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又见端午: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情不同

2019-06-07    作者:欢迎阅读    来源:网络

  推么推文化传媒

  一个原创的新媒体平台

  推么推签约作者:往事如烟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首童谣所唱,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饱含着浓浓的文化传承。

  春节是,清明是,端午亦是。这样的节日,与文化有关,与美食有关,与团圆有关,更与亲情有关。

  1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纪念著名诗人屈原那个。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后来人们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煮鸡蛋的由来。

  2

  童年时代的端午节——黄米粽子、煮鸡蛋

  

  在我的老家东北农村,我童年时,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端午节,家家都用大黄米包粽子。

  每当端午临近,母亲就会差遣父亲,赶着毛驴车,去离家很远的米面加工厂加工黄米。

  黄米是老家出产的一种黍米,加工后,成为大黄米,它的颜色如小米一样,但比小米颗粒大,而且无论熬粥还是包粽子,都非常粘糯顺滑。

  父亲加工回黄米后,母亲就会找一个最大的瓷盆,把黄米放进去,再往盆中注入凉水,没过黄米,中途不换水,一直泡三天。

  三天之后,母亲用凉水淘好多遍,然后把前一年包粽子已经用过一次的粽叶,泡软,洗干净,包成圆锥型的粽子。

  等到端午节的那天早晨,母亲凌晨三四点就会起来,支上大铁锅,用柴油把木头火引着烧起来,开始煮粽子和鸡蛋。

  睡意朦胧中,隐隐约约听见母亲来来回回忙活的脚步声,她一边掀开我们姐弟六个的被子,一边敲打笤帚:

  “起床啦!起床啦!快点起床去薅艾蒿了!”

  母亲说,艾蒿要在日出之前采摘,才有药用价值。于是,迎着晨曦,母亲带领六个小鸡仔一样的我们,浩浩荡荡往田野出发。

  采回艾蒿,一家人开始吃五月节的早餐。这一天的早餐真丰盛啊。煮好剥掉壳的鸡蛋圆溜溜,冒着热气的粽子香味扑鼻。

  母亲会先给我们姐弟六个分鸡蛋,鸡蛋平均分,但粽子可以敞开肚皮可劲吃。黄莹莹的粽子,沾着白糖,咬一口,嘴里吧唧吧唧的,心里是满满的快乐。

  于童年的我们而言,端午就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一份满足。

  

  那份粽香一直未曾远去,塞满记忆深处。

  3

  成年时代的端午节——江米粽子、永怀母亲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岁月催人老。母亲日渐老去,我们姐弟六个都已成家。

  我们一大家族,从农村陆续进了县城。乡下老房子由当初的土房,变成砖房,又变成楼房。

  时代在变,亲情未变。

  

  端午节,成了我们一大家族的聚会的日子。

  

  “妈,包粽子了吗?”

  “正泡江米呢!”

  “多包点,你外孙爱吃,我要带回家一些!”

  “馋猫,够你们吃的,泡一大盆米呢!”

  一如每个团圆的节日,母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品着江米粽子和一大桌子丰盛大餐,屋里欢声笑语,生活便在这红红火火中升腾起来。

  因为团圆,更因为传承,多少个端午浸润着亲情,像五月的风,更为浪漫,更为清香四溢。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端午节的粽子,是母亲绵延不绝的爱,是亘古不变的亲情。

  然而2013年冬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此后几年,在异乡独自生活的我,每当端午来临,看到街上卖香囊、卖艾蒿、卖粽子的…..我都会想起有母亲的端午。

  童年时的端午节,生活贫穷却温情满满;

  成年时的端午节,岁月平淡却也其乐融融。

  人生的好多事,都如船后的波纹,经过了,才觉得无比的美好。

  

  如今,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又黏又糯的粽子了。

  那一天,在端午一条街里经过,不自觉的,我停在一小摊前,我称了几斤江米、一袋粽叶、一小捆马莲。我突然想像母亲那样,为我的老公,我的孩子,亲自包一次粽子。

  我百度了包粽子的流程,觉得差不多学会了。

  一阵捣腾以后,好容易粽子出炉,我迫不及待剥开尝了一口,又硬又涩。

  一点都没有母亲的味道,但孩子和老公却赞不绝口。

  或许,他们也如当年的我,品到了爱的味道吧。

  每个传统节日,总是因了母亲的存在,更为像节日。

  没有了母亲的端午节,再剥开粽子,嚼着嚼着,总是缺少一份味道。

  我从没有问过,母亲是跟谁学的包粽子,应该是跟外婆学的吧。

  已为人母的我,学着母亲的样子也包起粽子时,希望那份少了的味道能一点点回来。

  我想,最好的怀念应该是传承。

  4

  今年的端午节——当端午遇上高考

  又是粽叶香,犹念旧时光。

  母亲已老去,端午又如约而至。

  如今,超市里各种粽子应有尽有,为图方便,有时我也拎回一些,但每次都会勾起有关端午的往事,心也会随之一沉,依稀的记忆里枉添一缕惆怅。

  那些快乐的时光像流水,缓缓流过,年华匆匆,指尖倾泻,但唯有清香似旧时,这气息,是时间难以阻隔的。

  每每重温它,内心就会有愉悦,有温馨,有骄阳的温暖。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屈原的端午里,是缅怀;母亲的端午里,是香甜的回忆。

  这个端午,恰逢莘莘学子决战高考。

  

  战鼓已响,万舸争流,五月端阳正当时,这场温情的厮杀注定非同一般。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的故里,田野,麦已黄杏已熟,河畔,粽叶飘香。

  而青春,已燃。

  在每一份飘香的粽叶里,每一个流淌的笔尖下,在每一个殷切的期盼与真心的祝愿中:

  

  这个端午,让我们一齐祈福。

  可怜天下父母心,祝愿每一位学子金榜题名!

  更祝愿每一位朋友,端午安康!

  

  

  推么推:100+位原创写手喜欢的平台

  推么推:13W+用户喜欢的公众号

  投稿

  商务合作:m

  点个在看吧,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24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