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C30:如何追女神!

2019-06-12    作者:觉悟者    来源:网络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坦白讲,我不了解女生。你他妈都不了解,你还写个毛线呀!且慢,所谓当局者迷,淹死得都是会水的——那些非常了解女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状态的人往往过于沉迷于细枝末节的技巧,反而看不清根本。你一旦模仿他也使用那些技巧,就会时而灵,时而不灵,往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何直击根本呢?

  我们先不要预设立场。预设立场会带来偏见和自以为是的遮蔽——你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别人毫无感觉,然后你就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找一些伤感的音乐自我安慰,继而在心里得出一个幼稚而偏激的结论,不再相信任何美好的体验…

  任何需要双方配合才能获得的美好体验——不是你想的那种!都需要密切的协作才能体验得到,任何一方配合不到位或者欠火候都无法体验到纯粹的美妙。我们在产业中强调配套的价值,在经济生活中强调分工协作的密度,在人际关系中强调能量的相互流动,这些通通指向同一个事物——需要配合才能体验到的美好——无论这种美好是产品、服务还是一种内心的感受。

  女生的沟通方式

  一个正常一点的男人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同样款式的口红要分出20种不同的颜色,而且都很相似。如果一个男人处与情窦初开的状况,他会傻傻的看着自己的女神,会觉得她一颦一笑的神态很迷人,无论她说什么都会微笑的回应,其实什么都没听进去。恭喜你!你目前处于与女生沟通的最佳状态。一旦稍微清醒,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继而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旦理性元神归位,你就会本能的去找寻她话语之间的逻辑性,并为她所表达的内容建立起明确的相互联系。你的大脑一旦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陷入死机状态——大脑整理逻辑关联的处理速度会完全跟不上对方所表达内容在构建逻辑关系上的复杂程度。你困惑的表情和若有所思的迟钝会引发对方的愤怒!对方会认为你心不在焉或毫不在意——这件事的性质瞬间就变成了她对彼此关系密切程度的疑虑和她所能感到的安全感有所缺失。操!怎么会变成这样呢?突然就红色警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直男”这个标签开始流行开来。姑娘们某些微妙的内心需求如果无法恰到好处获得满足,就会把这个万能标签贴到对方身上。所以你会发现,在姑娘们眼中,神州大地遍地直男,弯得实在不容易找到!直男中的典型代表据说是阳顶天和古巨鸡两位先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他们,不过一听名字就能感受到那种与生俱来的直!

  男人们虽然越来越喜欢以“直男”自居,甚至借此来展现自己的威武雄壮及某种原始的野性。然而,一旦面对的是自己的女神,内心是极度不愿意被贴上这个标签的。可是,一张嘴不超过三句话就直接露馅了。为啥呢?因为男人的沟通方式与女生的沟通方式无法匹配。女人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的?

  我曾经为了搞清楚女生都是如何聊天的,特意花了周末两天分别深入不同的场景偷听不同的女性之间相互聊天的内容。这绝非一种变态的行为,只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我发现在所有的对话之中都缺乏明显的逻辑性,而且她们的思维跳跃性非常大,甚至完全是在各说各的事,几乎不接对方的话——譬如,一个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小孩,与她对话的另外一个妈妈也在谈自己的小孩,她们彼此都没有回应对方的谈话内容,而是在不断各自说各自的内容!再譬如,一个女生夸奖另外一个女生的裙子漂亮,然后她的谈话内容马上跳跃到一个女明星身上,说她好像也穿过一条这样的裙子,当对方开始谈这个女明星的时候,夸她的那个女孩的谈话内容又跳到这个女明星曾经出演的一部电影,继而马上转到与剧中某个男明星的绯闻… 总之,她们之间的谈话内容就如同两只在野地里不断追逐和跳跃的兔子。你几乎完全无法预测它们的走向,也完全看不出来这些内容传递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她们却聊得非常愉快,并在这种愉快的交谈中强化了亲近感和信任度!

   can't fuck the logic !

