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9岁女童遇害案:人世间最动人的话,原来是“我回来啦”。

2019-07-15    作者:刘娜 闲时花开 闲时花    来源:网络

  花  开  有  声 · 文  艺  理  性  

  一个孩子要躲避多少风险,

  才能平安地度过这一世。

  ●●●

  从7月9日到14日,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每隔一会儿都要拿出手机,刷刷屏,看看9岁女童章子欣失联案的进展。

  奇迹没有出现,死神不请自来。

  5天,10多亿人的关注,500多人的搜救,千百家媒体的报道,还是没能换来小子欣的平安归来。

  她走了。

  遇害后,在茫茫冰冷的海上漂浮6夜5日,被好心的船老大发现,小子欣才回到岸边,回到亲人身旁。

  只是,照片上那个戴着眼镜、微胖爱笑的9岁小女孩,再也无法睁开双眼,在风景秀美的千岛湖老家,陪爷爷一起在酒店门口卖水果,陪奶奶在果园菜园里劳作,带着自己好朋友——那只叫“小熊猫”的狗狗,送别来这里旅游的好心姐姐。

  抑或,站在老家宅院门前的风里,扳着指头等外出打工的爸爸和妈妈回来看她。

  2017年,去千岛湖旅游的游客,写下的遇见章子欣的美好回忆。

  7月7日,被恶魔租客蓄意杀害前,最后一次和爸爸通话时,小子欣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爸爸,我回不来了。”

  原本,按照计划,离家3天后,7月6日就回千岛湖的小子欣,7月7日发现租客依然没有带她回家的意思。不知道将面临怎样凶险的女孩,给爸爸留下这么一句一语成谶的话。

  小子欣的遗体被打捞出来后,她因生计远走他乡,因婚姻多年不和的爸爸和妈妈,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赶到宁波殡仪馆,和她见最后一面。

  只是,陪伴和拥抱,都成了一张过期的车票。怎样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忏悔,也换不来那个单纯善良的孩子。

  ●●●

  悲剧已然,人生实苦。

  身为旁观者,我们没有资格站在上帝的视角,指责被乡野和轻信桎梏的小子欣爷爷奶奶,面对魔鬼租客的花言巧语,当初缘何不坚定地说“不”。

  我们也不忍站在道德的高地,苛责被生活和距离所吞噬的小子欣爸爸妈妈,不管再苦再难,当初都该将这个缺爱乖巧的女孩带在身边。

  但是,我们,身在悲剧之外也心怀怜悯的我们,曾是孩子也终将是父母的我们,不必苛责受害者但要时时反思自我的我们,应该秉持的认知是:

  这桩悲剧,本质上就是监管缺席的伤痛。惟有不逃避不美化这一点,才能避免更多悲剧重现。

  恶魔脸上无字,骗子身上无签,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假恶丑,但父母和监管,始终是孩子远离危险的第一道屏障。

  如果,我们因为同情,就信奉“不管怎样,恶魔租客都会把小子欣带走”的想法,就等于匍匐在恶魔和谎言的脚下,把责任的权杖拱手让给意外和坏人。

  如果,我们因为艰难,就哭喊着“抱起砖头无法抱你,放下砖头无法养你”,徘徊纠结于两难和焦虑,就等于默认下次悲剧逼近,这个说辞依然成立。

  同情、体恤和理解,安抚、接纳和慈悲,这些立场、说辞和逻辑,都没有错,有时甚至是讨喜的,感人的。

  只是,当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发生,当一个又一个的坏人得逞,当一名又一名的孩童消逝,身为母亲,我实在说不出那些正确好听又冠冕堂皇的话。

  我只想对自己,还有更多的父母说:

  世道险恶,生活很苦,人生很难,活着不易,陪伴和教养自古就是难题。

  

  但是,我们,被称为父母和家人的我们,是孩子唯一信赖和依靠的我们,苦苦奋斗说为了孩子最终却弄丢孩子的我们,被悲剧吓得心惊胆战转而又用鸡汤麻痹自己的我们,能不能像个大人那样理直气壮地说:

  

  我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到人间,在他成年之前我就要对他负责。

  

  没有谁活得轻松又容易,我不该用孩子的悲剧发泄自己的委屈。

  

  我拼尽全力抚养孩子,我神经兮兮提防意外,我宁愿被人嘲笑疑神疑鬼也不愿我的孩子靠近魔鬼,是因为我懂得,这人世间最动人的话,是在每个约定的日子里,说好归来的那个人,笑吟吟地推开门说:

  “我回来啦。”

  向这些苦苦支撑又不愿放弃的父母致敬。

  ●●●

  人世间最动人的话,是“我回来啦”。这是步入中年后,我最深切的认知。

  两年前的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失联。7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的家人都在寻找她。

