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山居笔记》经典语录_语句_名句精选大全

2019-02-20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以下是励志台Lztai.com小编精心整理的《山居笔记》经典语录、经典名句语句摘抄精选大全,通过这些经典语录名言、名句,你可以了解《山居笔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如果您也有喜欢的《山居笔记》名句,欢迎投稿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山居笔记》

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余秋雨《山居笔记》

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余秋雨《山居笔记》

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余秋雨《山居笔记》

不带书,不带笔,也不带钱,一身轻松又一身虚浮,如离枝的叶、离花的瓣,在狂风中满天转悠,极端洒脱又极端低贱,低贱到谁也认不出谁,低贱到在一平方米中拥塞着多少个都无法估计。
——余秋雨《山居笔记》

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
——余秋雨《山居笔记》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余秋雨《山居笔记》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余秋雨《山居笔记》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前行。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余秋雨《山居笔记》

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为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余秋雨《山居笔记》

浓阴落尽有高柯,昨曰流莺在何处?
——余秋雨《山居笔记》

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余秋雨《山居笔记》

“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余秋雨《山居笔记》

一切无序的行为至多得利一时,不能立业于长久。
——余秋雨《山居笔记》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余秋雨《山居笔记》

推窗而去,一半是绿树织成的山壁,一半是迷迷蒙蒙的海湾,于是日夜只与鸟鸣和涛声相伴。
——余秋雨《山居笔记》

更麻烦的是任何一座像样的城市都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心理规范,言语举止、步履节奏、人情世故,都与此密不可分,说的好听一点,也可以说是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难道,这种渗透到每一条街、每一间房、每一个人浑身上下的风情也会在某一天突然烟消云散?
——余秋雨《山居笔记》

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着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后的内核
——余秋雨《山居笔记》

辽阔的华夏大地从根子上所浸润的是一种散落的农业文明,城市的出现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非农业社会运动,因此是这块土地的反叛物。这种本质对立,使城市命中注定会遇到很多麻烦。从一时一地看,城市远比农村优越;但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中国的农村要强大得多。
——余秋雨《山居笔记》

那是另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
——余秋雨《山居笔记》

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
——余秋雨《山居笔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山居笔记》

打交道的结果可能是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余秋雨《山居笔记》

生逢乱世,他们用自己的嶙峋傲骨支撑起了全社会的人格坐标。
——余秋雨《山居笔记》

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当灾难初临之时,他们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但是当这一个关口渡过之后,他们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余秋雨《山居笔记》

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斥他、糟践他、毁坏他。
——余秋雨《山居笔记》

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余秋雨《山居笔记》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余秋雨《山居笔记》

灾难确实能净化人,而且,能净化好多人。
——余秋雨《山居笔记》

这些流放者却在艰难困苦之中齐心协力地克了这种弊端,写下了中国学术史上让人惊喜的一页。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到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余秋雨《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简介


《山居笔记》经典语录_语句_名句精选大全 图1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为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随后,余秋雨便创作了这本《山居笔记》。
该文章所属专题:余秋雨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38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