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她尝尽人间疾苦,写下的故事看哭中国几代年轻人

2019-06-30    作者:羊子姑娘    来源:网络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潇君的领读

  文末歌曲 | E Vu Ancora-patrizio buanne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说:世界很大,但书最大。因为书能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

  【麦家陪你读书】,陪你在阅读中长大,陪你的心去往远方的世界。

  过去六天,我们陪伴大家读完了爱尔兰女作家丽莲· 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

  虽是一本革命小说,其中却包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而给读者留下最深的感触,莫过于它是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只要年轻时的亚瑟不离家出走,而是等待蒙泰尼里回来,十三年后的牛虻早些坦白身份;琼玛愿意相信亚瑟的为人;蒙泰尼里与亚瑟早一点相认……

  但他们也是一个个真实的凡人,会犯错误,身上有很多小毛病,就像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样,总有因错误而留下的遗憾。

  今天我们将着重分析蒙泰尼里和牛虻的性格,更好地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曾将人的意识分为三种: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潜意识下的各种欲望,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是婴幼儿时期,饿了会哭,困了就睡;

  自我处于中间阶段,它的作用是调节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控制着不让人为欲望所束,另一方面它又没有达到超我的高境界,扮演着居中调停的角色;

  超我是道德的最高理想,意味着节制,因而会反对“自我”,对“本我”也有一定的侵略性。想要实现超我的人生目标,就要让自我不断压抑本我。

  弗洛伊德

  而基督教所推崇的禁欲主义,可以说属于超我的范畴,它残酷地禁锢了人的本性和欲望,使得神职人员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而这,正是造成小说悲剧的核心原因。

  蒙泰尼里自然是不用说,作为红衣主教的他,是基督教最忠诚的信仰者。

  即使深入泥潭,看到了深渊,他一直想做的依然是改变,让宗教远离政治核心。其实,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蒙泰尼里对教义的认同。

  可亚瑟的存在,于他而言是当年犯下的罪证,他一直逃不脱内心的谴责,所以一直不敢和亚瑟相认。

  但另一方面,亚瑟是他的儿子,血浓于水,和普通的慈父一样,他关心亚瑟的生活,指导亚瑟的思想。

  两股力量作用下,导致蒙泰尼里与亚瑟的关系始终是朦胧的,暧昧的。

  如果他们一直介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或许没什么。

  可他们是父子,朦胧所产生的是不安全感,尤其对于年轻的亚瑟而言,他对于爱的定义更加热烈且纯粹。

  当亚瑟发现了父亲的欺骗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在父亲的心中,宗教是比我更加重要的存在。只有上帝消失,父亲才会更加爱我。

  尽管亚瑟明白,蒙泰尼里即使没有认他,也尽了自己所能去关怀他,可他就是没法不和自己较劲。

  亚瑟对爱的要求与蒙泰尼里的信仰正好构成反面,这几乎是不可能和解的矛盾。

  最后上帝战胜了亲情,宛如第一次上帝战胜爱情一般,蒙泰尼里所承受的代价是妻子和儿子的死亡。

  在失去一切后,蒙泰尼里才终于明白上帝的荒谬,宗教没有给他自由和爱。

  正如我们一样,用尽全力所能抓住的,永远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点滴。

  如果蒙泰尼里是禁欲主义的推崇者,直接表现为对爱情和亲情的犹豫不决。那么对于牛虻来说,他就是禁欲主义的反叛者,极度渴望亲情和爱情的温暖。

  可偏偏这些,又是他无法得到的。

  宗教,封住了他的亲情之路;至于爱情,年轻的琼玛不信任他,十三年后归来的牛虻,从两人见面时的相互试探,再到敞开心扉,直至最后的深情告白

  两人之间的恋情看似令人羡慕,但再度相见后,牛虻一直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

  因为牛虻早已不复当年亚瑟的骄傲,牛虻是残缺而又自卑的。

  当自己的私情无法获得满足,牛虻只好将内心的情感投射于革命事业。但牛虻又不是革命小说中典型的英雄,一上来就高呼着:“为了革命理想事业而奋斗。”

  他所参与的革命很普通,没有什么热血沸腾的大场面,反而时常因为内心的私情,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

  这和平常我们所关注的革命题材太不一样了。

  一直以来,人们更乐于看到革命战士英勇奋战、不畏牺牲,舍小家为大家,而天天想着儿女私情、贪生怕死之人则会受到唾弃。

  而影视剧中可以改变全局的大无畏的英雄,才是被大多数人拥戴的。

  真正的革命战争并非如此,在战场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不是所有人都像都是心中有大义的英雄人物,革命者的感情其实很复杂,大多数时候是私情与革命情感交织融合,恰如小说主角牛虻。

  诚然,全身心地投入,更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可人终究无法放弃所有的个人情感,独活于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少了哪一种都是不完整的。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牛虻的悲剧结局,皆由性格的缺陷导致,临死之际,与父亲的心结仍未解开。

  但从宏观来看,牛虻的一生都是为自己而活,热烈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亲情、爱情与革命。

  而这,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牛虻教给我们的人生课。

  相较而言,主教蒙泰尼里的一生却什么也没得到,他将自己比为无欲无求的神,心中怀有世间大爱。

  可实际上他不过是凡人罢了,每当亲情和爱情来到他身边时,心中总是会充满罪恶感。长此以往,蒙泰尼里的心神一直处于重压之下。

  唯一的一次发泄,竟是死亡前的精神错乱。不得不说,蒙泰尼里的人生是可悲的。

  如果蒙泰尼里能够早一些醒悟,放过自己,也许他与牛虻之前的心结就不会成为永远的痛。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也提到过:“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才是诚实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欲望,任由“本我”无法无天,而是说我们不必活成“超我”。

  古往今来,孔圣人只有一个,更多的是普通的芸芸众生。

  对于自己可以改变的地方,尽力去完善。至于其他无法改变的,学着放过自己,自律并不一定总是让人获得自由,让人走向成长,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压迫。

  倒不如真诚地面对自己,就算到四十岁、六十岁、八十岁,依旧没有长成一个游刃有余、充满智慧的大人,还是会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或者崩溃大哭,那又如何?

  只要我们认真地活过,一路的风景足够精彩,就算没有成为理想型的大人,亦没有遗憾。

  当然,放过自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说牛虻一直反对基督教,反对对欲望的压制,但从他对痛苦的忍耐和冒险的热爱,我们还是能看出禁欲主义的影子,这是牛虻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的。

  想要做到“放过”自己,需要漫长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同情,不断地告诉自己:不必追求完美。

  愿我们都能在与岁月的搏斗中,彼此和解。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第105本书,英国著名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

  “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下一周就让我们走进《米格尔街》,去认识那些平凡却因热爱生活而珍贵的人,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

  上期回顾:

  《牛虻》精读第6天: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你有权选择想过的生活

  领读人:羊子姑娘,愿笔含情,努力前行。

  主播:潇君。爱茶爱狗爱NewAge, 用声音传递身边的美好。新浪微博@沐芷卿。

  责编:胡杨

  插图:文中插来源于网络,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

  文末歌曲:E Vu Ancora-patrizio buanne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2019年6月读书打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9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