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如果痛苦的话,就不要努力了”

2019-07-13    作者:飞白 精读 精读 微信号    来源:网络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100天

  01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到工作的问题。

  朋友说,自己最近压力很大,有时候明明什么都没做,但就是感觉特累: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下降、记忆力变差……

  许多职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每天都是坐上了一天班,却感觉像是跑完一场马拉松。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想想看,你一天的工作是不是经历了无数这样的时刻:

  当你被粗鲁无礼的上司指责时,尽管你满腹委屈,也不得不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你开始压抑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习惯用沉默面对外来的侵犯。

  当你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的同事时,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你也不得不抑制住自己满腔的怒火,虚与委蛇地应付着。

  于是你开始用笑容伪装自己。

  当你面对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感到沮丧时,一个声音会在脑海里煽风点火:“你真差劲!你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是个废物!你完蛋了……”

  于是,除了现实的痛苦之外,你还要遭受自我评判带来的折磨

  一整天下来,明明没做多少事,但就是觉得压力大。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一切不愉快的感受,都是“自我战斗”带来的内耗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678:内耗》中指出,心理学上的内耗,指的是组织内部由于利益、人际冲突等,造成资源的无谓消耗。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个人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的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

  内耗几乎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当我们怀疑自我时,当我们回避某些感受时,当我们试图控制、压抑、否定或漠视特定的感受与思维时,当我们想要控制他人和环境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持续激发内耗的自我战斗。

  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心理资源,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和判断力等,都是有限的、可被消耗的。

  当我们将资源用于大脑内部看不见的自我战斗时,可用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将会变得匮乏,于是容易出现疲劳、麻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问题。

  02

  如果无法消除内耗,缓解压力,往往会陷入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严重的就直接抑郁了。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一部电影,叫《丈夫得了抑郁症》,讲述的是漫画家小晴,在丈夫高野干夫患抑郁症之后,陪丈夫一同与抑郁症斗争的故事。

  高野在一家网络公司做售后工作,平常要应付态度恶劣的客户,还要承受着来自上司的压力。

  来自工作、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给高野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困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变得没胃口,对着垃圾桶发呆,觉得自己如垃圾一般一无是处,开始莫名其妙地腰疼、背疼。

  为了不辜负家庭,髙野一个人苦撑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做不了便当,拿着刀闪过自杀的念头,于是不得不请假去看医生,最后被确诊为“抑郁症”。

  幸运的是,妻子小晴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不但要求丈夫立刻辞职回家休息,还查找了许多关于抑郁症的资料,陪着丈夫在药物的调节下,慢慢战胜了抑郁。

  电影末尾,有一个精彩的片段:小晴的一位同学离婚了,叹息着“以后要独自奋斗了,好累,好痛苦”,这时,小晴对同学说了一句话:“如果痛苦的话,就别努力了。”

  这也是小晴对丈夫的态度。

  于是,在很多人心中,尤其是被抑郁困扰的人群中,这句话成了至理名言

  类似“不努力”、“顺其自然”等回避式的感受处理方式被很多人奉行。

  “我一去学校就头疼、难受,我应该休学!”

  “工作太累了、很烦,完全没有动力做事,我应该辞职!”

  “抑郁康复,一定要远离刺激源,同时要坚持吃药!”

  但放弃努力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

  《反内耗》一书中指出:不努力,避免接触刺激源、坚持吃药,并不是痛苦的真正解药。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美化了这一切。

  作者于德志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抑郁休学后,你怎么样了?”

