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感官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塞尔玛·洛贝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一):更好的去面对

  在这个年代,透过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人们开始从沉重的工作状态下通过机械帮扶的条件中脱离沉重的劳动,变得开始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己,也更注重他人的变化。尤其是在这个年代,称为所谓的“看脸时期”,一个姣好的面容给予人的一种心理就是特别的温柔、可爱……一些美好的词语在这张俊美的脸下就会让人的心理产生一些特别作用,这也是我对看《感官心理学》想说明其中缘由的一种期待。

  首先抛开这个感官的作用,就单纯的谈论心理学的给我们的一些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管是人的一种性格内在的方向,还是一种社会的影响力外在因素,不可否认的是,心理作用无处不在,而且国外的专家专门研究心理学历史也是历史悠久的,只是以前没注重,没有被大多数人了解。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那么大,很多人的心理都出现的亚健康的一种状态,更应该注意的是,现代的人都自我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一种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而心理的健康与否甚至比外在的病痛更加重要却更容易忽视。所以在这样快节奏的压力下出现很多的问题,应运而生的心理学也就“兴旺”起来,跟随社会的步伐缓解人、社会的一些压力。

  其次,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很多大众喜欢养生,注重留意一些好的方法来辅助自己对这个方面的调养,心理学同样的也是非常适合的,而且心理学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什么“一眼就看透你”那么夸张,但是细微的一些表现也是能反应人的一些内心的状况,周围的一些环境变化也是能影响心情的沉浮,就像书籍里谈到的“冷”与“热”,咖啡的温度和冷饮的冰凉的对比给人的感受;再说更直观的,就像我们生活的天气,晴天,天空有太阳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股暖流,心情也会变得舒畅,而在阴雨天气,雾霭蒙蒙的状态下,人都是有一股阴郁的状态。所以,这种周遭的变化也是能影响左右我们的心理,相反的,正是因为有影响,我们也是可以利用这些来调节我们的心理,在我们的状态不佳的情况下,适当的利用周遭的来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更加舒适,这也是心理给我们的一种帮助,就像药物、食物等的功效是一样的。

  《感官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一小部分的内容,也是非常的生活化的,很多都是我们能在生活中遇到,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心理学不止于此,希望更多的心理方面的只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能讲此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让我们的状态更舒适,更好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更好的面对我们自己,更好的面对我们周围爱我们与我们爱的人。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二):感官决定论?

  曾经遇到一位朋友,说自己是位很理性的人,从来不会感情用事,其实我知道他在吃牛,即使现在学会了理性,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定是感性交加,后来吃了感性的亏,才会变得冷漠,并错把冷漠当作一种理性,更何况世上的花花草草、蓝天白云明明都是以感性符号出现的,你即使脑洞再大,也不可能将之变成理性的象征。最近读的《感官心理学》赤裸裸地打了我这位朋友的脸。 光看这书名,以为是哪位心理学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孤寂,或者嬉笑一般,把心理想的内容表露在感官上,但是细细一读,才发现这真的是一本良心之作,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也没有深奥的道理,有的只是对于我们生活的解释。就以书中最简单的红纸黑字为例,我们的眼睛往往会不受控制地被吸引,红色意味着血液的颜色,代表着热情,我们内心不可能总是波澜不惊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在颜色、形状的暗示下做出一些足以令自己想不通的事情。 《感官心理学》的例子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都是我们身边的,也很经典。比方说在一个环境好,视野阔的店铺,我们就无法停止自己消费的欲望,对比那些普通的店铺,我们可以不把钱当钱,任由自己的欲望得到放大与延伸,特别是一些贫下群众很难理解的那些酒吧、咖啡吧为什么能够络绎不绝地迎来客人,保持很高的经营额,那是因为这类场所时时刻刻地挥发着一种令人难以自禁的气味。同理,一杯冷饮与一杯热饮相比,从物理层面上仅仅是温度的差异,但是却由于温度的不同带来了心理的体验差异,热饮会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的友好和世界的开放,而冷饮虽然在炎热的夏天能令我们迅速进入“透心凉”的状态,但是我们不仅是伤身,而且是伤心。 《感官心理学》中涉及很多物理学的概念,但是物理学只会以精确的刻度来标注自己的存在,而心理学尽管可以做实验,但多半以主观结果代替规律发现。正如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当自己处于饥饿时,我们就不会挑食,并不是因为我们可能或者即将产生了幻觉,而是生理的满足永远排在心理的前列。正如我们热恋中,往往会产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但是婚姻中,我们还能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吗?在某种层面上,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会活得更加自信、更加纯粹、更加愉悦。 自己也上过心理学的“当”,在商铺主巧舌如篝的说教中,我们放松了对商品质量的审核和价格的重视,总是借由他的说教去想象使用该商品后带来的幸福生活,甚至不是简简单单的快感。有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都是不争气的,为何在商铺老板的主场,我们就消失了抵抗力。也许,《感官心理学》就是一本打开你心灵死锁的钥匙!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三):感官心理学

