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很怕你说要「做自己」。”

2019-03-06    作者:这么远那么近    来源:这么远那么近

“很怕你说要「做自己」。”

  1

  有没有发现,做自己这件事已经变成一个“标准答案”了。

  无论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做自己”来进行回答。

  上班的,考研的,社交的,情感的,三观的,只要说是“做自己”,不能说这个答案多妙,起码没有什么错。

  做自己还可以用来怼人呢。

  有人如果说“你这人怎么这样”,“你自私自大”,“你这样做不对”,就可以怼回去,“我这是在做自己。”

  傲娇如我,也曾说过“我就这样,你又能怎样”,真是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

  我曾写过很多“做自己”的文章,在后台搜索一下关键词,光是标题里就出现过四五次,文章里提到“做自己”更是数不胜数。

  我提倡勇敢做自己,也曾从各个方面剖析过“自我”的种种层面。

  但渐渐我发现,许多人对“做自己”产生了另一个方面的认知偏差。

  前段时间,我看了姜思达的一场问答直播,粉丝们提出问题,姜思达回答。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回答了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但有一类问题他不作答,就是“我该怎么办?”

  比如直播中有个女生问,我是继续读研,还是找工作呢?

  姜思达大翻白眼,你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我又不了解你,你的情况我也不知道,我怎么能给你建议呢?能不能不要问这么大的问题。

  我在电脑这边哈哈大笑,真是深有同感。

  曾经有许多读者也问过我很多这种“大”问题,要工作还是考研,要不要辞职,要不要和男友分手。

  之前有个姑娘和我聊天,说了一堆她的个人生活问题,我说你就勇敢做自己吧,自己觉得没问题那就好。

  她说,我知道要做自己,但我不知道要过怎样的人生啊。

  我说,如果你真的做自己了,那你就在过“自己”的人生啊。

  她问,那“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过?

  发现问题没有?

  人们对于“做自己”有了一个概念认知,接受“做自己”这个论述,但却没办法解答“过如何的人生”这个问题。

  一开始,有人以为“做自己”就完事了,人生就妥妥的了。

  现在,他们发现,其实远远不够。

  2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一种身份焦虑当中。

  曾经人们痴迷于标签的影响力,痴迷于成为别人眼中那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小时候被教育你要成为如何的人,给自己贴上好学生,乖孩子,学霸等等标签,毕业后,被大众要求你要做一个成功的人,给自己贴上励志,努力,优秀等等标签。

  然后,你发现过的并不开心。

  你在这些标签里迷失,是在和这些标签为伍,整天为了达到别人的期待而活,付出过许多的情非得已。

  然后,人们提倡撕掉标签,撕掉伪装,勇敢做不一样的烟火。

  做自己变成要与众不同,人们开始学习什么是独立独行,期待用自己的不同,来与别人进行区分。

  你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甚至连相同的指纹都找不到。

  但你渐渐发现,虽然自己独一无二,但却和与众不同是两码事。

  你做不到不同,于是只能寻找“真我”。

  然后,人们就在“真我”的寻找过程中,迷失了。嘴里说着“做自己”,但“如何做自己”,“做怎样的自己”,却一无所知。

  就像那个读者一样,是在做自己,但做了自己之后要过如何的生活,依然没有一个答案。

  可见,做自己并不是“回到自身”就结束了。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往前追溯几百几千年,人也有身份地位高低,甚至等级制度更为分明,但人们却不为此焦虑,因为大多数人相信,人生来有贵贱之分,应该恪守本分,知足常乐,只有极少数人想去突破自身阶级一展抱负。

  到了现代社会,崇尚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更好的阶级。

  于是这些年里,人们给自己贴标签,又撕下标签,寻找自我,又在自我里迷失。

  撕下了各种“成功”、“努力”的外在标签,无形中又给自己贴上了“做自己”的标签。

  这无一不是一种身份焦虑。

  甚至有一种现象是,人们尝试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最后选择了“做自己”。

  做自己,成为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成为了“没办法成为别人于是只能做自己”的退路。

  唯一的原因是:做自己最容易。

  3

  

  做自己容易么?

  看起来是挺容易的,你不必每天扮演其他角色,不用给自己戴上面具,不用装作体贴大度,你只需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就可以说是“做自己”。

  但实际上,做谁都不容易,做自己更难。

  难的地方在于,你没办法套路。

  你看到的“别人”和“别人的成功”,里面都有一套可以分享的方法论,如果你想复刻别人的人生,最不济就是跟着别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但做自己,却没有这种经验让你模仿。

  自我的成长是摸着石头过河,你甚至不知道脚下是否是一条河,不知道河里是否真的有石头,你只能是试探,自己一步步去摸索。

  这时,做自己,需要自创套路。

  以前是跟着别人开疆扩土,现在需要你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方向和目标都要自己设定,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光是站在一片荒野上眺望一下,都会觉得眩晕。

  而在独自前行的路上,阻力不仅是辨认不清方向和看似没有目的地,这其中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你会有惰性,你会迷茫,你会自我怀疑,甚至一万次想过要放弃。

