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红楼梦脂汇本》的读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红楼梦脂汇本》是一本由曹雪芹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8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脂汇本》读后感(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列,一个就是只有八十回的脂批抄本系列,一个则是经过了程伟元,高鹗增删改过的一百二十印本系列。脂汇抄本系列众多,脂批文字也有不同。这本脂汇本就是众多脂批本中的脂批汇集整理而来。

  红楼梦,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了,就算是没有读过红楼梦小说的人也能对里面的人物或者情节,说出一二来。有人笑谈宝玉的痴呆,有人怜惜黛玉的娇弱,有人记得宝钗的大方得体,也有人可惜三人的情爱纠葛。岳麓出版社的这本红楼梦脂汇本是八十回的,里面收集了众多脂批。蒙府,甲戌,庚辰,戚序等等。

  在第一回合就有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 通灵 之说,撰此一书也。里面也用尽了 梦 幻 等字眼,是提醒阅读者,此书立意本旨。全文真事隐去,假语称言。可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记忆中的红楼梦是被家长称为儿童不宜,小学时同学带了一本皮革封面的红楼梦,借回家看被家长看到,说这是儿童不宜的,不能看。还是偷偷摸摸的看完,那时不知道什么叫白描手法,也不懂作者是花了怎样的心血才能写出这样传神的画面。后来渐渐长大了,百家讲坛常常放刘心武解读红楼,感到奇怪,一本小说罢了,还有人解读吗。不管曹雪芹字里行间告诉读者这是小说,还是一些红学家所提出这是曹雪芹写自己。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謾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脂汇本》读后感(二):千个观众眼里 千个哈姆雷特

  早先念小学时候,家里金庸跟四大名著的书都还在,均是爷爷遗物,几册金庸的书,不甚齐全,还都是繁体字版本的。

  最最爱看不过西游记,次之是三国,水浒太打打杀杀,结局亦不太好,最最次之是红楼了,缱绻缠绵,看了生腻。不过十一二岁光景,其实看了也大多数是不懂的,三国印象最最深刻当然是空城计,不想此招却在二十来岁光景眼睁睁看着人上演,却是后话了。西游记看到后来也腻了,都是菩萨身边的宠物弄臣,下凡来作祟。

  老不看三国,少不读红楼。

  时间又转了一个十年,高考结束时候,闲来无事,又抽出红楼来看,总觉得张爱玲都说好,亦舒也每每力荐的书,为甚我读不出任何趣味来,每每都只翻到元春省亲就开始不爱看了。结果了了一部翻下来,大抵只在心里打了三到四颗星吧。

  及到了近日,又过了约十年光景。闲逛书店的时候,又看到红楼,翻了几个版本,岳麓的这个好似最能养眼,我看书大多数时候都爱看排版好的,装帧也很重要,因内容都是先前便知道了。

  看着看着忽然觉得感慨良多,不断觉得,正是如此,可不就是么这样的感觉。及至看到袭人的几个章节,简直是掩卷呜呼哀哉,要时间过去这么久,再对照,才明了,彼时的心意。百年之前的人物情节,而今,却亦是完全可套用的。

  再次便是看到宝钗如何大方,如何得人心,黛玉如何孤僻,如何刻薄,心里却是完全同意了。而今所谓的好豪门,选媳妇,不也是一味得爱着有点宝钗皮毛的么,黛玉有甚好?得了宝玉这么多心。知己是好的,做正室便算了,太不利仕途了。张也好,亦舒也好,这册子书读好了,少说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了(今日甄嬛传的作者不过得了皮毛就已经火成这样了)

  难怪红楼会成学。每每掩卷想起种种情节,又对比硬套在曹公身上的“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不禁莞尔。

  几年之内,这一再看的书,每次拿起来,便是一个感想,便是一个阶段。想来,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再读,便是又一个样子了。

  《红楼梦脂汇本》读后感(三):《红楼梦》里,到底谁才是明白人?

