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随笔
+

人对了事才能对随笔

2019-06-10    作者:    来源:

  “人对了,事才能对”,这句话忘了是谁说的。开始以为不过是那句官话“人是决定的因素”的翻版,后来一琢磨才发现二者大相径庭。“人是决定的因素”强调的是人与物相比时人的决定性,有农耕社会的思维色彩以为“人多力量大”;而“人对了,事才能对”,关注的是“人对”,何为“对”?合适!吻合!人尽其用!

  对教育而言,“人”是谁?主要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高了,什么模式都不需要,多高层次的培训都多余,自己就是模式,自己就是课程、学科,乃至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低,敬业精神差,多高层次的培训、多么成功的模式都无济于事、无能为力、无果而终。因为教育教学不同于工业化的技术,难以复制、克隆、 批量生产,即使想改变、想模仿(有的老师压根儿就不想改变自己),弄不好还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新课程改革十五年来,对于师资培训,国家不可谓不重视,名家讲座不可谓不多,但收效甚微,可惜“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充其量一些校长、教师一堆时髦的词儿能脱口而出了,充其量学生座位换了摆法了,充……

  面对课改,教师中按兵不动的,隔岸观火的,我行我素的,生吞活剥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真不在少数。

  一切都卡在教师那里了,从“人”的身上做文章吧,否则,一百年也改变不了。

  怎么做文章?

  先得从生产教师的“母机”那里说起。师范,原本就应是精英教育。

  教师与医生相似,原本是精英从事的事业。“文革”结束后的十几年里中师的发展可佐证这一点――有篇题为《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的好文在微信广为传播,当时以“现实利益”吸引优秀初中生放弃读高中而入中师,谓之“掐尖”。至今,尽管是高学历满天飞,但支撑基础教育的仍然是这批“个人不幸”的中师生,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其素质远远超过今天的本科生、研究生。进入新世纪前后, “三级师范变两级师范”,“中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美其名曰“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不料,光变红本子是没有意义的!三流高中生考了高师,毕业时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再筛选一次,走上杏坛的好苗子寥寥无几了,形成“上一代的垃圾股教下一代的潜力股”的尴尬现实。如此师资格局,频繁的培训、岗后的补课,有用吗?

  师范学院、医学院的招生是否该换一个思路?重归“计划经济”;包分配,使之无“就业”之忧;高薪养师,以聚拢英才于教育行业;严把入口,提升门槛,选择“适合者”和“热爱者”从事教师职业;打通出口,以淘汰有名无实的平庸者、混饭者、厌恶这个职业者……否则,多好的教育模式、多么密集的师资培训、多高的薪水待遇,都会明珠暗投,教育依旧这个德性。

  再重复一遍:从“人”的身上做文章吧,否则,一百年也改变不了。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1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