  感官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通过感官,来有意地体验周遭的世界。但在无意见,我们的感官也会通过最出其不意的途径,对我们的身体体验造成影响。对世界的感官体验不仅能对我们自认为理性公正的思维产生影响,还会左右我们所谓的自主思考能力。

  就像文中所说,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那些看似毫不想干的环境和体感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分为十一章,来向我们展示感官对于我们的影响。文中说的这句话我十分认同“与其把我们比作汽艇,不如说我们是帆船,虽然我们双手掌舵,单那看不见的风却更能控船的走向”。我们融入到某种比自身更伟大的图景和意志中,我们能感受到天地间这种伟大的力量,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对生活起居的支配作用。

  我们每天都要受到温度,材质,重量,声音,味道,气味以及颜色等身体感觉的影响,而我们对这些影响却不自知。我们认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都是受本人支配的,殊不知影响甚至创造出这些决定和行为的,竟是我们周围的感官世界。

  文中第一章的一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2008年耶鲁大学的一个实验,让我们得知原来温度对人有这么大的影响,接过热咖啡的学生更易将他人看做是大方,热心,招人喜爱,而结果冷咖啡的学生更容易将人看做惹人讨厌,孤僻自私的人。换句话说,在以后的商务谈判中,将冷饮换做热茶或热咖啡是不是更易成功呢?

  我们的思想并不处在真空当中,因此我们的感情和价值也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细节的影响。那么我们通过身体和感官所受到的看似无罪轻重的东西,却能在无意之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

  温暖对孤寂感有缓解作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过程,来研究体感温度是否能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我们的心情是否能影响我们对于温度的感知,当然,结果是肯定的,可以看出,温度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否也可利用温度对我们的影响来帮助我们愉快的生活。

  文中对于温度对人的影响,研究结果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冷或热的感觉不只由室内温度决定,还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书中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无论你是组织会议还是派对,都要确保室内至少在活动开始时足够温暖。在寒冷的季节里,提供热饮或是安排热汤作为晚餐的开胃菜都是不错的选择。落单的人或那些身处陌生社交环境的人们不仅从心理上需要感受到热情,他们的身体也需要得到温暖。”温暖能促使人们更容易信任他人,变得愈加慷慨和亲切。

  文中第二章告诉我们也会使用触觉来感知各种各样的环境。我们的感官能够为我们提供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文中列举了大梁有趣的实验,这些研究表明,软硬触感的确影响了我们对人和物的分类。这两种触觉刺激了我们对软硬的心理认知。

  这本书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对我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有很大的帮助,温度,触觉,身高,颜色,亮度,空间等等,以后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这些感官对于我们的影响。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四):具象化的感官世界很奇妙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说,世界在人的大脑中都是虚构,这个世界无声无色,不过是因为人类虚构的幻想,于是有了声色,尤瓦尔·赫拉利甚至说,所有感受和情绪不是过生物层面的算法而己。佛说,眼耳鼻舌身意,五官弃绝,放下官感执着,于是得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结论。这世上,有这么多种感官说法,究竟哪样才是真的呢?于是不妨翻开这本《感官心理学》从身体感知角度看看感知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进而再看看个体的感官与群体的感官差异吧。走近一步,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待感官世界,很多发现令人大吃一惊。

  手拿温暖咖啡的实验者,会更易将他人当作“温暖”的人来看待。

  瘫痪和视力障碍疾病患者,在了解到引发病症的潜意识诱因后,通过“对话疗法”就获得了痊愈。

  在怡人香味的温馨小店铺里,人们自然地愉快地消费更多。

  从观察脸上粗糙不平,进而看得出心情不好。

  喜欢撸猫,是因为主人内心其实有悲悯柔软的性格一面。

  虽然知道不要以貌取人,但是有时候“重量”也会影响对人的“取舍”。

  寒冷的天气会让人怏怏不乐。

  心里藏着秘密的人也会觉得身体很重。

  戴墨镜的人道德感会降低。

  室内的阴暗加重房内人的内心阴郁。

  身体的不洁与不道德存在联系。

  室内的混乱与内心的混乱存在关系。

  ......

