?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二: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
《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是由海姆・吉诺特博士所写的,他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年轻时做过教师,在美国有大量崇拜者和追随者。他的一系列畅销书改变了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窘迫处境,为数百万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开辟了成功交流的有效途径。该书在美国出版后,曾被全美教师协会推荐为教师必读书;在我国台湾出版后,曾被许多学校当课本教材使用。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为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乍一接触到这本书,以为和其他教育类的书籍又雷同,无非罗列一系列的事例,发些感言,然后是语重心长的总结:让我们热爱职业-教爱教书育人。谁知,当我认真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说教,并不是单纯的要我们爱教师这个职业,这本书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人本主义情感:要关注孩子,关爱孩子,从说话的细节说起,这并不仅仅因为我们是教师,更因为我们首先是人,尊重人性要高于其他一切,我们职业的责任感并不是来自我们对法令的畏惧,而应是来自我们心底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孩子的爱。
作者用很直白的方法告诉我们老师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它既不像某世俗一样抹煞老师的巨大作用,也不像有的人那样,把教育抬上万能的神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独特功能,但也不要成功则喜,失利则痛,对孩子的教育是对爱的传递,没有万能的方法保证这种传递没有风险,职业的责任感是保证这种传递最有效的基本措施。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高声吟唱爱心对于教师多么重要,也没有反复强调责任之于教师的重要,相反,作者甚至有些不厌其烦地告知我们:什么是最佳师表,怎样做是最差师表;平时如何与学生交流,冲突时应该怎样;表扬、管理、鼓励等都应该注意什么。这似乎陷入了常见书籍的怪圈:技术至少NO。1。但静下心来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说话方式,而不建议我们采用另外的说话方式,因为除了各国的国情不同,教育体制有差异外,更在于我们在对待教育的本原,教育的思维方面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当今中国,我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促进了孩子的成绩,就等于把美好的未来放在了孩子的手中,也近似于十分完美的履行了教育职责。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进行反省。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只有学会爱,学会付出,我们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与孩子交流,自觉地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自觉地关注成绩以外的东西,如孩子的人格与品性等。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负责!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且会做得很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让自己不断地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了这种爱,我们不需要“眼中带含泪水”,不需要“舍我其谁”,只需要面对现实,面对孩子如花的笑脸,面对教育的大海,让心情春暖花开,在人生的轨迹上划下从容的音符,奏出一段爱的交响。
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心中有爱便是幸福!
书中讲到老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现在的学生由于生活的优越性,再加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不论是在各方面都是很有个性的,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曾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报到挨训,女孩上吊自杀”的消息。乍看标题,我觉得似乎是学校老师太过分了,但仔细看看里面的内容不难发现,老师并不是不端由的训学生的。报上是这样刊登老师的话的“你暑假作业都没作完还来注什么册?像你这样的学生还在学校读什么书?不把暑假作业作完你就不要来学校了,要不你就回老家去读书吧!”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说话的方式不好,因此就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教育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个教师教育学生都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说话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有教育家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也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老师的关键。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那么,作为老师们应如何和学生说话呢?
