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家门口文化圈”半径越短越好

2019-05-23    作者:古月    来源:网络

  “家门口文化圈”半径越短越好

  发表时间:2018-07-23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实实在在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却也是难点所在。湖南株洲在广大农村创新开展“门前三小”建设,让“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发挥大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此打通。(7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百姓“家门口文化圈”的半径代表着一个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过去在基层,尤其是乡村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很少,有的离老百姓家里有数十分钟的路程,老百姓很难去得了,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湖南株洲通过开展“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等“门前三小”建设,将“家门口文化圈”半径压缩到了10分钟,老百姓的公共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载体。

  现在老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就近、方便,也盼望种类和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家门口文化圈”之所谓为“圈”,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绝不止一处,也不仅一类,而是要数量多、种类多,才能够形成环绕和覆盖。在株洲大力建设的“门前三小”中,小书屋提供书籍借阅,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小讲堂主要为基层党员、假期学生授课解惑,各式各样的文化服务交叉融合,文化服务点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有效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是非常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家门口文化圈”的半径越小,说明覆盖面越广,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物服务更方便、更多元,但也意味着公共财政的投入要更有力度。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探索更进一步缩小“家门口文化圈”半径的措施,可以引进社会化力量,利用社会资本的优势,通过公共资金补贴、合资等方式,增强公共文化场所的数量和分布,同时在文化内容的输送上更加创新与丰富,让内容更多、品质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群众身边。

  老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关系着社会文明的程度,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密不可分。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希望更多“家门口文化圈”能够成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品位到丰盛的文化大餐。(古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6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