  这时,做自己,需要自我监督。

  太多人说要做自己,也迈出了第一步,但受制于自我的短板,踌躇不前,要么是埋头努力,不知道正确的方向,要么是半途而废,少了自制力。

  在做自己的道路上,你的缺点会暴露无遗,它会将你打回原形,如果没有强大的自制力,最终就会在荒野的某处自生自灭。

  如果你顺利跨过这一关,你也有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时,比较心又会接踵而至。

  你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的道路进行比较,你会有羞耻心,区别心,种种之前完全没有过的意识都会在比较中滋生。

  这时,做自己,需要自我认同。

  我见过许多人,他们成长的前半程都非常好,努力,刻苦,认真,清醒,但往往并不开心,甚至更加焦虑。

  原因就是他们不够有自信,也不够爱自己,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自己的路比别人的窄。哪怕真的已非常优秀,他们都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自己配不上这种结果。

  自我认同,是你要学会鼓励和拥抱自己。

  自创套路,自我监督,自我认同。

  只有做到这三点,你才可以说,这是在“做自己”。

  4

  

  通过上面的阐述,你可能也发现了,做自己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过程。

  更严谨地说,做自己,只是一个起点。

  有些人把“ 做自己”当做一句口号,说“我要做自己”,就结束了。

  然后,就会放任自我,大喊“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活得要多任性有多任性,美其名曰做自己,实际上,不过是将做自己变成了一件外衣,包裹在狭隘里。

  你要知道,做自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这个事情其实很好理解。

  小的时候,你的梦想是做一个科学家或者航天员,长大后你报考了艺术系,学了绘画,工作后做一个广告设计师。

  有人调侃这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我倒觉得这就是自我塑造的提升过程。

  你独自行走在这路上,需要把自己变成锄头,变成望远镜,变成指南针,你需要自我努力,自我审视,自我修正。

  每一个做自己的过程,都是不断修正自己道路的过程。

  山本耀司曾有一段话非常有名,我也曾引用过,他说自我是看不到的,需要撞到些什么才会知道边界在那儿。

  做自己,就是在不断自我升级中,慢慢诞生的一个实时变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没人能靠“做自己”一个静态固定动作成为“自己期待中的模样”,都在“做自己”这个动态模式中一遍遍变成对自我的“升级和超越”。

  所以,我很怕有人对我说要“做自己”。

  因为真正做自己的人,从不把“做自己”当成目的地。

  做自己,是一个起点。

  自我塑造,才是真正做自己的过程。

  不把做自己当成一句口号,甚至是正义,它应该是你正确面对自我的第一步。

  5

  

  最后,我们来谈一个终极问题。

  人人都会说“做自己”。

  但你真的认清自己了吗?你真的知道自己本来是什么模样吗?

  你对自己都无法正确认知,你对自己都不了解,你又如何去“做自己”呢?

  我见过一些人,口号喊得响,行动也很棒,但一回到“自己是谁”这个问题上,就开始模棱两可。

  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和前行,是在“做自己”,还是“做别人”,还是其他一些什么玩意。

  认清自己,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负责】。

  【自我接纳】,首先是你要承认,自己并非是完美的人,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缺点,有什么毛病,你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

  然后,你全然地接纳这些缺点,接纳不仅是要看到好的,更要看清不好的,只有接纳了不好,你才真正懂得该如何改正和规避。

  自我接纳,是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你能做什么,做不到什么,你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有些人做不到这样,光是说自己多好,却对不好视而不见,最后就会步步踩雷,反过来又埋怨社会处处陷阱。

  【自我负责】,就是你在接纳自我后,用以面对世界的态度,你以何种方法论去面对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你以怎样的价值观去看待周边的人事。

  面对一件事,你可以有多种选择,有时你可以接受,有时你可以反对,有时你会被事情改变,有时你有能力改变事情,这些都是自我负责。

  最不负责的行为,就是不做不动不想,被动接受一个结果,然后再怨天尤人。

  没有认清自己,就盲目开始做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危害是,你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次地自我怀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怀疑自己是否又在盲目跟谁别人。

  又不想成为别人,又没认清自己,最后就会陷入彷徨。

  然后,人就特别容易选择放弃,因为看起来眼下似乎真的无路可走了。

  6

  

  曾有一个观点说: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样说,并非是不让你克服焦虑,不然你满足欲望,而是让你明白一个道理:

  如果你把任何一个目标,当作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保证,到头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做自己,从来都不是你可以一劳永逸的靠山。不是一张包票。

  不停地自我认知、自我塑造、自我超越,才是做自己的真正过程。

  不然,你就依然会限于“别人”和“自己”这些标签中。

  最后,什么都没发生,你可能依然无处可去。

  新世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引用在最后:

  我们给自己设立过一个超过原有限定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里,努力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去成为,这是让我们变好的可能。

  不是说做自己不对,做自己通常是经过努力而无法改变后,防止自己人生太拧巴的行为,如果那就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也不能反感自己,而应该接受它,这是做自己背后的逻辑。

  但即便接受了那个自己,也不能理直气壮地就认为只有那样才是正确的。

  现在,太多人只是轻松地说一句“做自己”,就把自己给放弃了。

  END

  · 你 或 许 会 喜 欢 · 

  星巴克圣杯战争:优越感的「海市蜃楼」

  台湾主持人安乐死:愿生命自主且从容

  “网红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震惊!年轻人居然还没被毁掉!

  

  不 懂 你 的,为 你 哀 愁 。明 白 你 的 ,叹 此 生 值 得 一 游

  ♫ / 在一起的时光 —— 赵海洋

  请多点好看和分享哦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5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