  反复的确认连接

  认真的观察了女生们的交流方式之后,我惊奇的发现:她们从来没有试图在沟通中准确的传递某种具有逻辑性的内容。她们在沟通中真正要传递的信息是对连接的确认——不管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态度,共同的经历,共同讨厌或者喜欢的东西,它都是建立两个人连接的媒介!她们交谈的过程就如同蜘蛛织网的过程——通过这些能找到共同点的媒介在彼此之间编织起一条又一条连接!这个连接数越多,在交谈中获得的愉悦感和安全感也就越多!如果总是找不到媒介,建立不起连接,聊天往往就很难持续下去!总之,女生在交流的时候,真正在意的是建立连接,真正传递的信息是对彼此建立起连接的确认!

  我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女性世界的核心是连接——连接让她们感到自己拥有资源并处与安全之中。一个男人如果打算对他的兄弟倾囊相助,他的兄弟必须是处与一种能被理性理解的困境之中,而且这种困境能够被事实所证明,同样能被第三方所理解。然而,一个女生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姐妹某种无法被第三个人所感知的内心感受而不惜代价并觉得物有所值。

  女生的表达往往缺乏逻辑性,因为她们的世界不太需要逻辑: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如果存在高密度的连接,她能瞬间拥有对方的所有资源,而无需任何逻辑去说服或证明维护连接是她们的本性,因为连接才是她们获取生存资源最直接的方式——这个获取不是对某个主体,而是对整个外部世界。

  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女生会比较关注细微的感受,会尽量的把一切都拆的非常细——因为这些都是用来编织严密连接网的媒介——媒介越丰富,能编织的网络密度就越高!她们喜欢从一滴水、一片叶子、一只在爬行的蚂蚁,一缕轻抚的微风,一张还未编织好的蜘蛛网中去感受春天的样子…

  获得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据说是无药可医的妇科病,而且跨越种族、信仰和地域的限制,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绝症!

  活在熟悉的环境中

  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就是彼此习惯的过程。习惯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气息,一旦离开这种氛围反而会感到不安。这种持续营造熟悉环境,逐步习惯彼此存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人心中逐渐建立围墙,逐渐自我驯化的过程。

  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细节都可以被时间浸泡并逐渐累积成一种习惯。同一生存环境中的人在这种重复的驯化中逐渐习惯成自然——人类培育庄稼,从狩猎转向农耕,庄稼也把人禁锢在自己的周边。这种相互驯化是不需要驱动力的,仅仅在时间的侵染下就能逐步完成累积。让彼此生活在一个非常熟悉的习惯之中,人会逐渐放下执拗并在行为、心里和思维上努力适应,渐渐趋于一至… 这就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呈现的一样:牢房刚开始是限制行动的高墙,到最后却成为了获得安全感的保障。

  所以,最初级追女生的方式往往利用这个特点:试图通过对某些事情经年累月的重复来营造一个让女生无比熟悉的习惯——熟悉的事物一旦反复重现就能给人一种确定性的感觉,人在确定性中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建立非常辛苦,却只能在某个点上建立微弱的安全感。生活是由无数个点无数个不同的侧面构成的。如果要用这种方式在生活的每一个点上都建立安全感只能让彼此生活在一种静态空间中。比如,永远只是简单重复的封闭农村,或者一生都都按既定轨道运行的单位——不管是国企还是公务员。否则,这种耗费巨大成本好不容易在对方心中建立的一点安全感,往往会被生活的另外一个侧面瞬间击的粉碎!

