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你可曾认真审视走过的人生路?

2019-06-29    作者:随佛禅师开示整理    来源:网络

  善 知 识 语

  活到这把年纪

  可有仔细审视过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

  在处理事业成就与情感的苦乐当中

  可曾清楚明白

  我此生到底扮演的是何种角色?

  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路

  自觉最该做的又是什么?

  或许您以为一切都已过去

  从不曾回首检视这些……

  点绿色小喇叭收听文章语音

  事实上,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过去,而是在生命中留下一道道印痕。

  既然生命经历的同时,亦在雕凿生命,有心修行的我们理当认真面对。

  人的身心在“六触处”运作,因为不知因缘、缘生,而起对“常、我”的贪爱,这就是人生。

  因此,针对这一生到目前为止,自己是抱怨、后悔、生气、意图忘却的多?

  或是愧歉、感恩、怀念的多?

  就从面对它、承认它、认识它、发现它着手,开始做一个自我诊断吧。

  也许你会以为这应该是社会成长团体或心理咨询的课程,而不是你参加禅修的目的,因此抱持着怀疑的态度。

  事实上,对于一个长期背负重担在行走的人,先得回过头看看背后,然后透过真心忏悔让堆积的负荷倾倒干净,才可能有平静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什么都不曾做过,就犹如背负重担,如何能走上修行的远路呢?

  据实写下生命体验,从书写当中,才能开始深入现实人生,对过往的社群与家庭重新观察与认识。

  人们对于他人长期的付出,总是习以为常,甚或认为理所当然;对方偶有些许怠慢,便怫然不悦,久久记恨。

  面对一辈子无怨无悔教养我们的双亲,身为子女常是受恩的多、回报的少,甚至只记恨父母的轻忽,却不曾去体贴、同情、了解父母。

  想想自己早期的人生,几乎都在与父母相处,当时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他们息息相关;如果对他们不曾了解,也可能成为你日后无法面对自己的主要原因。

  首先问问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如何;可曾了解或体谅过他们;或许他们也和你一样,背负着许多难言的无奈与辛酸。

  除了创伤、抱怨之外,你怜悯过他们吗?包括他们在你身上所留下的伤痕。

  同时,想想这一生,如果不是领受那么多人的关爱、支持、包容与退让,怎可能会有今天?

  藉这机会用心地回头看看,提起勇气倒转方向先修复自己,才有可能找到往前的勇气与动力。

  回首看清来时路,当一点一滴从实际人生的回顾中洞悉自己,这也是你重整生活、改善人际关系的新契机。

  许多人心中的结,多是由于伤心、痛苦的经验,形成不甘心的心绪,或不认输的心理,在此心境之下,即使旁人劝说亦很难改变。

  对于个人生命的观点,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聚焦在记忆中的某些事件上,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自我情绪里面无法跳脱,并不成比例地强化了心绪上简约的认知,而让理性的部分退缩到极低的位置。

  以致于让这种概念式的看法,形成日后很难改变的成见。

  特别是面对认识的人,经常由于既定的看法与感受,而影响彼此相处的品质。

  基于这些因素,今日在做这一功课的时候,如果没有一项项地设置要点,大家在回顾过去时,就会轻重不一,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价,让受伤与不甘的心绪不断地延伸。

  最后,变成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不是,乃至渲染别人的不是、而忽略了别人的优点,到头来连自己也被自己诳骗了。

  这课程正犹如乌龟脱壳一般,那些由于淡忘而被简化的经历,或许就此一一回到心中,许多不必要的心结也许就此搁下。

  它对你的影响与帮助,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切勿等闲视之。

  倘使触及曾几何时那些错失于心、隐晦不明的细节,由于对这些细节的回顾,也许从此会改变你当前对人、对事的看法。

  文章节选自《正法之光》第31期第50页,22期“中道十日禅”专辑报道中,记录随佛禅师开示的部分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利益更多人!

  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点下方标题进入查阅

  了解这四个字 就能知道佛教的精髓

  宿命论的致命盲点

  人与人之间温暖相处的诀窍

  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9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