  近日,伴随审判的深入,变态凶手克里斯滕森将她带回公寓后,强奸并杀害的犯罪事实逐渐清晰。

  最终审判到来前,章莹颖家人出庭作证。

  章莹颖的母亲一直无法接受女儿遇害的事实,因精神崩溃情绪不稳,无法出庭。

  法庭播放了一段章妈妈的视频。视频中,一夜白头的章妈妈,面容憔悴,双眼浮肿地哭着说:

  “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一直都很优秀,是个出色的学生。

  

  (她不在了),我该怎么活下去,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继续活下去。

  

  我(最大的愿望)是想看到她披上婚纱,我真的想成为一名外婆……”

  憔悴绝望的章妈妈(右二)

  这段作证,是这些年,我听过的最真挚最剜心的告白。它来自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它也道尽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为人爸妈,听到的最美的话,不过是外出游玩、求学、上班的孩子,风尘仆仆又饥肠辘辘地推开门说:“爸妈,我回来啦。”

  

  “我回来啦”,是这人间最安心的语言,是这世上最妥帖的答复,也是亲子一场能给彼此的最好托付。

  那些在转身之间,弄丢了年幼孩子的父母;那些在疏忽一刹,见证了孩子不幸的爹娘;那些在家门口目送孩子离开,却再也没有等到孩子归来的爸妈……

  有多少人,就连睡梦中都在奢望:

  夕阳西下,夜幕四合,草木摇曳,华灯初上,门吱呀一声打开,那个让人牵肠挂肚也哭干眼泪的孩子,像往日那样笑眯眯地进屋,说了一句:“我回来啦。”

  ●●●

  仓央嘉措说:

  “一个人要隐藏多少心事,才能巧妙地度过这一生。”

  其实,每个父母都该铭记于心且实践于行的是:

  一个孩子要躲避多少风险,才能平安地度过这一世。

  “当了妈妈后,我成了神经病。我变得特别小心,总爱怀疑一切,总害怕意外会发生,总变得忐忑又不安。

  我开始对陌生而疏远的人缺乏信赖,和孩子有关的一切,除了亲眼所见,不再盲信盲从。也就是从那刻起,我忽然理解了神经兮兮又谨小慎微的母亲。”

  

  这是上周读者来信里,一位27岁年轻妈妈,谈到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揪心案件时,说出的心声。

  长长的来信里,回忆起母亲和往事的点点滴滴,她这样写道:

  “我理解了,6岁那年,我随她去乡下外婆家,和表姐表妹正在村口小河里洗澡时,她缘何披头散发地找来,看到我不愿从河里出来后,非头顶大日头坐在河边监视我到太阳落山……”

  “我理解了,9岁那年,我放学后没有和她打招呼,就去隔壁家属院找同学玩。玩到天黑,我刚踏进我们院门口,就听见她沙哑着嗓子声嘶力竭地唤着我的名字,看见我后,她扑上来,攥着我的肩膀可劲儿地摇晃‘你去哪儿了,你去哪儿了呀’……”

  “我理解了,14岁那年,我晚上去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party,她为啥把我送到酒店门口后,怕我嫌她烦,不敢坐在大堂里,就屁股下垫张旧报纸,像个收破烂的那样,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我,一直到深夜聚会散场……”

  “我更理解了,18岁那年,我考上大学,她和我爸去送我,一路上像唐僧一样不停地念紧箍咒,说什么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不要盲目逞强当好人,不要轻信网上结交的人,遇到任何事儿第一时间和他们打电话……

  年少时,我总是觉得妈妈唠叨又啰嗦、胆小又多疑、控制又讨嫌。如今,我长大结婚,当了妈妈,才知道每个负责的妈妈,都像个神经病,因为太爱孩子太怕失去,而变得患得患失,小心翼翼。”

  是的。

  

  有时候,那些负责的父母,看起来都像个“神经病”,因为孩子的安危,始终牵动着他们的每根神经。

  

  所以,他们宁肯被一万个人嘲笑“神经病”,依然不愿给坏人和危险万分之一的可能。

  

  从孩子蹒跚学步,到孩子长大成人,他们重复最多也最烦人的话,是“慢点啊,小心一点啊,注意安全啊,千万不能大意啊,有事儿和我说啊”。

  

  但惟有孩子也当了父母,才真正明白,爸妈这些寻常无奇的唠叨叮咛里,包含着人世间最深的不安,和天底下深爱的企盼,那就是:

  远离危险,保佑平安。

  

  愿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有“神经病”般的父母庇护,被深爱,得聪慧,能平安。

  

  愿每个孩子,在长大后,都能珍贵自己的安危和生命,自信满满地奔赴远方,也能步履匆匆地如期归来。

  

  愿每个家庭,都在“我出去啦”的离别中,挥手再见,然后在“我回来啦”的重逢中,深情拥抱。

  

  因为,我们都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儿就是:

  我回来啦,风尘仆仆。娘在等着,康健如初。饭在桌上,热气腾腾。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有一种隔屏深爱

  叫星标闲时花开

  猜 你 想 看

  上一篇:

  推荐篇:

  闲时花开():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2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