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不敢成功怎么破?

2019-06-30    作者:陈燕    来源:网络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成功”,从字面意思看,有种一跃而起,被暴露、被抬高的感觉,是种状态的切换。任何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一些波澜,如果在这过程中唤起一些创伤性的感受,自然就不敢向前,不敢成功了。

  这些创伤性的感受包括:被否定、被嘲笑、被打压、被迫害、伤害了他人利益。

  先从和成功密切相关的自我价值感说起。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这么一种体验:我虽然有优缺点,但我大体是好的,我是值得别人(包括自己)珍惜和欣赏的。这种体验最初来自于爸妈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确认和回应,它锚定进孩子的内心变成一个稳定而踏实的自我意象。这样的自我意象不仅自己满意,爸妈也喜欢和支持。它让一个人在今后的人生困境里更加有信心向前迈进。

  我们经常看到刚会四处走动的孩子很兴奋地努力抱起一个大物件,通过力量的展示彰显着自己——这样的暴露释放着自己的兴奋,也连接起爸妈的关注,在爸妈为之喜悦的回应中确认和看到了自己。

  这样的互动多了之后,展示自己的感觉并不如“暴露”这个字眼那么突兀,因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是放心的,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回到了自己身上。在这样的心态下,成功简化成了只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罢了。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我大体是好的,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是放心的。

  如果在感受层面,我大体是不好的,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是不放心的,成功便容易成为一件艰难而揪心的事情,也容易带出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创伤感受。

  1.

  被否定的羞耻感

  有时,成功带来的“被暴露”感,往往不是件愉快的体验,因为它往往伴随着被否定的风险。比如小时候上台演出,结束后被妈妈冷嘲热讽了一下,“你看你,坐在舞台的最边缘”。

  被否定的羞耻感,让人很想再一次去尝试、去推翻它,也必然伴随着内在的撕裂,带着不好的一面被人(也包括自己)看到的恐慌,就如脱光了衣服站在舞台上。这样的成功是带刺的玫瑰,一碰就被疼得急忙缩回来。成功成了件站不稳的、浅尝辄止的事情。

  2.

  成功是场对抗父母打压的厮杀

  有时,爸妈自身的自恋需求和孩子自身的自恋需求,像边缘都是凸起的拼图零件,相互抵触而难以拼在一起,孩子一暴露自己的选择和意愿似乎就会受到父母的打压——这时竞争受挫的感受就产生了。

  妈妈带四、五岁的女儿去买衣服,女儿想买衣服A,因为她觉得这件衣服看上去不错,妈妈不屑地说“这件衣服有什么好看的,买那件”。无奈之下,女儿只好噘噘嘴,满脸不高兴地买了件自己不喜欢的衣服。类似的互动多了,一些感受容易在孩子的内心里定型:当我兴奋地想要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总是会被打压,兴奋总是和惩罚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常说的俄狄浦斯期的与父母的竞争受挫。

  这种惩罚的施力方不是一个大家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准则,比如不许乱扔垃圾等,而是妈妈自身的自恋需求,“女儿这么小不懂的,作为妈妈的我更懂”。孩子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妈妈自身的自恋,更多的是感知为莫名地被反对,感知到一种带有敌意的坚决。怎么理解这种敌意的坚决呢,理解不了,赤身裸体地被迫面对,只好囫囵吞枣般地压抑到潜意识里,变成一种“每当很兴奋地想投入去做一个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有种莫名的恐惧,或莫名的艰难,似乎总要对抗着什么”的感觉,也是这位朋友所说的“不敢成功”。

  于是,在Ta的感受里,似乎周围的环境是不支持Ta的,迷茫着隐藏的敌意,这便是克莱因所说的迫害性焦虑。迫害性焦虑在偏执型人格中表现到及至,在长程的心理咨询中也常有呈现。在迫害性心境的环绕下,带着潜意识里“父母并不想我过得好”的感觉,似乎自己每个努力都要对抗着“父母”的敌对意志,自己的每个努力都是对“父母”的攻击,也必将得到“父母”的反击和报复。在这样的心境下,与其说是不敢成功,不如说是成功成了场厮杀。耗尽了气力,也就不易成功。

  3.

  成功会导致内疚,所以不敢成功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成功会导致内疚,所以不敢成功”。内疚的含义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必须做些什么作为弥补。它容易在和居于付出者位置的父母或偏抑郁的父母的互动中产生。“生你养你这么不容易,就不要出去创业啦,留在我们身边找份安稳的工作,我们老了也好有人照顾”。超我意识比较强的子女容易被父母的这些话语勾起必须为他们负担些什么的同情心,似乎自己的选择容易伤害到父母,从而也束缚住了自己往外探索的自由。此时,成功变得沉重,背负起了不属于它的东西。

  反观上面的文字,父母的行为似乎又成了被示众的反面例子。可能“成功”这个词自带的锐利感,潜移默化地让我觉得有必要去揭穿些什么。

  如果回到更柔和些的节奏,我想说:

  人的一生就像一首曲子,有舒缓、也有激昂。经过舒缓节奏的铺垫,迎来的上扬音调,顺畅饱满,听在心里总是那么舒畅。之所以听着舒畅,是因为上扬音调本身不用顾忌着什么、对抗着什么、背负着什么,自然且舒展,就像我们内心的某种渴望。

  这种渴望不该定义为成功,因为成功一词在当今的社会中,往往容易被物化为“比别人考得好”“比别人赚得多”“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等。渴望应该是人内心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东西,是“成为自己”的渴望。

  成为自己的感觉,是在一定自由的空间里去探索和发现,有艰辛,会挫败,是过程,是当下,是充实宁静的心流体验,偶尔涌现出上扬激昂的音调。有时,它呈现出来的样子往往是世俗物化语境中的“不成功”。

  所以,让我们尝试卸下一些对他人眼光的顾忌、缓和对周遭环境的敌对、放下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负担,让内心张力回落到比较舒适又保有动力的状态,然后做回自己,自然舒展地“成功”或“不成功”着。

  所以,也可把前文中的某些“成功”换成“成为自己”,再看一遍。

作者:陈燕✚●○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咨询师

  擅长心理动力学取向。个人成长、情绪调节、自我价值感低、空虚无意义感、成人个体在关系中的困惑(包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面询(上海)或网络视频咨询。

RECOMMEND推荐阅读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99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