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应有“观众思维”
发表时间:2018-07-26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今天的观众已经失望不起了。”在《朗读者》节目中,编剧刘和平的话,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据统计,2017年我国共发行电影798部、电视剧313部、网剧约300部,剧作生产保持着较高数量。在肯定影视剧创作成绩的同时,要看到提升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7月26日《人民日报》)
影视创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而商品要卖得好,就不能靠哭天抢地博同情,要在站观众的立场,创作适销对路的作品。有了观众思维,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创作。
可遗憾的是,当下很多影视从业者缺乏从观众角度考虑的习惯。泛娱乐时代,影视行业成为热门行业,从业者也往往被追捧,他们的身份、地位、收入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过度吹捧让一些从业者产生了错觉,他们在思想上膨胀,行为上傲慢,认为一切厚遇都理所应当:观众应该为他们的言行举止疯狂追逐,应该无条件为他们的作品买单。这也是为什么烂片泛滥却不自醒、片酬虚高而不满足的重要原因,逻辑思维的扭曲,导致他们对市场规律认知的扭曲。
无论在哪个行业,消费者的分量最重,影视行业里的观众是上帝般的存在。尽管有些投机者雇佣水军给作品打高分、人为拉高票房,但在数以百万计的观众面前,这些花招都是以卵击石。作品的评分和票房的高度最终都还是观众说了算,好作品观众会用脚投票,而漠视观众需求,在劣作里自娱自乐,同样会受到惩罚。
影视创作应有“观众思维”。观众给差评,就埋怨观众不懂欣赏,这是典型的流氓逻辑。作为消费终端,观众对作品有着最深切的体会,我们不会冤枉任何一部精品,也不会放过任何一部劣作。哪怕看在票房的面子上,影视从业者也应该收起傲慢,将观众的喜怒当成创作的晴雨表,作品有瑕疵,就主动修补完善,作品好评如潮,就再接再厉。有这样的态度,与观众一起成长,国产电影繁荣便可期可待。
水凉了还能喝,心凉了却再难热。今天的观众越来越难糊弄,如果一些人仍然执迷不悟心存幻想,将烂片进行到底,只会搬起石头砸掉自己的招牌。只有保持独立的审美,同时照顾观众的感受,以匠人之心打造传世之作,才会永远抓住观众的心,成为行业常青树。(吴雪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