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配不上的,不可能得到。想得到,先令自己配得上 |婵琴

2019-05-07    作者:婵琴    来源:网络

  01

  “如果一个人有本事,哪怕德行有亏,有时也会被尊重和赞叹。反过来,一个人品行不错,本事不大,有时倒容易被嘲讽和蔑视”。

  《水浒白看》,王路写:“世态从来都是势利的。”想想身边和新闻中的各种人,最为热闹的交际包括权衡身份、财富、阶层、美貌……以此作为自己评判与要求对方的标准。即便对方的私德全然混乱,直到某天公德被崩塌,但人们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对方传递各种超越常态的恭维与拥护。

  而那些身份黯淡,度日平凡的人在某个场合,稍微偏差,就会被人孤立与蔑视。

  人性在那一刻,宛如京剧中的脸谱,青红皂白,轮番登场,归位及时。全然看不清道具后面的真相与表情。在斑杂激流的社会,梦想是非颠倒,已成为常态。

  或许是潜藏于人性深处最大的孽根,又或者只是为了生活,不得已的攀附与依赖。我总是以为,人在能力范围内完成所及之事,求仁得仁就是一种自知与清醒。过度盲从与依赖,只会让知见更狭隘,心智更世故。

  活在世间,我们需要克服的或许并不是外界如何左右自身存在与曲折,而是内心如何在左突右冲的人世中,保持“本性”的完善与超越。成为一个不那么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品格与纯粹的种子。

  02

  它需要的无非是时刻保持洞察、自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有些天生就具备,有些则要通过后天世事历练与培养。

  比如他在书中写武大郎之哀,“很多人活得悲惨,不是命运不好,是他从来不相信,自己有扭转命运的力量”……“不恨自家贪著,只恨对方不淑……当他感叹所遇尽是不淑之人时,不知正是自家业力所致。”

  人性的哀叹与不自知,往往也会让内心变得软弱,容易生怨憎心。

  具体点:俗世因缘中,离婚或情爱失散,有的会一别两宽,互道珍重;有的则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如同祥林嫂:“都怪我命不好,当初瞎眼,找个这样的男人(女人),害得自己一无所有。落了个人财两空。”

  人的自怜与愚痴,不言而喻。如果将业力颠覆或阻碍比作走路被摔跤。那一刻,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没能做到专注与用力,而是责怪道路颠簸不平。

  一个人若年轻时,因世事少练,心性不熟,容易借外界各种磕绊解围自身的不得当,或许能给予理解。但若年岁增长,始终禁锢与自怜命运不公,遇见不淑时,还无以做到忏悔与省醒,则是对生命的耗消,对光阴的辜负。

  一个人在四十之前,可以为情爱、工作、琐事、利益及各种琐事去平衡时间和精力,并借此让光景增色。而这之后,人应该懂得如何去为内心、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服务,并让其得到严格的训练,以此克服、完善、超越生命中曾经被我们忽略过的成长与盲弱。

  我们也可以将此作为人生成长的分水岭,或者一种“悟性”。

  只是人心从来复杂诡谲,如此扑所迷离,我们缺乏耐心与敏感的同时,也似乎不愿意为自己遭受的违缘及苦痛,产生丝毫的自省与忏悔。这大抵也算人性的悲怜所在。

  03

  这样的悲怜还显现于人们对欲望索求,自身高估,权贵攀附,名利追求上,习惯产生幻想与错觉。总以为自己是最佳配得的那位。最常见的语调:“凭什么对方可以挣那么多钱,做那么高的官,我就不能。我又不比谁谁谁差,我还如何如何……”

  人看到总是他人的荣耀与高光时刻,从不曾想过自身的福德是否配得起外界所得。

  “所以,上天只会等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后,才给他一点点,这不是吝啬,而是慈悲……艰苦之所以必要,是要你经过此磨难改掉过失,获得智慧,焕发力量,渐渐可以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你配不上的东西,从来都不可能得到。想得到,得令自己配得上。”

  大到官场、生意场上交易,小到情爱婚姻缔结,我们不难发现,太多人在此过程中,心机用尽,瑕疵必争,只为尽力保全自我利益。遗憾的是,这样的时日往往短暂所得,瞬间失去。仿佛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辛苦的必要,自律的肯定,福德的重要。总是过分依赖运气,幻想有免费的午餐,在听完他人的吹嘘与浮夸之后,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垂手可得……

  所以,你又发现那么多的年轻人,原本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更好个人内在成长之中,但最终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求所得,不得不学会如何更圆滑、如何巧言令色,如何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为是非失去,耗费心思。

  人越早时,确定某些真相、懂得常识运用,或许更能让我们活得踏实,突破迷障,看清自我。获得规律与秩序,坚定往前。

  04

  “一个人今天的行为,绝不是出于随机,而是出于先前所做的各种事情。”

  “慈悲,当是同情不幸,不是同情不智。”

  “倘一个人有所求,又求不得,这无边的飞雪就会激起她冲破禁锢的心。哪怕堕入深渊,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是一人所有之物。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是极大的烦恼之源。”

  “……越是穷,越是家教坏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人越容易有这样的心理。他把自小遭受的欺压和凌辱,转变成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也许是隐微的,是怨憎心暗暗埋下的种子。”

  “他念旧情,只因为他的生活依然如故,所以他不能理解一个有了新生活的人,心决不会再停留在往日。”

  《水浒白看》一书中,王路表述了太多这样极具洞察且透彻深刻的句子。阅读的过程中,你看似读到的是“小人物”,实际上见到的却是“众生相。”

  所有同理慈悲,独思睿智,通过文本显现,除却他天生就具备领悟力,更重要的,大抵是他在后天学识上的不断下功夫,心性上的自我约束与克服。他是一个从内心真正被唤醒的人。

  这些总是让我随喜赞叹。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