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男子当街暴打女生:别再教我自我保护了

2019-06-25    作者:杨六直    来源:网络

  想必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男子当街暴打女孩#的热搜,这则视频经过两天的发酵,终于跻身于各类明星八卦信息中,并一时冲到了热搜第一的位置。

  from网络

  目的性极强的攻击,拳脚招招挥向女生的头部,仅仅60秒就有18下重拳和16下狠踢。

  被一拳打懵的女生,中途试图抬手阻挡殴打,男子毫不犹豫地迅速拳打脚踢,绝不给她一丝喘息的机会。

  最后,已经失去意识的女生,被男暴徒强行拖走,在此之前,他刚刚尝试扒了下女生的短裤。

  from网络

  光是看视频,我就已经被好几种情绪所占满,愤怒,恐惧,无力,疑惑。就像是动物看到自己的同伴被施暴时,激起的本能反应。

  在等后续前,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个案之上的“性别暴力”话题。

  01.无耻的归因论

  回想一下,当女性遭遇暴力时,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话?

  如果是陌生人之间:

  一定是她穿着暴露啊,所以引起了歹徒的非分之想;

  谁让她那么晚还一个人外出,都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了;

  肯定是得罪了什么人吧,或者有什么纠纷,否则别人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找她啊;

  from the goo

  如果是家庭、熟人间:

  要不是她不够关心丈夫,少叨叨点不让人烦,正常老公哪有动手打人的;

  自然是她给了别人暗示啊,否则别人怎么可能主动性骚扰她呢?

  一看她一开始就有所图啊,人家这种有权有势的男的,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

  from the goo

  觉察到没有,这些日常弥漫在我们话语中的归因背后,都暗含着被害合理化的倾向,即你受到了伤害,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或者说,别人伤害你,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

  其实上面那些话,每个都漏洞百出。比如女生穿什么是人的自由,管住下半身是人遵纪守法的雄性义务,这有什么难懂么?

  那这些随处可见的归因论,背后是想干什么?是想让受害者自我规训和被害者自我合理化。

  这样,只要一个污名化的标签扣下来,你被害就是你活该,是你做的不好所以招致不幸。而那些施暴者们,则洋洋得意于整个社会舆论带来的方便,甚至以此炫耀。

  02.为什么反感媒体宣传“自我保护”

  这次视频中女子被打事件,和上一段时间3个女生白天走在商业街其中一个被捅的事件,出现了另一个明显的现象:女性开始反感于媒体对“女性自我保护”的过度宣扬。

  其实提醒女性自我保护看起来无可厚非啊,本意也是好的。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开始厌恶起这种过度宣传了呢?

  from the goo

  第一,已经重复过无数遍的话,“我用十几年教会我女儿保护自己,你却没有一天教你儿子不伤害别人。”事情的根源明明是作恶的人,为什么要受害者反思?

  第二,因为大家发现,除了口头安慰,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法律、法规落地来切实保护、帮助女性,甚至连惩罚的力度都是那样轻微。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假,既言危墙,就是事先知道它危险;可难道要让女孩子自动具备火眼金睛能力吗?走在路上隔100米,坏人感应器自动鸣笛?

  再者,危墙既然存在危险,最应该做的不应该是治理危墙么?注意,我说的是最应该。而不是首先想到的,是阻止人出门。

  好比这次事件中,某晚报竟然先抛出个“女子夜晚出门怎样做更安全?”的投票,里面有个选项是9点之后不要出门。

  from网络

  拜托,一面提倡996,一面晚上9点之后不要出门,你让我们女生有丝分裂么?

  认真讲,女性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是暴力被预防、制裁和警示。

  而这些可能通过什么来实现呢?

  03.除了愤怒和恐惧,然后呢?

  当然,需要愤怒,需要恐惧。可这些仅存于女性心理的情感,是无法单独解决问题的,包括无力。

  因为恐惧无力必然带来不敢出门,不敢出门必然带来社会空间的缩小,社会空间的缩小进一步会导致权利空间的缩小。其中联系不表。

  所以要实现暴力的预防、制裁和警示,绝不是,也绝不可能只是女性群体能做到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

  因为既然所有性别暴力都是整个社会的共谋,那只有整个社会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意去改变它时,它才有可能发生。

  from the goo

  这里面包括法律,强有力的,明确的法律。

  如果人性是不可预测的,那至少人性是可以被约束的。

  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谴责,不是过几天就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训示,我们要施暴者同样体会到暴力之苦、恐惧之苦、无力之苦。而这些,离开强力皆不可实现。

  它也包括亲人、朋友

  当你的亲人、朋友遭遇损害时,不要斥责她,“不是说过一个人晚上不要外出么?谁让你自己不注意的。”

  请告诉她们,以后自己会保护她,让她们在最亲近的人面前,逃脱自责的社会舆论引导。

  它还包括我们自己

  请不要掉进社会建构的陷阱,要喜欢自己,不要怀疑自己。很多事情,是社会建构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形成的原因。比如女生没男生聪明,比如可笑的“女性受虐倾向”,比如知乎上令人发指的男性爽感评论

  不要相信这些鬼话,因为它们不过两本社会学书就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还有,请对同性多一点善意,基于基因和现实因素,你们只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即便你还没有意识到这点。

  最后,我希望每次除了愤怒、无力之外,我们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一点点进步,哪怕意识上也好。

  from the goo

  因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男子当街暴打女子的事件,在微博上都炸了,朋友圈却鲜有人讨论,我跟朋友也是私下聊。

  为什么呢?可能因为觉得没用,觉得社会性矫情。多奇怪啊,我们愤怒、恐惧的原因,不就是深感这样的时刻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吗?

  我们朋友圈里可以岁月静好、调侃明星八卦,真正关系到自己权益的时候,反倒是难以启齿的。

  所以,这次请行动起来,大胆地表达你的愤怒,你的恐惧,你的疑惑,和你的无力。我们需要看到暴徒被严惩,我们想要更有安全感的环境。

  因为沉默什么都不能带来,沉默只能带来更多的沉默。

  征集:

  北上广深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绝望”,希望在于这里有无限可能和机会,绝望在于你可能在这里拼了很久,到最后依旧觉得自己自己一无所有。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奋斗欲被“北上广深”的高额的生活成本,飞快的生活节奏,望不到成功尽头无止境的攀爬磨光了。正如当时他们满怀憧憬的来到,他们思索再三后,决定离开所谓的”大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写下你逃离北上广深的故事,曾经你过着怎样的生活?离开大城市后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你后悔这一次的“逃跑计划“吗?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选取呈现,青春就是拿来拼,但做每一个转折与选择的,都是成长自己。

  作者:杨六直,表达即偏见。

  你遇到过什么“性别暴力”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