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吴亦凡和off white创始人:“厚脸皮”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是生存

2019-07-09    作者:KY    来源:网络

  KY作者 / 汁儿

  编辑 / KY主创们

  前一阵,吴亦凡出席巴黎时装周的一组照片火了,照片中的他身着LV为他定制的特别秀款,参加LV男装艺术总监Virgil亲力打造的时装秀。

  吴亦凡与Virgil之间有些缘分。去年十月,吴亦凡被官宣为路易威登的全球代言人,今年一月,他们在LV的时装周上第一次见面。然而事实上,两人在上已经互粉多年。

  吴亦凡关注Virgil的时候,还没有回国发展,Virgil也刚刚创立个人品牌off white,尚不是LV的男装总监。吴亦凡很喜欢Virgil的设计,无论他做了什么,都会让朋友帮他买,直到Virgil点赞了吴亦凡穿他设计的衣服的一张图片,这成为二人建立联系的契机,吴亦凡开始发更多有关的照片,两人最终互相关注。

  Virgil后来说,吴亦凡的关注给他的ins账号带来了将近1.5万个粉丝。虽然今年才见面,但此前二人经常互传信息和照片,14年的时候,Virgil还专门为吴亦凡设计了服装。

  两个人识于微时,互相成就,算得上是“苟富贵,勿相忘”。的确,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你所结交的朋友、认识的人,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样的际遇。

  吴亦凡的social能力加上个人实力,给他带来了多年后的惊喜。对于每个人来说,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都是重要且必要的一件事,但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却在纠结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或者因为怕被其他人议论为“攀关系”而不敢行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摒除偏见,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呢?今天的文章就要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建立个人的social network是社会资源管理的过程,它是正常而必要的,对个人发展很重要。

  ocial network具有以下功能:①是一种社会资本;②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③带来归属感;④提供社会帮助和支持。

  有的人搭建social network会很困难,可能跟三个方面有关:社交焦虑障碍;内倾且高神经质水平的人格特质;社交怠倦。

  摆脱“社恐”,搭建属于自己的social network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操作可参考以下建议:①从聊天中推断对方的交往边界;②建立社交资源意识;③培育出工作人格;④以“升级打怪”的方式看待资源拓展;⑤有意识地发展弱关系。

  希望我们都可以逐步做到主动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灵活掌握这一重要人际技能。

  模板测  试  

  模板测试

  不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想要接触某位业内人士,寻找合作者,或是混入某个圈子,但又害怕主动搭话会很尴尬,也害怕被拒绝,便索性放弃行动。

  有时,我们会感到后悔,想着如果自己勇敢一点,是不是事情会变得不一样。这种后悔背后深层次的感受,其实是对错失资源的惋惜,也是对没能够搭建起自己的social network的惋惜。

  ocial network,指的是一个人周围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Heaney& , 2008)。打一个简单的比方,社会关系网络就像是一张地图,通过它,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与其他人或组织是怎样连结起来的,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同时,这份地图也是指南,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凭借地图上的指引,寻找到有效的帮助。

  ocial network在很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个人发展,包括职场中的提升尤其重要(Podolny & Baron, 1997),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决定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它是一种资源开拓,也是一种资源管理,有意识地建立social network能够帮助个人获得成长。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social network存在着诸多误解。

  迷思1:建立social network意味着“攀关系”、“走后门”

  很多人对social network持有偏见,认为建立social network等同于溜须拍马、不干正经事。但实际上,“攀关系”和social network有本质的区别:“攀关系”是单方面的依附于他人的资源,而social network是双方面的资源交换。

  这种资源交换并非一定要立即完成。也就是说,哪怕我们只是作为潜在的资源提供方,不能在当下立刻和对方进行资源置换,但只要我们具备回馈他人或所在团体的意愿和能力,那么我们就具备了和他人建立social network的基础。

  迷思2:建立social network是件过于消耗精力的事,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常常会认为,通过别人既费时费力,又有失败或者被人说三道四的风险,所以为了避免麻烦,不如靠自己把事情完成。

  事实上,social network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起social network,也意味着我们有选择自己完成或是求助他人的余地。毕竟有些时候,相比起自己一个人“死磕”,有效寻求帮助才能使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

  迷思3:我的social network生下来就被决定了,不能改变

  研究发现,social network具有高度流动性,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改变(Liben & Kle, 2007)。生下来就决定的是来自家人之间的强关系,而强关系是可以再次建立的,比如与伴侣、好友之间,我们可以形成新的、牢固的强关系。

  除强关系之外,随着我们步入社会,我们也会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弱关系。这些弱关系与我们的家庭关系网络不一定相关联。

  1. 积累社会资本

  我们通过搭建social network获得需要的资源,从而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并且这种资源获取要遵循互惠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仅对方为你提供资源,你也需要给别人提供资源。这种有来有往的互相帮扶,可以增强个人在人群中的信誉度。而个人信誉度将成为你社会资本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潜在价值。

  2. 对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在一个圈子当中,会存在一些默认的共识和行为规范,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因为圈子不同而有所改变。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和刺激,而这些信息和刺激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或者吸取一些经验教训。

  圈子的共识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同辈压力、对目标实现的阻碍,等等。我们也需要识别这种潜在的破坏性,及时离开那些会蚕食我们自信心的人。

