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知敬畏方能守“底线”

2019-05-06    作者:沈毅    来源:网络

  知敬畏方能守“底线”

  沈毅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名臣杨震,在荆州做刺史时,发现王密很有才,就推荐他做昌邑的县令 ,后来,杨震路过昌邑,被举荐的王密赶紧迎接他,到了晚上,王密从怀里拿出黄金给杨震,杨震说:“我推荐你做官是想让你为民做好事,而不是送我什么东西。”王密说:“这都深夜了,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严肃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难道别人不在,我们就没有良心了吗?”王密听了很惭愧,赶紧告辞了。

  不因为没有其他人监督就收受别人的好处,杨震拒礼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在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做人做事都要知敬畏、守法纪,才对得住天地良心。其实,在没有外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做到慎独慎微、廉洁奉公,何其难也!但杨震做到了,并被传为佳话。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满诸多诱惑,广大党员干部如果非要在杨震拒礼的故事中找到一把开启内心坚守的“金钥匙”,那便是三个字:知敬畏。

  在现实生活中,不知敬畏的人大有人在。电视剧《人民的民义》中,小官巨贪“赵德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原型来自于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某某,人称“亿元司长”。他在胆大妄为中蔑视党纪国法,对钱财“来者不拒”,对利益“所见必收”,严重背离了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被贪欲啃噬后无法自拔,最终只能吞下自酿的“苦酒”。

  从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大案要案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些走上违法乱纪道路的腐败分子,大多是从失去敬畏之心开始的。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妄自尊大,甚至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有的单位“一把手”在“三重一大”事项中搞“一言堂”,对民主制度失去了敬畏;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疯狂敛财甚至徇私枉法,对权力失去了敬畏;还有的领导干部骄奢淫逸、贪恋金钱美色,对信仰失去了敬畏。这些人的结局大都晚景凄凉,让人难过,正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那句名言所说:“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历史、敬畏法纪、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规律、敬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纵观当下,大凡成事者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鲁莽、不蛮干、不盲从,遇事三思而后行,以敬畏之心“守正祛邪”。

  当然,知敬畏也决不是要我们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作茧自缚,一味充当“老好人”。缺少较真碰硬的勇气、缺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一心只想“明哲保身”,是干不成大事的。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项规章、制度、框架都已逐渐成型,广大党员干部所要做的,就是在制度框架内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主动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扛起主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坚决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牢牢守住“底线”,始终贴近群众,坚决不当“带病”干部,不搞中途“退场”,不做“小官巨贪”,秉着对历史、对时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展现新作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人尚且知“敬畏”,可见敬畏之心自古以来就是成功者的“传家宝”。杨震作为东汉名臣,在内心深处对法纪德行怀着敬畏之心,因而能做到“滴水不漏”,为后世所敬仰。当前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但说到底,查处腐败分子并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知敬畏、守法纪,以实际行动捍卫共产党员的“金字招牌”。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3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