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明明很受伤,嘴上却说“我没事”:成年人的“假”,都留给了最爱

2019-07-11    作者:杨思远 张德芬空间 张    来源:网络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雪冬

  “你怎么了?”

  “没事。”

  “你是不是生气了?”

  “没生气。”

  “那我们再去湖对面逛一圈?”

  “你逛吧,我先回了。”

  这是昨天在公园里,我旁边情侣的对话。女生说完后,撇着嘴离开了,留男生一头雾水地站在那里。

  很明显,女生已经生气了,但并没有如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像这样“说反话”的场景并不少:你明明内心已经很气愤了,却微笑着说“没生气”;明明很喜欢一个人,却说着一些毫不在乎的话;明明不接受对方的说法,却连连点头称是……

  一个人为什么总爱说反话呢?说反话,对我们有着什么样隐秘的吸引力呢?

  01.

  为什么我们会“说反话”

  前段时间,咨询者小乐来找我,说最近特别痛苦,感觉自己将要失去一段自己极其在乎的情感,和男友分开的这几天,无时无刻不在想他。

  她还会幻想,如果他能来找自己就好了。我问她,既然这么难过,为什么不能主动去联系一下对方呢?

  小乐叹气说:“我不能主动啊,当初是我主动表示不想继续发展下去的啊。

  原来,前几天男友加班,一直住在附近宾馆。小乐发烧,卧病在床。男友每次打电话问候,小乐都回复:“不要紧,你先忙吧。”

  几天后,男友回来时,小乐已经好多了,却觉得很委屈,冲男友发了一通火:“你眼里只有工作我说没事你就不管我了,宾馆离家也不远,你不会主动回来看一下我吗?你一点也不在乎我!”

  小乐越想越气,完全听不进男友的解释,最后脱口而出分手,说既然你觉得工作比我重要,以后也别回来了!你走吧!

  当她说到这里时,我明白了。小乐的言语、行为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截然相反的:

  一边想要对方主动回来陪伴自己,一边又说自己不需要陪伴;一边说自己很喜欢那个男人,一边又主动结束关系;一边对对方朝思暮想,一边却死活不肯联系。这不是自相矛盾、给自己制造痛苦吗?

  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这样做呢?

  其实,这种口是心非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视为一个人的防御,具体而言,小乐采用的就是“否认”的防御机制。那小乐到底在防御什么呢?

  继续沟通后,我了解到,小乐小时候有将近六七年寄养经历,由于在陌生的环境常常感到不安,她从小就对人际关系过分拘谨。

  她的潜意识里,也不太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欢和关心她,因此她就喜欢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屋子里。

  当她长大以后,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她就会像小时候一样,体验到不安和害怕,她害怕不被喜欢,也害怕遭受拒绝。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可怕的感受再次发生,她选择把自己的感受藏在心底,等着对方靠近、或者自己主动地离开,才能感到安全。

  尽管并非每个人都有过被寄养的经历,但一个人违背自己的内心,说一些假话,就好像在交谊舞会上戴上面具一样,为了的就是保护自己,不让别人看见真实的自己。

  展现真实的自己,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困难的,更是不安全的。

  

  02.

  有一些“反话”

  可能是你意识不到的

  小乐很清楚,自己的痛苦源于言行不一致,如果她有足够大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创造全然不同的新人生。

  可也有一些人,自己常常说着“反话”,但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阿金,一位30多岁的男性,在一家银行做信贷经理,他找我聊天时,说发现自己好像有些抑郁,生活缺乏热情,但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朋友对阿金的印象,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很少发脾气,有求必应。阿金说,自己好像很喜欢替别人考虑,甚至经常答应帮同事完成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有一次,即使自己已经很疲惫了,同事有事要早回,问自己忙吗?能不能帮他整理一些资料?他还是随口就回答了句:不忙。

  在回顾自己原生家庭的时候,阿金首先很肯定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都非常好。

  然后他详细描述自己“很好”的童年,他笑着说,小时候自己有点调皮,每次做的不好,母亲总是打他,还让他在家门口跪在搓衣板上让来来往往的人观看。

  他满脸笑容地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好像是在说其他人的事情。我问他对此有什么感受,他说没有什么感受,说自己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并且觉得母亲很不容易,他表示,自己很爱母亲。

  让我们穿梭一下时空,想象一下自己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常常被母亲骂,还被母亲惩罚下跪和被打,当你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们望着罚跪的自己,你对那个惩罚你的母亲,会有什么感受呢?

  是的,内心其实会有愤怒的。

  但是,阿金完全压抑了自己的愤怒,甚至将对母亲的愤怒完全转向了相反的方向——“我很爱我的母亲”。

  将某件事情转向了完全相反的一面,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被叫做“反向形成”这种防御,往往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在违背内心的真实感受。

  小时候迎合母亲的阿金,长大后也会习惯顺从他人,无意识地说一些,做一些,与内心完全不一致的事情。否则,就会陷入停不下来的自我攻击中。

  无论是“口是心非”的做法,还是这些自我攻击,都会让阿金的内心更加痛苦,从而导致抑郁。

  那么,怎样才能调整自己这种“爱说反话”的模式呢?

  03.

  卸下防御,学会一致性表达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聚会,她感慨地说:“在沟通方面,我们真的该学学孩子。”

  之所以做如此感慨,是因为她有一次在辅导幼儿园的儿子做作业,并且按照老师要求,要把作业录像并发送到班级群里。

  儿子一边读着,这位母亲一边录着,读到一半的儿子突然抬头,说道:“妈妈,你看着我,你别总是玩手机。

  朋友说,在那一刻,她看到儿子说出这样的话,颇受触动。

  孩子希望你多关注他,就是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表达得那么自然、流畅、理所当然。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却无法真实顺畅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会觉得表达渴望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让我们的沟通充满困难和阻碍。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在她的书中,曾经提到了“一致性沟通”这个概念,它指的是我们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需要,也能够倾听对方的感受,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比如,你身体很劳累的时候,嘴上却说着“我很好”,这不是一致性的表达;而像朋友儿子那样,渴望被母亲关注,就直接说“妈妈你多看我”,这就是一致性的表达。

  在一致性沟通中,可以从4个层面来表达自我元素:

  先表达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不带评价和判断(比如,前面例子中,小乐可以说我生病期间你没有回家看我);

  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愤怒、委屈、受伤等(小乐:我感到很委屈、孤单);

  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小乐:我觉得你没重视我);

  最后表达自己的期待。(小乐:我希望你能及时照顾到我,陪在我身边)。

  但愿我们都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渴望,不再用“口是心非”的表达来掩藏真实的自己,而是像个孩子一样,理直气壮地把它说出来。

  -end-

  作者:杨思远

  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思远心舍(s),出版书籍《别让坏情绪,毁了你的人生》当当网热卖中。

  主播 | 雪冬,电台主播,二级心理咨询师 ,冥想引导师 。

  插图 | 电视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

  今日话题

  亲爱的朋友,生活中,你最喜欢说的“反话”是什么?

  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1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