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
传习录》 3、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4、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5、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6、无善无
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 7、知行是一个
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
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9、日间
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1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1、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12、凡“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13、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传习录》
14、汝若以厌
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5、
天理即人欲 16、“心犹镜也。圣
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传习录》 17、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
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 18、《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
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19、海枯石烂
沧海桑田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人间情无计可消除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唯心自知歌以咏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20、“良知之外,更
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全集》 21、
世人多巧,心茫茫然 22、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传习录》 24、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家训》 25、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2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7、身之
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传习录》 28、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传习录》 29、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
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0、“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