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首都洛阳是怎么沦为地级市的?

2019-05-27    作者:地缘谷    来源:网络

  首都洛阳是怎么沦为地级市的?

  原创 2019-05-21 地缘谷

  斯文的樊学长/文

  “ 当经济重心南移,无论是长安,还是作为漕运中心与长安肝胆相照的洛阳的重要性都会变小,长安尚且有镇守中国西部的作用,洛阳则显得鸡肋。

  摘掉皇冠之后

  —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音/Crystal 图/地缘谷

  广义上的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出土过新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奠定日后中国基础的偃师二里头文化就位于洛阳,此后又在中国历史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龙

  ﹀

  洛阳被康熙誉为九朝古都,事实上先后曾有22个政权建都于此。但是今天洛阳却没了往日的辉煌,变成一个普通地级市,在河南省内还算经济水平较高,但放眼全国只能算做水平一般的三线城市。

  「 成败—位置优越

  洛阳位于中国地理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洛河,伊水交汇处的洛阳盆地,四周被山地包围,北临邙山,黄河。西邻崤山,熊耳山,东邻嵩山,南邻外方山,山河众多一定程度起到保护洛阳的作用。

  与外部沟通则可以利用河流以及山河之间的平原,经过崤山向西可以进入关中平原,向东可以联通开封,渡过黄河向北可以到达黄土高原,向东北则可以通往华北平原,向南可以到达南阳平原,江汉平原,洛阳的位置可以说四通八达。

  得益于北面邙山的阻隔,黄河水患很少殃及洛阳。由于长时间作为首都,洛阳的人口一直非常庞大。隋唐时期洛阳作为漕运中枢,政府修筑了巨大的粮仓,向东连接苏杭淮海一带的重要粮食主产区,向西连接西安。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定为洛阳并不仅仅因为洛阳作为地理上的中心,还取决于它的重要性和需求。

  隋唐大运河

  ﹀

  四通八达也意味着一旦发生战乱,洛阳就可能四面受敌。为了保护洛阳免受战火,历代的政府在洛阳四周的隘口修筑关卡。南部熊耳山的余脉龙门山被伊河穿过,因地势险峻被称为伊阙,北部有孟津关,西部有函谷关,东北部有虎牢关,嵩山之间有轩辕关,东南部有大谷关,南部有广成关。这些关隘山河一起把洛阳围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独立区域。

  随着中国人口渐渐膨胀,洛阳等中心城市人口同样也在膨胀。加之生态的改变与隋唐时期因过度开发而出现的土地肥力下降,洛阳这一古都的承载力越来越难堪大任。

  更大的打击则在于运河航线逐渐东移,元代返修大运河时放弃了洛阳,截弯取直,把隋唐大运河变成了京杭大运河。可见当时洛阳的经济政治地位早已日薄西山。

  京杭大运河

  ﹀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市西迁至郑州,而不是当时经济条件相对好的洛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洛阳交通不便,之前山河纵横的优越条件,在现代成为修建铁路枢纽的巨大阻碍。

  邙山

  ﹀

  河南省的铁路交通枢纽选在郑州而不在洛阳。这也导致了洛阳与郑州逐渐拉开差距,并在近年来有越差越多的趋势。

  「 兴亡—四战之地

  洛阳在地理上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地点,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为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故城和当今的洛阳市。其中东周王城,隋唐故城和今日的洛阳位置有一定重叠,与汉魏故城距离较远。可以说洛阳从古至今是一片地区,城市具体的位置发生过较大的变化。战乱是洛阳城市“移动”的重要原因。

  洛阳长期以来作为首都、陪都积累了巨量财富和重要的政治意义。正所谓树大招风,虽然有众多关塞把守,但是当天下大乱时,进攻洛阳是产出远远大于投入的行为,洛阳在历史上多次战争的摧残,以至于几度被毁。

  公元189年8月,凉州军阀董卓从山西进入洛阳掌握朝政,被其他地方豪强联合反对,190年2月董卓向西逃往长安,毁灭性的破坏了洛阳,《后汉书》记载:“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六年后曹操才结束了洛阳附近的动乱局面。

  此后,八王之乱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洛阳分别在302和304年两次受到战乱的破坏。311年匈奴人刘耀进攻洛阳,晋军十二败,洛阳被刘耀,石勒的部队抢掠后惨遭焚烧。