  读罢《红楼》,想来自己已然老了几岁。高中时看,最爱的是黛玉。现在这遍看完,最爱却是宝钗。

  很多读者说宝钗老于世故,圆滑的很,故而不喜欢。我想可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道理。可以要是说宝钗心地不善,存了心地想往上攀高枝,这个可真是猪油蒙心,胡说八道了。不过这也怨不得读者。林妹妹那么冰雪聪明的人,一开始不也不咋待见宝钗么。直到第45回中,两人互剖心语后,才真正成了闺蜜。黛玉有句话说的极好: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宝钗平常待人确实是极好的。在一般人眼中,不做细想,自然感觉宝钗举止大方,做事周到。可是心思细腻之人看了,则不免生疑。伪善、做作的评价做出来也不为怪了。这也是黛玉之前所感觉的,宝钗心里“藏奸”。这俩字真是道尽了世人对宝钗的误解。男人藏奸如曹操,奸雄是也。女人藏奸,会是怎样?这个奸字,里面不仅仅指出宝钗的虚伪做作,还有宝钗的巾帼一般的大志向。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知道让多少人感觉:诶呦,你咋不上天呢。

  评过宝钗的人多了去了,顾城也曾经评过,但那个评价不免太过佛老。有兴趣的大家可以找来看。最近有篇文章讲,宝钗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个能够出入世间、来去自由的人,这个评价算是到位了。不过我想,还是可以用另一个字眼,用一个最普通的字眼来评价她:明白人。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宝钗在安慰人时,头一句话会说:你也是个明白人。 事实上,当人哭、难过、动情之时,他早已不是明白人了。宝钗从不动情,她安慰人,不过也恰恰说明了,那个人不是个明白人,而她自己,则是那个真正的明白人。宝钗是花中牡丹,最是无情也动人。她如庄子一样,眼极冷。她沉默,如凤姐所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素淡,自己的闺房,陈设全无,竟如雪白的世界。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可是她心肠极热。这样一个人,却患有热毒,得服用冷香丸才能消停,吊诡不吊诡。她理解史湘云身处深门侯府的没落与艰难,她也知晓邢岫烟在贫苦人家的局促。她并非如其他人一般不知世事,而是深谙这世道的艰险和复杂。也许最能引起人的误解的是宝钗时常劝贾宝玉多搞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我想宝钗是个最清楚不过的人。她明白,贾府大厦将倾的日子不远了,仕途经济不是为了兴旺发达,不过是为了安身立命。无奈,贾宝玉know noting。

  宝钗喜爱那首《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首词,让贾宝玉悟了。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宝钗先于宝玉早已经悟了。可是她并没有跟着和尚道士出家,像甄士隐,像蒋玉菡,像后来的贾宝玉。她了悟到人生无意义后,还是继续选择好好活下去,她不仅想自己活得好,而且也想身边的人也活得好。凤姐没看到宝钗所做的那些事儿,因为凤姐是个藏奸的人。宝钗人缘好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她做了那么多好事,帮了那么多人,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人间悲苦一出,必有宝钗,必有劝慰,必有“你也是个明白人”。

  《红楼梦》主旨是悲金悼玉。林黛玉可悼,是因为她代表着那一切美好和天真的必然逝去。薛宝钗则是悲。她身处一个无可挽回的世界里,却想凭借智慧和明白,挽回一点美丽与温情。她自知这一切毫无意义,但却仍旧努力地让人心碎。一个深夜做女红贴补家用的千金,是宝钗。然而,在这个黑暗世界的缝隙里,稍微一点的异动就粉碎了宝钗的梦。在第80回,一个夏金桂的出现,就搅了整个薛家,就搅得不动情的宝钗也跟他薛姨妈一同暗自垂泪。宝钗生在一个与她格格不入的世界里,她本该是个男儿郎,却是个美娇娘。她本该出将入相,却只能作诗取乐。然而这并不是她最悲的地方。最悲哀的是,她明知盛筵难再、大厦将倾,在这无可奈何的命运里,她自身都难以保全,却想着保全全世界。金簪雪里埋。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到底是掩隐住了金钗耀眼的光芒、让她从此埋没不知所终,还是让金钗在那平庸的俗世中闪闪发光,将一切照亮,明白了起来,这也只能我们自己体会了。

  曹雪芹80回目中,临到后面,那个美好世界的倾颓已是转瞬间的事情,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就像安娜·卡列宁娜一定会出轨一样,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可是曹雪芹却始终在磨磨蹭蹭地写,他写的越慢,那股悲意便越重,越难以化解,越像块垒一般浇在人心头。贾宝玉看到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知道最美的都将逝去。聪明如宝钗,又如何不知。而出家,究其根本,则是一种逃避而已。宝钗不逃避,也不会逃避。逃了就不是宝钗。 黛玉笑话宝玉写的偈语“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不曾尽善尽美,补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可是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谁人能无立足境呢?出家,也不过是换个地方来与俗世周旋罢了。高洁如妙玉,则越读越俗不可耐,可是妙玉也是没有办法。

  宝钗不逃。她是个有大勇的人。不逃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只有深切明白这人世的艰难,才能更好的去安慰别人:你也是个明白人。 宝钗就是那个明白人。

