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散文
+

让我们大胆地写作吧散文

2019-04-18    作者:    来源:

  唐朝杜甫《偶题》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翻阅古今中外各种典籍,我们会发现文章的确是可以流传千古的大事,但文章中最本真的情感和思绪恐怕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才知道,其他人只是尽可能用想象去模拟,用情感去体会。流传千古,当然不仅仅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出来的经典,也包括文章本身可以伴随着历史时间保留到现在甚至保留到很远的将来。前者就文章的价值而言,后者就文章的流传而言。如果把文章看着是神圣的“千古事”,历史上的大家则不敢轻易动笔,因为带着敬畏的心态欲练就经典是巨大的压力。如果把文章看做普通的“寸心知”,那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去写作。但是,“千古事”和“村心知”不是对立的两极。你以“千古事”的心态去写作,作品亦有“寸心知”。你以“寸心知”的心态去写作,亦可情到九霄,动魄心灵,终成就了“千古事”。以“寸心知”的普通心态去开启你的写作,不要为写作设置任何前置障碍。你应该这样想,即使写作效果欠佳,至少记录了你一时一事一心情,可供以后翻阅和回味。写作过程应带着“千古事”的神圣心态,认真思考、认真运笔、认真修改,写作会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发能力,或许也成就了“文章千古事”。

  关于读书和读书的状态,《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然后知不足”。我之前写文章《一蓑烟雨吻寒樱》,写作完成后发给了很多好朋友,有些朋友读完文章仅仅赞叹一下说写得好,但有的朋友会非常认真地指出哪里好,哪里不好,并且提出修改意见。最终,我根据三五好友的意见修改完稿。再与初稿对比,虽然文章骨架没变,但文风更有味道,血肉更加丰满了。在写《我心中的“女神”》一文时,把文章发给好友交流过后,才发现我写得过于矫情,通过修改后情感较为适中。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这样把文章从一般修改为较好的事例还很多,因此我越来越觉得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还是改出来的。对于写作而言,我感觉到“独作而无友,亦孤陋寡闻”,“交流然后知不足”。

  前段时间我建立了一个写作群,对于写作群的建立,偶然中带着必然。上文中提到,只有相互交流才能让彼此的写作大放异彩,这是我写作过程中很早就意识到的,这也是建立写作群的直接原因。然而,我的近期文章《最怕刽子手就是诗人――评公益微电影<哥哥,长大我要嫁给你>》才是引发我建立写作群的导火索。由于在此文中,我揭开了一些真相,触碰到官方一些敏感神经,于是应该可以广为传播文章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原来听到有人说中国没有新闻出版自由,那时候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那些人要求太多。当自己亲身经历后,才又如梦初醒。我意识到自己的文章很敏感,一般报刊和媒体是不敢发表的,于是我搜寻到两家报纸,《南方周末》和《凤凰新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稿,结果正如料想中的一样,他们都不敢刊发此文。当然,我也在怀疑是我文章的质量不足以够格刊发。但通过此事,我发现了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家敢于说真话的媒体。我到现在都还沉浸在这样残酷的事实里不能自拔。这篇文章引起的这件事,正是我建立写作群的导火线。

  尽管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我也突然意识到,在一个还不能容许真相的国度和时代,我们更需要记录和保存我们难得的思考。从先秦代现在,我们会发现,那些朝代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批思考者,这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非常明显,魏晋的“竹林七贤”,或者后来北宋的文人士大夫苏轼等人诗人中看到的对时代、国家、人性、人生的思考。像明朝这样的时代,文人不敢发声,他们隐迹山林,以无关痛痒的诗人书画聊以自娱。我们现在返回去看看,明朝留给我们什么东西,朱元璋尽管可以骑马定乾坤,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有时候我们会苛刻前人,国家混乱为什么不奋起救国而是隐蔽山林,人性没落为什么不奋起直呼而是集体失语。那我们也试着想想,千百年后,人们会不会也指责我们做得不够。他们会不会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者了,难道迫于权威就真的不敢思考了。在这样一个容不下真相,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度和时代,我突然很恐慌,感觉到深深的孤独。但把自己置于整个历史时空之中,又感觉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我从历史中撅起经验,发现唯有思考并记录下思考轨迹,方能不负历史和未来人,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虽然不知道我们的写作会带来多少实际效果,但最起码后人知道我们是在思考的。而且,对于我们本人来说,就算不能让文章成为“千古事”,但起码也能“寸心知”,有记事录心的家族志功能。

  刚才谈到,写作中交流然后知不足。其实,交流更是源于对孤独的恐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面对面的交流能力,特别是丧失了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沟通。我身边有许多优秀的朋友,每当我与他们交流时,他们非常愿意交流,也很享受这个交流。我与很多人交流,感觉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体会到他们交流后有人理解和共鸣的愉悦。但我们都会发现得到,身边有主动交流意识和行为的人少之又少。孤独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孤独容易演化成冷漠,冷漠了就会拒绝他人和外部世界。一个人一旦心灵阻挡东西流入,那慢慢地只能变成空心人。个人冷漠会变成空心人,国家冷漠则会把国民带到万劫不复。所以,只有温暖才能救己救人。温暖源于心与心的相互感知和交流,交流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写作。

  凡是集体去做一件事,必然要有共同的理念。我为什么要说我们的写作群以写作为中心,以阅读为支撑,一切成果通过写作来呈现。使写作成为活水源头和可持续。写作犹如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你的阅读基础和个人经历就像土壤。 若是没有大量的阅读和个体的人生经历,那写作的种子不会凭空发芽。我直到高考时800字的作文只写了600多字,而且还跑题,我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阅读量太小,而又每天陷入题海战术中没有自己的个人经历所致。如果在好的土壤上种上写作这颗种子,那它会有着巨大的生发能力。当然,土壤也需要个人的培育。若只读书,不思考,那就是被书读了。若只经历,不总结,不反思,那只能是干煸的简历而已。以上两种情况,土壤将失去肥力,无法生育写作的种子。培育好土壤肥力,埋下一颗种子,平时用心经营,那写作之树最终将会茂如苍天。那平时如何经营呢,就是要自我交流,自我交流则自我生发。与他人交流,则通过他人让自己生发。

  写文章是很好的事,他会让你源源不断地生发,最终变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例如,我写了《最怕刽子手就是诗人――评公益微电影<哥哥,长大我要嫁给你>》这篇文章,使我自我生发出对于新闻出版自由和时代孤独的思考。又例如,之前看到一个学长写的文章,使我生发出对于他文章中某个之前不太在意的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苗田老师认为,文章常写常新。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多没意义,写作能让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这“新”扩充了我们的生命时空。

  只学不用,那我怀疑学有什么意义。读书是读书,我是我。学术是学术,我仍是我自己。我不得不说这是在浪费生命。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读清醒了,练就了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成为书的奴隶。只有学以致用,以自己的存在状态来检验所学,以所学来充盈自己的存在,那才是有价值的。写作,反应出你所学的效果和对自己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通过写作,让自己的思考更加系统化。通过写作,可以把你的所思所想和精神力量展示和传递给他人,这才是为最宝贵的财富。未来少年中国,需靠现在中国少年:独立思考,自由精神。中国目前看似平静,但也暗流涌动。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谁也不能保证我们能平静地度过此生。唯有加强忧患意识,练就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一旦遇上时代风波或人生险阻路,那时我们才能看得远,站得稳,对得起自我和历史。

  朋友们:“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让我们开始写作,大胆地写作吧。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8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