  单个个体的人类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总会被或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元素影响着,也就是说,即便你看似孤独着,其实你不是独自一个人。每天我们感受温度、材质、重量、声音、气味、味道、颜色、质感等各种身体感觉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展示出感受到的世界。不关注自我的人,较少意识到这些,而一个灵修者,甚至崇尚自然疗法的人,则与自然世界相处更融洽,更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神奇。这本《感官心理学》其实也是分别从身体感受到的因素入手,逐一分析这些感受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心理认知。

  看到这么多以前没有觉察到的细微因果影响,真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也为我们提了个醒,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创造的,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加舒适更好,那么就得跟那些觉得美好的东西在一起。和喜欢的东西呆在一起,你才会更喜欢这个世界。就像心情不好的时候,出门,去阳光明媚的地方,如大山湖泊,眺望大海,聆听涛声等,都会治愈心情,让人心情愉悦。

  感官上无数微小的事实和差异都在告诉我们:体感能够我们产生体感所隐喻的抽象概念,而对这些隐喻越敏锐的人也越能体会到真实的态度和行为动机。这种感官心理学本质是理解事物背后的具象性,而理解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对此进行调节和控制,让他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将坏心情封起来,比如TA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到的改变人生脚本,比如逆向思维,一念之转,跳出盒子思维等等,从而更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看待世界。读这本书,读者可以细致感受到各种寻常忽略之物的感觉,唤醒我们对自我的关注,对周边世界的关注,可以看到事物的具象性,发现事物之间的奇妙联系,发掘事物的本质,也让自身更有创意性,更具创造性。

  《感官心理学》读后感(五):如何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如何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苏东坡有一首诗《题西林壁》很有名: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作写的很有哲理性,并被认为是说理诗歌中的精品,经常被人引用。它的意思很清楚,同样是一个庐山,它的客观状态都是一致的,可是因为观察的人角度不同,它就体现出了不同风貌。这给人一个启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角度展示给别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般地来讲,我们在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社会规则或者道德礼俗方面的规则要遵守。比如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做事情要认真,在严肃的场合要庄重等等。中国古代就有一些很成熟的修身养性方面的经典著作,里面对各方面的表述都很清楚,如《菜根谭》《呻吟语》一类,就很有代表性。这是讲的在处事以及人生态度方面,属于大的“三观”的范畴,具体到小的具体技术层面,也有一些特点是需要注意的,这个就比较现代化了,属于心理学等的研究方面。这本《感官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给人提供这些借鉴。

  按照这本书所介绍的:它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产品经理、广告人员、销售和企业经营者塑造顾客的消费预期及思维认同,发掘顾客诉求,激发共鸣,进而抓住顾客注意力,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这个目的倒是对于销售本书的一种推销。当然,这是不能够否认的,本书的确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它也给人打开了更多研究人类行为的隐秘窗口。在第一章:温度对我们的影响:来杯饮料吧?就揭示出,人类的行为会受到某种暗示或者微小行为的影响。在关键的时候,温度可以改变人的态度。

  记得有句话说:燠则趋,寒则弃,此人情通患也。意思很明确,温暖的地方,人们就会往那里聚堆;而冷的地方,人们就会躲避,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的共性导致的选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恒温动物,人体需要保持体温的稳定,才能生存。所以对于温暖的地方,人们自然乐意居住,而冷的地方不适宜居处,人们就不会常待在这种环境下。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理解人为什么会在别人给了一杯热咖啡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让步了,因为对方营造了很温馨的环境,他让你感到了舒适,因此你才更愿意与对方达成协议。这种情况放在生意场上,也是同样的。

  在第五章:红衣女郎:红色与性吸引力中,微小的方面也体现出会影响人的重大行为的结果。女人身穿红色衣服,会非常具备吸引人的能力,男人们会被这种颜色吸引,而展开追求。红色的视觉场景能够增强个人魅力,这里有科学的研究依据,红色更醒目,更能够激发别人的欲望,但是这种颜色对于男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男人如果穿一件红色的服装,不会博得太多精彩,因为它明显不如女性那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虽然,它也会引起人的注目。

  《感官心理学》对人的各种微小行为研究的很细致,可以提供给人很多细致的参考,在各种职场生活当中,它是人们可以参考的有益书籍。细细研读,无疑会让你的人生在关键时刻更具备竞争力,更能增加成功的机会。以前人们经常强调,小细节决定大事件,把这句话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心理学正可以对此类微小行为进行强力剖析,有力彰显。如此说来,此书聊备案头,有益终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9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