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这三种活法,越活越委屈

2019-03-22    作者:江月    来源:樊登读书

  写下巨著《红与黑》的作家司汤达,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是:活过、爱过、写过。

  国外有一位做了十几年临终关怀的医生,她发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些老人最遗憾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没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没有充分展开的生命,是无法体会活着的幸福感的。有三种活法,越活越委屈。

  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经常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像个小透明。

  在单位里,如果工作上有了分歧,只要同事的声调有一点点上扬,她就会想,自己的观点是不是让别人不开心了。

  家里的大事,名义上是她和老公一起商量,可是一旦两人的意见不合,她就不敢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久而久之,她的老公也懒得征求她的意见,往往在她不知情时就做了决定。

  两人有了矛盾,她也回避着不想面对,本着能忍则忍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这次,她再也躲不掉了。

  老公的姐姐想要借一笔钱,而这笔钱是他们准备养宝宝的奶粉钱。他们刚付完房子的首付,每月还有固定的房贷,生活压力并不小。

  朋友知道后又气又恼,自己赚的钱,她竟然没有支配权。

  隔天,情绪平静下来后,她对丈夫说:“我不同意把这笔钱借出去。

  当时她的声音都有点磕磕绊绊,但还是直视着丈夫的眼睛,说了自己的顾虑。

  曾设想的暴风骤雨般的争吵并没有发生,她的丈夫并不是蛮横无理的人,只是妻子顺从惯了,让人以为她是没想法,怎么样都可以。

  有时,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无比的恐惧,总觉得冲突会带来关系的破坏,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诉求。

  究其原因,或许心里藏着“我会被拒绝”以及“我的意见并不重要”的意识。

  朋友这次面对冲突时就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她没有多余的负面情绪,而是温和又坚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心理学家胡科特提出的“不含敌意的坚决”:面对冲突时,不带情绪地表达问题,向他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告诉别人和这个世界,你是怎么样想的,你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你的存在才会被别人重视。

  无法说“不”

  电视剧《家有儿女》里,有一个场景非常真实。

  刘梅一家的新邻居经常来借东西,从锅碗瓢盆到剃须刀、手电等等,大大小小的东西借了很多,多数有借无还。

  起初刘梅热情地应允,认为这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渐渐地,新邻居的做法已经影响到刘梅一家的正常生活。

  一天,新邻居看中了小雪的杂志,想借来看看。小雪说:“不,对不起阿姨,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您。”

  事后,刘梅问小雪是怎么说出这个“不”字的,小雪说:“说'不'本来就不需要理由,我有权力拒绝别人。爸妈,你们是不是患上了取悦别人的病了。

  与其拐弯抹角,闪烁其词,还不如一个“不”字有用。

  后来小雪领着弟弟们去邻居家要回了东西,邻居生气地说:“就当以后我们不认识你这一家人,没素质!”

  这样的邻居真令人窝火,你帮他们越多,他们越认为你本该如此,没有一颗感激的心。

  适时寻求帮助是可以的,但是到了打扰别人以满足自己的地步时,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而身为大人的刘梅和夏东海不敢拒绝,是害怕失了面子,失了和气,失了在别人面前留下的好印象。

  很多不敢说“不”的人,内心深处就有这样一种很深的恐惧感,所以即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他人的要求。

  资深心理咨询师黄玉玲说:“我们要敢于拒绝,明确自己的边界,要在别人侵犯自己边界的萌芽时刻就掐断。”

  什么时候说“不”呢,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就像黄玉玲所说:“你是自己世界的国王,你镇守自己的边界是天经地义的事,你不守,谁替你守呢?

  对自己无限苛责

  前天凌晨,一个学长在朋友圈写下:27岁的生日,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看到他发的这条状态,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留言底下也是很多人的鼓励。

  “你还不优秀嘛,那其他人没法活了。”

  “你很棒,别这样觉得。”

  在外界看来,他实在令人艳羡。名校的工科博士在读,学业出色,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或许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现状无法让自己满意。或许对比身边更加出色的人,他觉得自己相形见绌,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一面是永不满足的进取心,一面是严厉的自我苛责,焦虑与不安在人生的舞台上交替上演。

  想起曾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位网友分享的故事。父母自小对她要求严苛,考试低于90分的话,当天不准吃饭,一看到她在看电视,就会批评她为什么不去学习

  有一次她正在津津有味地盯着电视机里的动画片,回头一看,父亲坐在沙发上,冷冷地瞪着她。她说自己每次想起这个画面,都会感到一股寒意。

  长大后她发现自己无法闲下来,总觉得一放松就像是做错了什么,只好不停地做事填满生活。

  对自己的苛责,有时源于同侪的压力和自己的高标准,有时是父母的期待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个体,而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不完美中接纳自己,以一个成长型思维做事,才能体会到点滴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身而为人,当然要积极进取,但是一个健康的态度应该是放松下来,放下对自己的苛责,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开开心心地享受奋斗的过程。

  写在最后:

  别怕冲突,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底线地付出,守住自己的边界,敢于说“不”;

  放下苛责,多给自己鼓励和认可。

  愿你活得淋漓尽致,潇洒又坦荡。

  《活法》一书中,企业家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历程。点击阅读原文,领取7天VIP,免费收听本书精华讲解。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