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有关拉康经典名句

2019-03-20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1、Man's desires must be satisfied by negation.
人的欲望必须通过否定而得到满足。

  2、这个剩余、这个不可象征化的残留物到底是什么?它指的就是原初的、已然失落的对象,是在前主体阶段的欲望对象-母亲或母亲的欲望。尤其是,所谓“原初的、已然失落的对象”实际是经历了创伤经验的主体事后回溯的结果,是主体在自身的失败中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原初真的有这么一个对象存在,只是后来失落了,在此用符号a用来标记这个对象-原因乃是强调其有回溯性建构中呈现出的已然失落、永久失落的独特品质,也是为了强调该对象-原因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强调它是不可象征化的,是能指的网络所无法捕捉的。

  3、如果说对于女孩以及男孩而言,阉割情结在造成俄狄浦斯情结方面皆起着关键作用,那这恰恰是因为菲勒斯作为父亲的功能是一个根本没有对应物、没有等价物的象征。这属于能指方面的一种不对称性。这一意指作用的不对称决定了俄狄浦斯情结下一步将要采取的道路。

  4、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还意味着人的欲望是朝向或者说“针对”他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不能像动物的欲望那样只针对一个自然的给定物,那种欲望的激发下的否定活动只会产生出一个与给定物一样的自然的自我,而人的欲望是要产生一个不同于动物的“自我”的自我,这种属于人的自我只有当否定的行动是“针对”他人时才有可能。

  5、命名的本质不在于赋予物一个名称,而是物的在场的一种隐喻性替换,词语的在场是以物的不在场作为代价的,因而是对物之缺席的一种命名,是对物的谋杀。

  6、象征界不再是作为言语赠礼的赠予者-比如赋予主体间的言谈行为某些共同的规则-发挥作用,而是作为重复强迫的机器与主体发生联系,相应地,移情也被纳入这个象征机器的重复中来思考。

  7、为什么会有主体的失败呢?因为切割的剩余。

  8、当主体以为他可以被他的我思所言尽时错失的东西-他所错失的就是有关于他的不可想象之物。

  9、对象a本是主体的镜像、主体的病苦;在对它的关切中,是主体设身处地想象自己是它物。

  10、原乐:第一,所谓原乐,指的是人对过度亢奋状态的追求,是主体对使兴奋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快感原则的追求;第二,原乐是对因欠缺而来的欲望的享受,所以是维持欲望的东西;第三,原乐是一种僭越,是对法或者说法的僭越,对快感原则的僭越,故而也是一种罪、一种纯粹的恶;第四,法、能指、快感原则等属于象征界的一切固然是原乐的禁止,可也是激发原乐追求的祸因,正是建立限制的法令和法则为原乐的僭越提供了参照和方向;第五,原乐的产生与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描述的子民对原始父亲的谋杀有关,与父亲功能所代表的阉割和乱伦禁忌有关,所以也与菲勒斯有关,“匪勒斯是赋予躯体原乐的东西”

  11、歇斯底里的女人是一个实在的女人,一个处在象征秩序之外、在象征秩序的边缘挑战菲勒斯 能指的权威的女人,她以一种夸张或戏仿的方式把自己的欠缺彻底地暴露出来:“你看吧,我就是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的!”所以,在女人的种种装扮或伪装中,歇斯底里最能体现这一运作功能的喜剧性。

  12、个人主体的层面而言,对象的缺失是与主体进入象征秩序、进入语言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父之名的阉割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菲勒斯能指的作用,主体在认同父亲位置的同时,必要放弃对母亲的欲望,拉康称这个母亲-对象是在能指动作中被切割的对象,是在语言的意指游戏中脱落对象,是被父法禁止的对象,是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中被近牺牲的对象,也是主体追求欲望萍踪时的对象剩余,更确切的说,是主体不可能的欲望满足的残留物,之种对象缺失是引起欲望的原因,并把这一引起欲望的对象命名为“对象a”

  13、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女孩不拥有菲勒斯,“在没有任何象征材料的地方,就会在引发认同——这对于主体之性欲的实现至关重要——的方面出现一个障碍,一个缺陷”。换言之,女性之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缺席,一种虚空,一个空洞”。它不像男性之性,后者拥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玩意 儿,一个以挑衅之姿势为其最高荣耀的肿胀之物,总是欲望着通过另一性来为其消肿,而女性之性的虚空性、空洞性使得她总是只能渴望另一性来填充她的欲望饥渴,她代表了一种根本的欠缺,她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象征之物来指认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欲望象征化,所以对于她而言,“女人是什么”永远是一个谜,“她的位置本质上是成问题的,且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同化的”。

