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东南有一地名曰神仙居,这里杨梅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南宋诗人方岳在其《咏杨梅诗》中写到“筠笼带雨摘初残,粟粟生寒鹤顶殷。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这足见人们对于杨梅的喜欢,可是,谁知筠笼中杨梅,粒粒皆辛苦……”
第 3466 期
摄影&撰文/郑海鹏 视频/马崇炎
点击视频:看95后小伙与杨梅成熟时间赛跑
2019年6月15日,凌晨四点,浙江仙居肖垟村,96年出生的应伟锋正蹲立在五米左右的杨梅枝上采摘杨梅。当食客期望着、称赞着仙居杨梅时,却很少了解梅农们采摘杨梅有多辛苦。
肖垟村位于仙居县城东面郊区3公里处,这里群山环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独特的土壤环境,特殊的山间盆地地形,适宜杨梅生长。肖垟村家家户户或多或少拥有一片杨梅林,杨梅是村中的主要经济作作物。肖垟村的六月,属于杨梅。
傍晚,应伟锋打电话催促父母早些下山回家吃晚饭。6月中旬,随着杨梅成熟上市,应伟锋一家逐渐忙碌起来。每天下午应伟锋都会提前下山帮父母准备晚饭,晚饭后短暂休息几个小时后,一家人会选择凌晨起早上山采摘杨梅。
应伟锋平日里在广西做销售工作,每年他都会在杨梅成熟时请假一个月返乡,帮助父母采摘。他家是村中的杨梅种植大户,种植了约400株杨梅树,在他心里杨梅成熟就等于回家。
应伟锋回忆,父亲应良道自1986年开始种植杨梅,距今已有33年。在这33年里,应伟锋见惯了父母起早贪黑打理、采摘杨梅的情景。念小学时,他经常早晨一睁眼,家中就见不到父母的身影,晚上放学后,父母依旧未归,直到深夜。
凌晨2点,睡眠不足5小时的应伟锋准备和父母上山采摘杨梅。每次出发前,他都会检查手中的照明设备。因为凌晨的山上无任何光源,且道路湿滑泥泞,梅农们只能依靠头灯和手电筒照明。
出发之前,父亲应良道将盛放杨梅的竹筐放置于车斗内。一颗杨梅从青涩到熟透只需要几天时间,一旦熟透就会从树上脱落并迅速变质,杨梅的采摘时间尤为关键,所以梅农们不得不和杨梅成熟的时间赛跑。
从应伟锋家到山上的杨梅林约有10分钟路程,每天晚上他会骑车带着家人行驶在幽静的山中小道。以前肖垟村贫穷落后,道路欠发达,很多村民都会行走在崎岖山路,肩挑杨梅下山,然后蹲在路边售卖。现在很多村民会把采摘的杨梅售卖给村中的果品收购站,避免了滞销问题。
每到杨梅采摘的季节,梅农们会披星戴月出门,山头上时常会隐现出数以百计的光亮。梅农头灯发出来的光束划破安静的夜,彼此交错。
一株杨梅树有3层楼高。因为年轻,应伟锋承担着更多上树采摘的任务。他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就和父母一起上山采摘杨梅。这么多年,父母靠采摘杨梅养育着他和姐姐,供他们上学、生活。
将杨梅采摘下来后还需要就地拣果,即按照品相、大小分拣果子。这个流程往往靠应伟锋和母亲完成,各个规格大小的果子会被分拣到不同的篮子中,然后分批运往村中的果品收购站。
父亲应良道站在10米多高的树上采摘杨梅。杨梅成熟时,梅农们不仅会披星戴月,也会迎接山谷中的第一缕阳光……像应伟锋家这样的种植大户需要全家人出动,轮流分工采摘,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年采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天亮,凌晨采摘杨梅宣告结束,应伟锋父母坐在树前短暂休息,并将凌晨采摘的100多斤的杨梅装筐,准备运往山下。为了将刚刚采摘的新鲜杨梅及时送入村子冷库冷藏,他们需要一天往返山坡和村子数十趟。
早上6点,父亲应良道肩挑着刚刚采摘的100多斤杨梅下山,山路崎岖不平,仅容一人通过。最怕下雨天,山路泥泞湿滑,肩挑杨梅走在山间小道更需要小心翼翼。
父亲把肩挑的杨梅放到山脚下,应伟锋会将杨梅装上三轮车,沿着山间小路运往村庄。以前运输杨梅的重担都由母亲完成,如今母亲刚刚做了手术,应伟锋肩负着每日数十趟的运输任务。
将杨梅运往果品收购站后,应伟锋会和商家进行称重、交易。随后,凌晨采摘的杨梅会由工人进一步分拣、包装,冷库预冷,然后出库、真空处理,最后打包发货。杨梅24小时之内就会到达食客的手中。
对于梅农来说,一年之计始于6月,这个月他们需要分秒必争地采摘杨梅,和时间赛跑。因为在梅农眼里,杨梅寓意着生活、代表着丰收。
出品/腾讯新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