  从此城头变幻大王旗,变成了各个强权之间的边界和互相争夺的战场:

  320年前赵刘耀,后赵石勒和东晋争夺洛阳,以至于洛阳几乎成为无人区。328年前赵后赵再次争夺洛阳,356年桓温夺取洛阳,365年前燕夺取洛阳,370年又被前秦夺取。384年东晋夺取了洛阳同样没有维持太久,399后秦夺取洛阳。416年刘裕攻下洛阳,422年北魏夺取洛阳后维持了一百余年的洛阳争夺战终于告一段落。

  北魏修建的龙门石窟

  ﹀

  战争对城市的破坏是巨大的,以至于又过了七十年的时间,493年孝文帝到达洛阳时,洛阳依旧荒芜。洛阳在北魏迁都之后终于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兴建了龙门石窟等重要建筑,成为了商业繁重的大都市,但是好景不长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与南朝三足鼎立,洛阳又成为了争夺的前线。

  迁都及北魏分裂

  ﹀

  洛阳的最后一个大发展时期是在唐朝,特别是武周时期,很快唐朝由盛转衰,756年唐安禄山在洛阳称帝,757年郭子仪收复洛阳,760年史思明攻破洛阳,761年唐借兵回纥收复洛阳,回纥军队劫掠三日。

  恢宏的洛阳紫薇城明堂

  ﹀

  1127年靖康之难的同年12月进攻洛阳失败,金兵放弃洛阳放火焚毁了洛阳的部分建筑,迁洛阳百姓于河北。1128年的4月,宋金在洛阳会战,金兵再次攻入洛阳,因为洛阳已经变成战场金兵退出。1129年、1132年、1133年至1140年,宋金多次在洛阳城展开争夺,最后在1140年,洛阳陷落。

  宋以后洛阳的重要性已经明显降低了,但是依旧没能躲避战火,1641年正月,李自成进攻福王封地洛阳,杀福王,烧福王府,烧杀抢掠。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38年开始轰炸洛阳。1944年,日军以北东西三面合围洛阳,驻洛阳城内的守军15军和94师死守洛阳,最终因力量悬殊,洛阳失陷。在洛阳保卫战中,共毙敌2万余人,我军阵亡1万余人,受伤被俘三千余人。突围后,我军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洛阳民众在日军的轰炸中被炸死近万人。

  可以说,只要中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洛阳就会遭殃,历代的战争让洛阳随着治乱周期被毁重建。

  「 兴衰—经济南移

  首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常常也是经济中心),它的定位反应了一个朝代的愿景和忧虑,背后则体现国力的强弱,经济中心的变化,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国的领土在各朝各代面积并不相同,首都也会时常更换,不论怎么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一直是一种主旋律。

  中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降水充沛,处在一月零度等温线一下,自然条件更适宜人类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北方战乱频发,大量人口南移。南方开发程度越高,北方出现战乱时就会有越多人口南移,这样的循环无疑对洛阳不利。

  南方植被

  ﹀

  在八王之乱爆发之后,衣冠南渡,大量士大夫阶层随朝廷逃往南方。相较于战乱频繁的北方,南方虽然那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更替,但是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乱,相对较为安定。

  衣冠南渡

  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

  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期,中国南北的人口比例已经接近一比一,安史之乱则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南宋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让南方经济达成了惊人的成就,一举超越北方引领全国。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赵匡胤想定都洛阳都被群臣劝阻,而洛阳也在失去首都身份后进一步衰落,这是洛阳经济政治地位下滑的缩影和标志。

  南方繁荣的商业城市

  ﹀

  经济中心还是河南河北山东关中的时候,洛阳可以沟通这些地方,经济自然会发展,当经济重心南移,无论是长安,还是作为漕运中心与长安肝胆相照的洛阳的重要性都会变小,长安尚且有镇守中国西部的作用,洛阳则显得鸡肋。

  经济重心南移和失去首都地位,对洛阳打击究竟有多大?用一张洛阳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城区的照片作对比,再明显不过了。可以看出洛阳在千年之后不但没有扩张,反而缩了水。

  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城区

  ﹀

  今天的洛阳只是一座普通的地级市,但依旧算北方强三线。2018年GDP全国排名48,在河南稳居第二。

  河南城市经济前三名

  ﹀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