  14、无意识是语言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只有在语言或语言的断裂中才能找到无意识的踪迹,更是因为无意识本身总是语言地呈现自身,不论是在梦中、在口误中还是在病人的各种症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于语言的结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在梦中常呈现为字谜一样的东西,有着类似于句子一样的结构。

  15、梦的工作机制跟语言的运作机制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能指的法则。

  16、用,结构着婴儿的原初认同。当然,镜像中的这个小他并非现实母亲的物理镜像,它是原初的性欲力比多投注到对象身上形成的一个对体、一个意象,因而,按照拉康的逻辑,婴儿对这个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恋的想象性认同。

  17、“物”是使记忆和知觉达成一致的假定前提,但也是这种一致性归于失败的原因,正是“物”的这一悖论性,为拉康的重述提供了突破口,让他在那里看到了定位实在界的可能。

  18、能指是对另一个能指表征主体的东西。这后一个能指因此是所有其他能指皆对它表征主体的能指-这意味着,如果该能指错失了,所有其他能指就什么也不表征。因为表征是针对某物的。

  19、性别差异的问题根本上涉及的是主体的性别位置,即主体在语言结构或社会秩序中借以定位自身欲望及欲望满足的方式。

  20、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的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止,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21、主体在镜像阶段的跷跷板游戏也是一种调停,一种以像为中介的调停(在像中实现自我辨认),不过这一调停总归是想象性的,是不 可靠的,真正的调停是象征秩序的语言的调停,因为在那里主体一完成的是相互承认和确认--尽管这一承认和确认同样不可能彻底实现。

  22、对于拉康所讲的这种“不对称性”,我们需要在最充分的意义上来理解,因为它恰好显示了笛卡儿的我思主体的逻辑困境:在笛卡儿那里,由“我思”指向“我在”是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确证来完成的,虽然“我思”的确定性是通过所谓的“普遍怀疑”获得的,可这并不能保证“我思”的主体和“我在”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

  23、实言是瞄准、构成真理的言语,因为它是在某人为另一人所确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实言是行事(perform)的言语。

  24、这一切[指上面说的矛盾的效果]的出现乃是由于一个貌似(a seeming)的介入。这个貌似对拥有的取代在一方那里是为了保护它,在另一方那里则是为了以此掩饰其欠缺,而其效果只会是把两性行为——包括交媾行为本身——的每一方的理想形象或典型表现投射到一个喜剧场景中。

  25、人啊,听着,我要告诉你们那个秘密。我,真理,在言说。

  26、我不是诗人,我是诗。

  27、差异性是能指运作的基本原则,各能指之间依照这一原则而结成一个意指的链条,并形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运作是超越于主体之外的。

  28、两性性征的形成:男孩因阉割焦虑而放弃对母亲的欲望,转而认同与自己同性的父亲以占有像母亲一样的其他女人,由此而形成男性性征:主体、主动、拥有象征着权力的菲勒斯;女孩却在母亲身上发现遭受阉割是一个必须接纳的既成事实,她只能期待有朝一日可以被赋予一个真正的“阴茎”,由此她先是把她的欲望转向父亲,希望能从父亲身上得到其所欠缺的东西,当发现这一愿望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她又把欲望转而投向父亲以外的男人,希望通过和他生育一个孩子来寻得阴茎的替身,这样,女人通过认同“母亲”的功能而最终使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得到了解决。

  29、对象a代表着存在的原始缺失,它在标记想象的界限及他者之欠缺的同时也标记了主体的被划杠,标记了主体的匮乏和欠缺。

  30、他认为,移情的悖论根本上就是分析师的位置的悖论,即分析师自己在抗拒分析中也有想象的移情和象征的移情:如果分析师认同于病人在想象性投射中建构出来的那个“他人”即分析师自己的自我形象,那他就落入了想象的移情;如果他知道主体(受分析者)的言语总是在他者的场域中发生,总受到他者法则的主导,并进而用一种能创建意义的充实的言语(实言)去回应主体对处在他者之位的他(分析师本人)的要求,那他就可以在一种象征的移情中重建主体间的关系。总之,抗拒分析的目的不在于让病人克服移情以便去重拾失去的记忆,而在于让病人在他的言语行为中、在他的付诸行动中绽开其身为无意识主体的真理,这意味着分析师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抗拒移情进行分析,让自己摆脱想象的移情的控制。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