  帖子底下有几十个回复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而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因为休学而恢复了想要的健康生活;相反,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很多人愿意做出不同的选择。

  因此,痛苦与是否努力无关,导致痛苦的,更多的是个人心理灵活性的丧失,以及对自我、他人、世界苛刻的评判,也就是持续不断的内耗

  03

  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高三的女生,在距离高考只有三个月的时候,和妈妈达成了协议:将原本每周1小时的视频放松时间取消,专心复习备考。

  女生很赞同这个协议,也认为自己能做到。

  但履行协议没几天,她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问题。

  尤其是到了下午和晚上,有时候书里的一个词、一张图片都会让她想起视频。 

  但她又必须要控制自己,所以会强行中断想象,把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来。

  而越是控制,注意力就越不集中。

  女生每周用于纠结、控制自己的时间,都超过了看视频的时间。

  一想到这些,她就更加焦虑和自责,学习效率也因此降低。

  心理咨询师于德志说,当我们遭遇重大挑战时,我们的反应通常会呈现五个不同的阶段。

  ①迅速给出结论

  比如,“哎呀,糟糕”(完蛋了,糗大了)之类。这是大脑的天性:在身体做出反应之前,会第一时间对威胁做出判断。

  ②遭遇感受冲击

  比如,恐惧、羞耻、愤怒、悲伤、沮丧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感受会如潮水般涌来,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

  ③我该怎么办?

  在感受冲击后,我们的理智会重新启动,并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

  ④寻求解决方案

  在处理感受、停止内耗并提出了一个正确的问题后,我们会在理智的引导下寻找解决方案,并做出甄别判断,最终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

  ⑤实施,反馈

  在选择了方案后,我们会采取行动,并根据结果反馈调整解决方案。

  当一切顺利时,这五个阶段的发生过程会非常快,我们能顺利完成感受体验和接受冲击阶段,很顺利地进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当我们的感受无法得到足够的接纳与认同时,我们就会产生“不被理解”的痛苦。在此影响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长久停留在前两个阶段,让生活陷入停顿。

  这就是“无助感”的习得过程。

  04

  要摆脱这种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恶性循环,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基本认知: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就像爬山,过程艰辛,但却是登顶所必须经历的。

  不能经历痛苦,也无法收获幸福。

  而接纳痛苦,并不代表放弃努力。

  接纳,是敞开胸怀的体验,即客观地描述事实,体会感受,观察思维,同时不被思维、感受所控制

  其次,可以试试《反内耗》中提到的“思维命名对话法”,就是给那些导致内耗的评判性思维起个名字,然后欢迎它并与之对话。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备战高考的女生,可以把“因专注力不足导致的内疚”思维命名为“影子姑娘”。

  当觉察到这个思维出现时,深吸一口气,展开双臂,做出拥抱的姿势,表达自己对它的接纳和欢迎

  同时,对它说:“你好,影子姑娘,我注意到你又出现了,欢迎你来做客。但我现在还有别的事要处理,无法陪你,你先自己待着,我得先做事情了。

  接着,继续做之前被打断的事。

  坚持这样的练习,能够收获久违的平静感。

  你会发现,你可以和这样的思维和平相处,而不需要回避和刻意控制。

  就像《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即便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常常出现幻觉,还会与幻觉中的人对话。

  但他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幻觉支配,并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影片的最后,纳什的精神病并未痊愈,还是会出现幻觉,但他却做到了和疾病一起生活,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用自己的精神战胜自己的精神病”的病人。

  05

  关于情绪的脑成像研究发现:痛苦是一种自我选择

  如何解读自己的经历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可选择、可掌控的。

  即便身处困境,我们也可以选择通过有效的练习,让自己度过难关,让自己更有智慧地面对各种挑战。

  《奇葩大会》中有一个叫刘可乐的女孩,曾经在节目中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躁郁症经历。

  她说过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其实你就失去了自我治愈的能力,你就是那样了。”

  “哪怕在你最绝望的时候,你都不要忘了,也许你自己,才是自己最棒的心理医生。”

  所以,在得了躁郁症后,原本需要吃五六年药的她,在吃药两年后,就把药停了。

  因为她知道,只有改变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才能真正地走出痛苦。

  生活很苦,但我们可以把它过得很甜。

  愿每个人都能把生活过得比蜜甜。

  共勉。

  关联拓展阅读

  678:内耗4:资源474:抑郁336:痛苦202:习得性无助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