  文化的底层牵引力

  东方和西方的人所存在的差异最核心的部分不是生理或者体能上的差异,而是精神结构上的差异性。精神结构的差异会让其对自我及自我与外部资源关系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继而,面对同样的局面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并获得不同的结果。

  文化作为共同的生存策略,会在群体的内心深处打下烙印。这些烙印会成为某个群体共同的性格特征,或者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的共同心理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人在面临选择时的路径偏好,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生活轨迹。

  有一句倍受诟病的话叫“门当户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至少在场面上它都是被广泛批判的。然而,许多人在私底下又喜欢以过来人的姿态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些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年轻人。可是,她们总说不到点子上。她们只会以自身或者别人的遭遇为案例,列举一堆细节,试图让炙热的心灵冷却下来,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理解某个群体的文化特征,往往能够预见彼此获得安全感的侧重点。我们在《结构学》框架中阐述过: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共同生存策略。所以,并非要上升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规模才叫文化。任何一个群体的共同生存策略就是他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既然是一种生存策略,往往会渗透到所有成员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之中。同时,也雕塑了这些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会心理。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文化差异可能会在更深层次造成的冲突和撕裂。反之,借用这种文化惯性对人的影响,更有利于让对方获得确定性和安全感。

  如果非得用更生动的现实描述来阐述上面的逻辑,我就用前面那个女生沟通的特征那个例子:两个女生在聊天中如果无法在细节上找到能被对方确认的共同点,这个聊天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她们才习惯性把同一款口红的颜色都分成20种,就是为了方便与更多的人找到共同点——她们永远面对这样的悖论: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所有方面都尽量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又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与更多的人找到最多的共同点,并建立高密度的连接。高密度的连接让她们感觉自己拥有资源并处于确定性的安全之中。这一点已经在上面论述过了,不再重复。在此想要说明的是:共同的生存策略意味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天然存在大量能够建立连接的共同点,它让营造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两个拥有相近生存策略的个体背后的家族成员的生存策略也不会偏差太大。根据上面阐述的原理,它就进一步降低了营造安全感的成本——而且呈现指数级的降低趋势。这才是“门当户对”背后的底层逻辑!

  建立安全感的方式

  安全感是一种很抽象的内心感受,对每一个女生而言,它被赋予的内涵和外沿都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是因缺有需:内心缺失和匮乏的部分,必须要得到满足或者能被抚慰才会感受到安全。

  既然这种安全感是与个体息息相关。那么,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比了解她喜欢吃什么更总要。成长环境中的某些关键节点,会在人的内心深处埋下伏笔,并在底层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人的许多心理和行为特征都是在掩护它,这种掩护往往让人浑然不觉,误认为是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你问任何一个女生,她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们往往会不约而同的说想找一个懂自己的人。一个“懂”字几乎包罗万象!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需要一个私人定制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感受,其它的一切都是为了营造这种感受的工具和获得这种感受的媒介。如果你读过觉悟社中《C25: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你就会发现一个天大的漏洞——许多男人和女人利用了这个漏洞赢得了对方的心。另外一些缺乏原则的男女则利用这个漏洞欺骗甚至玩弄了别人。

  人感知到抽象的自我对外部主观世界拥有主导权的状态,被称之为幸福感。确定性所营造出来的安全感比较容易滋生出那种被称之为幸福感的状态。人心往往愿意为获得安全感付出任何代价,对确定性的诉求几乎是一种本能!

  总之,人都追求一种私人定制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持续的确定性感受。它要么被自己的行为营造出来,要么被环绕自己的外部资源在精神结构中伪造出来!充分利用以上原理去建立高密度连接,营造私人定制的确定性感受,在营造安全感的过程中会二者相互交错,不偏执一端。

  《结构学》觉悟社内部培训专用!

  《结构学》特训班发消息:觉悟社

  提问发消息:守夜人总司令

  点击下列链接,阅读更多:

  F3:结构力量

  C27:职场中的真相!

  A56:刘邦为什么要换太子?

  A53:一触即发,何去何从?

  A50:为啥又谈崩了!

  A47:边缘人无法逆袭!

  A46:淤积的小市民!

  B4:你不必为华为担心!

  C12:务必要振兴建设兵团!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

  A51:用稀土来反击芯片危机?

  C20: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的比你好?

  A34:烂父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A52:可以妥协,但不跪下!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7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