和学生说话,首先要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从根本上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位置,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
和学生说话、谈心要学会倾听,倾听可以使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欣赏。运用倾听这种技巧时,还应注意:真心实意,集中注意力;适时的用动作或简短的言语进行鼓励,表示你对朋友的理解;听懂了别人的话,还应给予准确的反馈。这样才能增强“倾听”这一技巧的实效性。
【篇三: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作文】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孩子意味着他们对美好明天的希望。而要让孩子达到父母的殷切企望,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长阶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知识,作为教师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过得难过或者欢乐。他们可以成为打击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在所有的情况下,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退步,老师的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然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呢?海姆G吉诺特博士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发。
一、老师应该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和信任,他人的鼓励、支持、加油和风趣,还需要自己去开怀,实验并取得成就。
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斥、嘲讽等。)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的恰当的帮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对孩子们采取疏远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
三、要和孩子们恰当的交流。
老师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心。要把孩子看作是会憎、会爱,有矛盾、情感的复杂人类之一。为了减轻他们的敌意,老师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独立的滋味。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们的敌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独立,他们对比别人的怨恨也越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做到和孩子恰当的交流,交流不仅能够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
四、要学会表扬孩子。
老师当对孩子表达对他的努力、帮助、工作和成就的赞赏,然后由孩子本人对自己做出判断。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性,只有不判断孩子的品格和个性的表扬,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没有顾虑的进步。要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同学生交谈是一门学问与艺术。这种学问和艺术来源于日常和学生们相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体现在平时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
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要看专业书,也要看更多的关于心理方面的书。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和学生共同,塑造一个合格的人。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就要学会倾听。老师在和学生打交道时,缺乏倾听学生的声音。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思想和言行虽然还不成熟,可是并不是说他们说的都不对,教师在这方面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让学生做件事,而学生有时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表达了也会被老师否决,反而无法很好的完成。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有时要把孩子以成人对待,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孩子想什么,对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就要学会弯腰。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已经习惯于站着说话,站着发号施令,站着做我们习惯的一切,学生们接受的是老师的思维和主观愿望,而老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内心想法。尤其是当我们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冲突时,总会强加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令学生大失所望,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如果你弯下腰来和学生一样高时,再去和学生交流,试试会有什么结果?当你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弯下腰,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教育孩子……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就要不断学习。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老师更要不断的学习。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成倍提高,教师会发现如果不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对于师生交往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现象,教师会无从下手,无法解决。教师只有更多地去学习,才能走向学生教育的细腻化,走向自我知识的更新化,自我素质的完善化。
当我们用太多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时,我们的学生从小变成了“小大人”。我们把准点定位于“成人”--孩子终归要成长为大人,这样被我们所忽视的恰恰是“孩子--他们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没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以我们的目光和要求为准则,这也许就是我所期待和努力的,也正是我们所忽视和丧失的。
【篇四: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我被震撼了。这本书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要关注孩子,关爱孩子,从说话的细节做起,要尊重人性,我们教师责任感是来自我们心底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孩子的爱。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回想我们曾经因为学生拖欠作业而火冒三丈,回想自己平时也许不经意的话语曾伤害过学生,而我们却毫不知觉……回想起考试前班上一个小东西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喜欢看见你的酒窝,要是你能像从前一样多点smile,那就太好了!”我汗颜!
书中作者用很直白的方法告诉我们,老师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独特功能,对孩子的教育是对爱的传递,职业的责任感是保证这种传递最有效的基本措施。这让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大家来到校园后,校长说:“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这次可是又坐火车又坐船呢?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走丢啦!好,出发!”
校长就这么轻松的说了几句就让学生出发了,而且路上显得异常的安静,不像我们平时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时候,需要这个领导讲,那个领导讲,还要几个老师包一个班级等等。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巴学园的同学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走路上要整整齐齐排成一行”,“什么是在电车里要安静”,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随便乱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风,例如:见到比自己小或者体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负人家是可耻的;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要随手打扫干净,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渗入孩子们心灵中去的。”
看来对孩子们的好习惯养成真的不是用“说叫”和“管教”能奏效的。我们平时除了大堆的说叫,让孩子们烦透了,就是用强制的手段--卡学生。把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限制得和木头人似的。我们看到现在的报纸上又不断的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就如:某某学校的学生又把老师给杀了,某某学校的学生把退休的反聘的老教师羞辱了一番……这些都是上了报纸的,而那些还没有透露出来的就更多了。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子方法了?
当然从大环境看,这不是某一个学校的问题,更不是社会上所说的教师素质底下等等简单问题所能解释得了的,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整个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
我现在越来越怀疑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不是靠每周上两节“品德与生活”课就行了呢?或者让每一科的老师在教他们的课时都给学生们渗透“思想教育”就可以教育好学生了?教数学的我们经常在为难,怎么了?因为1+1=2、什么是三角形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很难挂起钩来啊!既是这样能教育好,那学生们天天在“矛盾”教育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什么是“矛盾”教育呢?这是我暂且用的一个说法,实际就是: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天天在喊“要给学生减轻负担,不允许给学生补课”,规定了一二年级学生不允许留书面作业,可我们又是怎么做呢?学校在查我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而我们得给学生讲了很多无奈:两套书即使是在选做,光在校的时间也还是不能完成的,这样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教育学生,我真的在担心我们的孩子们是在接受“教育”还是在接受“教唆”?怪老师吗?老师喊冤枉。那是要怪谁呢?答曰: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