  《红楼梦脂汇本》读后感(四):王熙凤:世界如握不住的沙

  毕飞宇老师在讲《红楼梦》时,特地解说过王熙凤。他是从第十一回开讲的。这一回里,作为闺蜜的王熙凤去看生了重病的秦可卿。在一番劝慰后,凤姐走出病房,展眼就来到宁国府的花园。于是就有了毕飞宇老师着重解读的那句话:
 “凤姐儿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

  这就是凤姐的人生态度。在目睹亲爱之人行将死亡之后,一瞬间便恢复了平日的神情。为了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这句话这么重要,我引用一下毕飞宇老师的原话:
 “上帝啊,这句话实在是太吓人了,它完全不符合一个人正常的心理秩序。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句话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在我四十岁之后,有一天夜里,我半躺在床上再一次读到这句话,我被这句话吓得坐了起来。我必须在此承认,我被那个叫王熙凤的女人吓住了。这个世界上最起码有两个王熙凤,一个是面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一个是背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和林冲一样,王熙凤这个女人“使人怕”。把我吓着了的,正是那个背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一步步行来赞赏”,这句话可以让读者的后背发凉,寒飕飕的。它太反逻辑了。”

  任何一个人在目睹闺蜜将死之后,都不会做出如此的举动。但是又都会做出如此的举动。王熙凤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个动作和行为如此地出格,如此地难以被人理解,但是这才恰恰是它最合理的地方。毕飞宇老师讲,曹雪芹是反逻辑的,但是正是在这种反逻辑中,他让我们了解到了、或者是窥探到了人性深处的那丝丝凉意和黑暗。它深不见底,它隐伏在漫不经心的日常中,只有敏感如曹公,才能一眼洞穿。

  病房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想贾宝玉本人可能最能够体会。他第一次初试云雨情,就是在秦可卿的闺房里。当时的那个闺房,金光闪耀,“室宇精美,铺陈华丽”,让他赞叹道“这里好!”。可是在王熙凤和宝玉第二次去探望秦可卿时,曹公却只字不提这个闺房里的景致。因为闺房已经变成了病房。秦可卿,这个《红楼梦》里的第一大美人,即将因为疾病和心病而走向死亡。病房是压抑的,在这里面找不到任何生命力。它让人想到不寒而栗的死亡。这就是当时凤姐面临的景象。她面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这个人她曾经如此熟悉。这个人,汇集了所有的美貌、才华和人世间的珍贵的品格,但可能在明天就化为乌有。

  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在一次漫不经心的探视中,向我们揭示了生活和生命本来的样子。许知远在采访马东时,马东说他底色是悲凉,因为少年时候看过《红楼梦》。《红楼梦》确实悲凉,我高中时读,看里面莺莺燕燕、歌舞宣扬,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吟诗作赋、曲水流觞,感觉富贵人家活得真自在啊。可是要是细细追究,《红楼梦》里,大多数写的都是死亡。它的回目和篇章,都可以以秦可卿之死/黛玉之死/尤三姐之死/秦钟之死来代替。悲凉和死亡,虚无和空旷、荒谬和无可救药,这才是《红楼梦》那庞大而华美的袍子下隐伏的东西,令人心惊。

  凤姐感受到了这种气氛了吗?毫无疑问是感受到了的。且看凤姐安慰秦氏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宝玉这般敏感之人,早已经哭作一团了。凤姐也是如此。可是曹公并没有止步于此。曹公接下来就写凤姐开始“一步步行来赞赏”。

  花园是个怎样的地方?正值早春,宁国府的花园里蜂围蝶阵,百花齐放。这是生命的春天。凤姐,一个年轻的少妇,也正值青春年华。这个年纪的人,难以想象死亡是什么样子,尽管她刚刚经历过它的压抑。这两个地方,花园和病房,恰恰是两个对立的存在。一个承载着死亡,一个承载着生命。凤姐说人生得活得有趣,生病了,死了,就毫无趣味了。这就是她的人生态度。她并非毫无慈悲之心,怜悯之心。在病房中时,她也曾“眼圈一红”、泪珠一滚。可是这究竟不是她的事情。这是一个对生命和生活太过眷恋的人,她贪婪,她的贪婪不仅仅在于对物的攫取和占有,不在于生活的种种庸俗的享受,而在于对人生本身的贪婪。

