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不知如何说再见?就在当下肆意相爱

2019-04-03    作者:韩林语    来源:网络

  01如何说再见?从小都是一个不知道怎么说再见的人。

  记忆里的童年。是在工厂的大门口等待爸爸回家,每个周末,他都回老家去帮奶奶干农活,姐妹们都不愿意,跟着爸爸自行车背后边哭边跑,有时候爸爸火了,举起巴掌,妹妹立刻禁声,我就还一直哭,死不撒手,最后被打的总是我。

  厂门口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伸到尽头拐角处,我记得我总是在黄昏的厂区大门口死盯着看前方路上那些模模糊糊的人,试图从他们的身形,骑车的动作辨别出哪一个是爸爸。那些等待时心情的起起落落到现在还犹在昨天。

  有时家里来了亲戚。心里高兴,不舍得她走,问人家的话却是:你啥时候走啊?亲戚跟我妈告状,说丫头这是要赶我走呢,所以妈妈从小都说我嘴笨不会说话。

  12岁时住在离家很远的学校。爸爸来看我,来一次我哭一次。我还记得学校门前的那棵老树,我在上面划满了印子,划一次就是回家的时间近一天。

  后来恋爱了。分分合合,纠缠5年,明明不快乐,就是分不掉,最后还是分开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每隔一两个月,他就出现在梦里,模模糊糊看不清去哪里,就是不知道他要走还是留,心总是悬着,次次痛醒,在深夜里辗转不能再睡。

  再后来做公司当老板。有人辞职离开,不管喜不喜这个员工,每次都会落泪,所以从不开除员工。

  再后来不知怎么就学会了。开始变成做那个主动离开的,离开单位,离开人,离开家。做培训这些年,飞来飞去,不断离开一群又一群的学员,离开不同的人和事。渐渐淡了,分离时很少哭泣,有时候觉得自己变成淡漠的人,不再害怕分离了。

  好多次的离开,有时是正式告别,有时轻描淡写,有时一言不发就消失,没有解释没有澄清。其实过程中累积了很多不满,但是大部分没有说过,因为害怕冲突,害怕关系破裂,选择隐忍,最终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和人分离。

  但其实,好像也没有分离,因为不能真正说再见,不能真正放下,人就一直装在心里,时不时又拿来念叨一遍,比如现在,她们又在此时出现了。

  这些故事说的时候都简简单单,其实做时都惊心动魂。分离的故事不断上演,这样就半生了……

02如何相爱?

  从事心理学,参加过很多不同的长程团体,都不算很亲近,总是和团体保持距离。直到这次——曾奇峰老师的传播师班。开始的时候也一样,和大家更远,因为年龄,资历,阅历。一年半的时候里慢慢和这一群比我小的年轻朋友在一起,一起笑一起闹一起面对内心的脆弱,有时觉得和平常的自己有一些不一样,也不习惯,就时远时近。结束的时候终于泪崩,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哭什么,边哭边不能理解,又不是见不到,生年快过百了啊,怎么倒像是孩子。

  这两天我知道了,内心的某部分,一直还是个孩子,害怕分离,在这个班里,被再次触动。我是长女,一直被父母要求以身作则,凡事忍让,我的委屈,我的软弱迷茫无助都需要被藏起来,多年以来,我都是优雅理性克制温和示众的,它们是我也是我活着的面具,已经和我血肉相连。但其实,某一部分,我就是那个小小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说再见。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一个看法,是经由观察幼儿和大量男从女人的生活史得到的:“即人心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强迫性重复,它的作用超过了唯乐原则”这种强迫性重重,有时候它也会被称为命运,我的命运里一直在重复分离,那里面有痛,也有我想要改变和重新掌握分离的动力。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六岁前已经形成,基本上我们会在成年的人际关系里不断重复童年的模式。而改变的发生,需要新的客体经验。这是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去作心理咨询的原因,除了一些应急的事件以外,我们也需要在一个既有父母感觉又不同于父母对待我们态度的人成为我们新的客体,并且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过程。那么,我们才可以从过去的限定里自由出来,而团体很容易被我们移情成为家庭氛围,要么重复,要么有重塑。

  很幸运,精分的真实和深刻让我可以脱下理想化的外衣。这个班里,我看见他们可以攻击可以喜欢可以讨厌而理解依然在。我也可以做了一次爸爸离开时不舍的孩子,大声哭泣而不被斥责。

  终于知道如何说再见了,是在每一个相聚的时候都肆意相爱。是在每次分离时允许悲伤,让泪水流进心底。是知道分离会有撕裂的痛,但也是成长,甚至背叛。而生命就是在一次次这个过程里缺憾但是完整的。 

  在一起让我们快乐,分离就会让我们疼痛,能承受这两部分“再见”里就多出空间。然后在未想见时放进希望,放进期盼,放进彼此曾有的笑容泪水和拥抱。

  当然如果可以,学一些心理学,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和看见。知道哪些是无意识不断被重复的,哪一些可以选择主动创造的,分离其实即可以是继承又可是超越,而我们在这个过程里奔向自由。

  推 荐 阅 读

  投稿

  猛 戳

  曾老师的15天带领+助教课程“演讲实操技能的近身辅导/写作辅导和自媒体的运营经验传授/课程设计实操工作坊”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详情扫码小助了解分离可以被超越,我们也可以奔向自由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