  3. 获得一种归属感

  建立有效的social network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同类”,让我们获得一种归属感。建立social network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遇到合拍的人,我们可能会跟ta成为不错的朋友,遇到不怎么对盘的,我们也会渐渐疏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的交友边界,更加明晰社交的意义,最终能够“分门别类”地管理自己的关系网络。

  4. 提供社会帮助和支持

  这种由social network产生的社会支持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House, 1981):

  情感性支持,即提供关爱和信任;

  工具性支持,即指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提供直接有效的有形服务,比如我们要外出旅行时,朋友可以借给我们单反;

  信息性支持,即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和建设性意见;

  评估性支持,它是一种反馈和肯定,是对个人评估有用的信息,比如在我们做了某件事之后,一些处在我们social network上的人会给我们反馈,帮助我们做出改进。

  1. 社交恐惧

  对于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来说,搭建social network是“不能”去做的一件事。他们对社交情境有显著或强烈的焦虑,而且这种焦虑不合常理。心理学家Thomas Ro发现,社交焦虑者往往会低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点击查看智商越高,越难被社交满足?| 再谈社交焦虑:如何应对“人际无能”

  对他们而言,社交恐惧使他们寸步难行。

  2. 人格特质

  在大五人格特质中,内倾水平较高的人更不容易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也更不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An et al., 2001)。这类人通常边界性较强,更喜欢独处,同时,如果他们要想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此外,神经质高的人也更不易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情绪不稳定的人通常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他们的“阴晴不定”使得很难有人靠近。尤其对于男性来说,因为与普遍认可的男性应该持重、有力的社会性别规范不一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可能更低。

  3. 社交怠倦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与不能够搭建social network的社交焦虑障碍者相比,他们更像是“被动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原子化日益严重,互联网成为安全庇护所的同时,我们也在逐渐丧失线下生存交往的能力。虚拟社交看似能够填补现实的空虚,实际上却在杀死现实关系。手机不但给了我们“社恐”的理由,还加重了我们的“社恐”。

  或许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碍于之前的行为惯性,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也成了件并不容易的事。

  搭建属于自己的social network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你是“社交低手”,或者“社恐”已经给你的生活造成了困扰,那么以下的方式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1. 聊天,推断对方的交往边界

  聊天是建立social network最简单的方式,通过与不同的人聊天,你能够对自己在交谈中可以做到哪一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能够推断出一般人的聊天边界在哪里,比如,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哪些领域是不能触碰的。

  哪怕在聊天的过程中出现了尴尬的情况,也不必恐慌。继续试错,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你在以后的社交中有效避雷。

  判断聊天气氛是否尴尬,需要你有一定的洞察力。如果你认为自己暂时欠缺洞察,那么可以从聊天气、美食之类的日常话题开始,一步一步来。

  2. 提升资源意识

  这一部分强调的是资源意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关系的建立,都是存在资源互换的。即使在双方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这种置换依然成立。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在一些方面积累不足,但在另一些方面一定是有优势的。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社会地位高于我们的人时,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向对方展现自身的优势,是一种和对方建立社交关系的正向策略。

  3. 培育出工作人格,将工作与生活分开

  有很多人的工作难以避免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比如市场、销售,如果这些工作与你喜欢与人交际的性格相契合,那么自然是最好的,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人虽然做着这类工作,但他们并不热衷于与人交流,这种情况下,培育工作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家荣格曾将一个人的人格比喻为面具,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戴上不同的面具,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后天的练习,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工作人格。

  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建立工作中的social network是敬业表现,这种敬业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有帮助,也不一定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必然重叠。试着将私人生活与工作分开对待。在职场上与人谈笑风生是职业需要,不意味着自己内心一定要热衷于此。

  4. 以升级打怪的角度看待资源拓展

  如上所述,建立social network是很重要的资源拓展。在资源拓展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和我们不合的人。如果仅仅因为不合拍就放弃建立社交关系,对职业发展可能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想要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强行逼迫自己和对方契合,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社交资源拓展的过程看作一款“升级游戏”。我们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游戏中的关卡。而每次与不同的人进行社交,都是在解锁关卡,获得经验,提升自己的等级。随着自身等级的提升,我们social network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5. 有意识地发展弱关系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更能够发挥作用。弱关系虽然不如强关系那样坚固,却可能有着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认识到的一个人,却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帮到了你。

  发展弱关系可以是与常去饭馆的老板闲聊,也可以是像吴亦凡那样,在社交媒体上与自己欣赏的专业人士互动,或者找到一个“中部枢纽”——这个人知道很多与你有弱关系的人的动向,而这些信息在未来可能能够帮到你。

  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大家可以摒除对social network的误解,也能够敞开心扉迈出与他人交流的一步。希望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开始主动搭建自己的social network,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掌握的技能,也是让我们与周围人、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的方式。

  以上。

  References:

  Heaney, C. A., & , B. A. (2008). Social networks an support. Health behavior an e: Theory, research, an, 4, 189-210.

  odolny, J. M., & Baron, J. N. (1997). Resources an: Social networks an in the workplace. American soc review, 673-693.

  Liben‐Nowell, D., & Kle, J. (2007). The link‐pre problem for social network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science an, 58(7), 1019-1031.

  An, C., John, O. P., Keltner, D., & Kring, A. M. (2001). 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 attract in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psychology, 81(1), 116.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2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