  她想握紧整个世界。她最终发现,只要握紧权力,便能够握紧这一切。她不曾想过死亡的威胁和鬼神。她是一个毫无畏惧的“唯物主义者”。她不信什么阴鸷报应,这是她能冲破封建的条条框框,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秘密。在弄权中,她感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在左右人的命运上,她体会到了某种自足和惬意。她转瞬之间就忘记了闺蜜那惨淡的、令人难以下咽的死亡,转而协理宁国府和报复贾瑞去了。

  可是曹公,中国的马丁,不会让她这么惬意。一切的吊诡都发生了。一个不信阴鸷报应的人,偏偏阴鸷报应都来了。她唯一对刘姥姥做的那点好事,估计最终还算保全了她自己的女儿。她做的那些缺德短命的勾当,全现世报在了她自己身上。这就是凤姐的命运。她试图去握紧一切,然而,一切却如握不住的沙。

  执着于生者,不会看见死亡。贪恋生者,必将难以抵抗死之悲惨和艰难。向死而生者,才算真正活过。

  不过这些大道理,对我们平常人没什么用。我也经常问我自己,所做的一切既然毫无意义,又何必再去做呢。但是这个反问本身就是自欺欺人。

  凤姐太过贪婪,这种贪婪刻在她的骨子里,以至于她即使是病如骨髓,也还想要强挣起来弄权一番。她聪明,贾府上下,就她一个人精;她干练;偌大一个府邸,她治办的井井有条。可是曹公却说她是“聪明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人生啊,就是这么出人意料!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人生本就是空,不过因果报应,毫厘不爽。所以活着还是做点好事吧。这是曹公对你我的忠告,嗯切记切记!

  握不住的沙,扬了它。。。

  《红楼梦脂汇本》读后感(五):曹雪芹为什么最喜欢林黛玉?

  《红楼梦》里,如果你要是挑出曹公最讨厌哪个人,这个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一部红楼,艰险凶恶、丑陋的令人作呕的人多了去了。可是你要是说曹公最喜欢谁,我想这个肯定能答出来。

  那个人就是黛玉。

  曹公写黛玉从来不吝惜笔墨。他写黛玉的来历,说她是绛珠仙子下凡尘,为还一世的眼泪和情债,不同反响;写黛玉的美,西子、比干的什么的比喻全齐活,眼睛、眉毛、笑靥、泪痕都画了;写黛玉的才情,不惜让她在诗社三夺魁艳压群芳,不惜让她吟出葬花吟、秋风秋雨夕这样的诗篇,顺便还让她搞一搞行为艺术。黛玉是花魂,也是诗魂,这还真不假。你就看她教香菱学诗,一派大家风范,可谓独得诗之灵韵。其他的如黛玉使小性子、黛玉怄气,这般小家子气,曹公都写了,写的那么天真活泼、悲怆动人,而又不加雕琢,其他一众美女,都得不到这个待遇。

  我看大家评红楼又一个普遍的观点,说大多数男性读者不喜欢黛玉,而喜欢宝钗。我上篇文章写过宝钗,她那令人赞叹的大勇确实让人钦佩。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曹公会这么喜欢黛玉?

  我想大多数男人不喜欢黛玉,大概是因为黛玉太作了。既然先天有病,不该读点心灵鸡汤颐养天年吗?她却整日读那些悲情的诗篇,而且还好琢磨这里面的悲情;既然客居异乡寄人篱下,不该更规矩点圆滑点讨人喜欢吗?她却整日嬉笑怒骂,使小性、闹脾气,跟宝钗怄了半本书的气,偌大一个贾府,没几个人说她品性好;她天生一张促狭嘴,讽人损人不着痕迹,让人啼笑皆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作死是她的试探。试探贾宝玉,试探来试探去,爱来爱去,分分合合,让人糟心。

  可是曹公却喜欢她。曹公喜欢写她,或者说,写她让曹公觉得舒畅,有一种爽的感觉。黛玉,一个倔强、勇敢、聪敏、悲情的女子,在曹公的笔下,她是“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裙钗中最耀眼的那朵。曹公是女权主义者,他写的最女权的人就是黛玉。她是水中芙蓉,出淤泥而不染,他清白自持,越出于众人之上,开花结果自芬芳。她是世外仙姝,寂寞一生,却香气逼人,令人醉倒。脂批里说,风月情怀,醉人如酒。她和宝玉的爱情,真是如酒一般能醉人。红楼里几次二人互剖心迹,言语之间都有如惊雷闪电一般,那酒醇香而又浓烈,每句对白都如裂帛一般干脆利落,都值得让人回味,又如霹雳一般打在人心头,让人顿悟。哦,这特么就是爱情啊!

