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月
前段时间,曾轶可过边检的事件曾引起热议。
因为一时情绪失控和沟通的不充分,她和边检人员发生了语言上的冲突。
在之后的道歉声明上,她也说自己“难以置信竟是如此的情绪化”。
不被情绪裹挟,才能不做情绪的奴隶,被脾气牵着鼻子走。很多时候,情绪会掩盖自己判断事情的能力,导致做一些冲动的举动。
当你的情绪快要失控时,不妨先想想这三个问题,冷静下来。
我看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实吗?
著名导演陈凯歌曾拍过一个电影《搜索》,讲的就是一个“眼见未必为实”的故事。
故事里的叶蓝秋是上市企业的董事长秘书,年轻、美丽,工作能力出色。
不幸的是,她被查出患了癌症。
听到这个消息,失魂落魄的她坐在公交车上,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全是医生给自己下那道“死亡判决书”的声音,没有听到周围人让她让座的声音。
“你让不让,信不信我让司机把你给轰下去,你这种人就不应该来坐公交。”
叶蓝秋拒绝了让座,而这段偷拍的视频也被记者放在了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舆论对叶蓝秋进行道德攻击,又进一步挖掘不实的消息,说她是“老板的情人”,而叶蓝秋道歉的视频也被记者刻意隐藏。
年轻的女人、不让座、小三,这些标签全部加诸于叶蓝秋的身上。每个人都以为这是事件的真相,每个人都认为这个女人罪该万死。
而叶蓝秋本来借了钱,想一周后住院接受治疗,最后却选择跳楼自杀。
当我们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时候,谨慎地静观,而不是立刻下判断,抡起道德的锤子砸向一个人。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举动,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用事实说话》的作者也说过:“过激的情绪反应不是事实造成的,而是由我们对事实的错误解读造成的。”
当我们对某个人的行为升起愤怒的情绪,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了解的就是事实的真相吗?”
掌握的信息越多,出错的几率就越小,也不会因判断失当,成为一个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我说了这番话,
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用事实说话》这本书里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治疗师曾给一名酗酒的人做测试,他对患者说:“你喝酒太多了,比90%喝酒的人都要多,你现在要接受戒酒治疗。”
而很多人一听到这样的说法,就下意识地抵触,觉得医生夸大了自己的问题。
这时,如果治疗师说,“实验是不会说谎的,你喝多少酒难道自己心里不清楚吗?”就会使对方大为恼火,拒绝接受治疗。
如果换个说法:“我知道结果使你感到意外,这可能不是你期望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接受酗酒治疗的人数就大增。
这句话之所有有巨大的魔力,是因为它完美体现了“换位思考”。
正如书中所言,换位思考是情感上的理解,是理解他人的感受。你并不需要说对方的感受是对是错,只需要确认他(她)的感受。
在生活里,学会这个沟通的小技巧,很多矛盾会迎刃而解。
我要的是对话,还是对抗?
电影《心灵捕手》有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情节。
威尔是大学里的清洁工,他自学成才,用三五分钟就解决了数学系教授算了很久的难题。
他也是个问题少年,不上班的时候就四处闲逛,打架袭警,和朋友厮混在一起。
为了让威尔好好施展自己的数学才能,教授要求他接受心理辅导。
可是叛逆的威尔接连气走了好几位心理医生,等到第六个心理医生西恩时,威尔的抗拒达到了顶峰。
威尔仅凭工作室里摆放的一幅画,就得意洋洋地猜测道:“你正在人生的暴风雨中,而且你娶了一个错误的女人。”
殊不知,西恩的妻子是因病逝世,这是他心里永远的伤痛。
第二次见面,西恩对他说:“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后来,当威尔放下心防,不再以对抗的姿态面对医生时,治疗才终于起了效果。他能真正摆脱内心的痛苦和恶魔,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
《用事实说话》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在谈话中,对抗解决不了问题,真正有效的是对话。
不要事先带着责备、戒备、甚至是强烈控制的语气和对方沟通,对抗只能激起更激烈的对抗。
如同在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夫妻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大吵起来,接着开始翻旧账,数落对方的不是。
明明一开始是讨论某个事情,后来演变成了纠结“到底谁对谁错”,伤了感情,也伤了情分。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当负面情绪涌上头时,我们不妨试着暂停一下,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我看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实吗?”
“我说了这番话,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要的是对话,还是对抗?”
冷静一点,就能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事情,以免伤人又伤己。
◆ ◆ ◆ ◆
推荐阅读?: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到底有多难
上篇文章?:钟丽缇婆婆言论爆红:妻子的位置,决定家庭的幸福
《用事实说话》
教你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点击下方小程序收听本书精华讲解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