  第20回里,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第一次剖心对谈。黛玉明确讲,我为的是我的心。黛玉说的意思是,我这样作,我跟你贾宝玉怄气,我讨厌薛宝钗,不为别的,我为的是我的心。黛玉的心是什么样的?她为了什么,这样活过一生?

  我这篇不写宝黛爱情,我只写黛玉。黛玉和宝玉诚然是知己。宝玉不作那些仕途经济的学问,诚然是为的自己的心。可是黛玉的作,难道不是为的自己的心?

  我们且来看黛玉的作。黛玉第一次作是前世而非今生。作为一棵绛珠草,她要下凡去,把所有的眼泪都还给神瑛侍者。你说你好好的呆仙宫里多好,整日仙风吹着,雨露滋润着,偏偏要去遭这罪。可是黛玉不,世间情债最难还,也最好还。好还的方式是,就那么赖掉,反正看不见摸不着。难还的方式是,我一分一毫地还给你,也算是对的起你的心,这也算对得起我的心。黛玉选择了最难还的那种。黛玉真是个勇敢而又悲情的女权主义者。

  黛玉在贾府中。她身处一个陌生而又充满敌意的世界。她仍旧作。她不曾想过虚与委蛇,不曾想过圆滑世故。聪明如她,岂不知这样的人生走起来更顺风顺水。可是她偏不。这个就是“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寄人篱下而不改自己的度,她体弱多病而不移自己的情与趣,这个就是“我为的是我的心”。她也曾感叹过世道艰险,感叹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自己整日里与病症抗争着,与孤独抗争着。她读那些诗,并不是为了获得力量,而是为了在同情中获得安慰。她在明白宝玉的心后,不是逃避这份爱情,而是担忧自身的病和“无人为我主张”。知己情深,可见一斑。

  黛玉不曾看过别人脸色行事。虽然她一直暗示自己身处贾府,寄人篱下,要按这里的规矩办事。她第一次这样是在饭后漱口的那个间歇。但是在大关节上,她始终都不曾折腰屈服过。 她强挣着自己的病体,在爱与死亡之间活过一遭。

  这就是黛玉。脂批说,所谓黛玉宝钗,看似两人,实则一人。我想这句话说的太对了。世人皆看到黛玉和宝钗的种种不同,但却没看到黛玉和宝钗的种种相同。她们俩都是在这个世界孤独而决绝地活着的人。她们命运遭际相似,她们性格殊途而同归。黛玉也是一个有大勇的人。尽管她的勇敢和宝钗气质不同。她独自一人在密林中穿行,她忍受着一切,却将这煎熬研磨成齑粉,研磨成那些动人心魄的诗篇。她抵抗着整个世界,为了爱情,直至死亡。

  红楼里写过几许刚烈的女子。她们的心肠都是坚硬似铁。王熙凤心黑如铁,治办人定要让他知道她的手段,定要往死里整人;鸳鸯决绝,说死了也不嫁贾赦;金钏守节而刚烈,就是死也不能被人折辱;尤三姐让人扼腕,心上人的误会与不理解就让她血染闺阁。可是,谁人又想过,林黛玉也是这等刚烈之人。她的勇敢和坚决,不是体现在一次轰然而突如其来的事件上,而是体现在她那多灾多病、纠缠而绵远的整个生命中。她虽然看似弱不禁风,但内里却坚硬如铁。她时时刻刻都在坚守着一些东西,她的眼泪、诗和爱情。她是红楼里那个为己而活的人,或许探春可以与之一比,然而,探春的命运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

  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明祭晴雯,实悼黛玉。二人都是芙蓉,都面临着相似的命运。“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然而,她们都是“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薄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特写。这两个字似乎能概括一切命运的不公、世情的艰险、人心的黑暗。但是“薄命”并没有说出任何值得铭记的东西。薄命人同命运的顽强抵抗,她的那些悲伤、她坚守的那些东西,一概都需要我们自己体会。

  我想曹雪芹在写黛玉时,想到的或许是自己。他想起他那些不曾对人言过的密辛。他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那些艰难岁月和自己书写《石头记》的坚守。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却不曾被世人理解,只能自嘲道,自己写的并不是什么理治之书,而是供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他的才情不曾被人理解,他也只能说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曹雪芹喜欢吃,喜欢那些“精致的淘气”,喜欢写诗,喜欢闺阁,喜欢写小说。这些都是他的心。可是没人在意。可是他还是这么做了,他处在赤贫之中,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却想的是那么好吃的吃食,那么温暖的房间。可见曹公也是相当勇敢坚决的一个人啊。

  我想这就是曹公为什么喜欢林黛玉的原因。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7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