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没有哪个爸妈,想养出杀人犯

2019-05-06    作者:日日    来源:网络

  老人总说,一个孩子降生到家庭无非四种情形,讨债,还债,报怨,报恩。

  而一个孩子从原生家庭消失,只有痛苦。

  16年3月的台北内湖区,一位母亲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逛街,一名男子冲上来,对着孩子连砍了23刀。

  这是一起典型的随机杀人案,也就是没有选择地杀人,随意杀人。

  事发后,这起杀人案在网上引发巨大的关注,网友纷纷要求将凶手立即处死。而没有料想到的是,孩子的母亲坚决不赞成处死凶手。

  她在社交媒体上面表示,杀人犯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没能接住他?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有继续速速执行死刑?

  她想要一个答案,而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的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以这个真实案例而改编。

  HBO和台湾公司联合推出,开播当天登上了Google台湾热搜榜首,创下台湾公视五年来的最高收视率,豆瓣9.5分,是目前为止华语电视剧最高分。

  说说剧情,剧中一个叫李晓明的学生,随机杀人,在电影院枪杀9人,造成21人受伤,最高法院判决死刑,二审依旧维持原判。

  当时的律师和前面提到那位母亲一样,认为了解动机比盲目处死更有意义,只有理清原委才能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可事实上,根本没人想了解杀人凶手的故事,大家只关心他什么时候死,杀人命偿。

  于是在开庭当天,律师前脚刚出法庭,等待他的不只有记者的话筒和摄像机,还有受害者家属泼来的粪。

  在正义感过剩的公众眼里,辩护律师就是为杀人犯洗罪的禽兽,杀人犯的家人更是应该一起陪葬。

  充当事实传声筒的媒体,为了高点击和收视率,已经忽视了事实和真相,传达给公众的除了噱头还有话题。

  心理学家曾经收集了1700年到2001年的8个国家的736份报纸头条,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着死亡,谋杀,暴力攻击和自杀。

  时代在变,人们对话题的偏好却从没变过

  杀人犯的父母卖掉开了多年的面馆,想补偿给受害者家属,可媒体压根不买账。

  面对外界无休止的指控,他们只能躲到乡下,终日戴着口罩生活,妹妹为了不因此毁掉人生,改换姓名,还对外宣称父母在车祸中去世。

  剧中代表媒体的新闻台主管,不仅工作能力极强,还深知观众的G点。

  头条不放年轻人关心的社会新闻,放“店员被客人泼奶茶砸头”更容易让人看下去,把新闻标题里的“女大学生”改成“女高材生”,那样才能引发舆论。

  这个看似冷血凌厉的女人,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她也是一名受害者母亲。

  两年前,她和儿子去电影院看电影,中途出去接听电话,儿子却在电影院内遇害,对此她非常自责,每晚酗酒才能入睡,女儿不亲近,丈夫不关心。

  在她得知杀人犯的妹妹隐姓埋名,便决定跟踪这个女孩,还曝光了其父母在乡下藏匿的住址。

  媒体在扑风捉影,群众在以讹传讹

  一夜之间屋门前全部堆满了垃圾,玻璃也被砸破了,哪怕被迫露面当着所有人下跪道歉,还要面对公众的质疑。

  “下跪是发自内心的吗?下跪是有人指导你们吗?下跪不能换回九条人命”。

  媒体诱导舆论越过法律严惩所谓的恶人,而舆论杀人无需偿命,群众就纷纷开始充当帮凶。

  而好不容易决心开始新生活的妹妹,也因此被击溃,跑到新闻台大吼,“你们杀的人,一点都没有比我哥少。”

  这让我想到了1997年在台湾发生的白晓燕命案。

  白晓燕是台湾知名艺人白冰冰的女儿,事发那年她才17岁,看过早些年偶像剧的朋友或许对她有些印象。

  当时白晓燕在上学途中被绑架,母亲白冰冰收到了罪犯的勒索电话,让她去长庚球场的坟墓。

  结果等白冰冰赶到,只在那发现了女儿的一节手指头,还有三张裸照和求助信。

  绑架,明星之女,断手指,裸照,这些词拼凑起来该是多么爆炸的新闻,没有哪家媒体愿意放过这种机会。

  作为母亲的白冰冰,求着记者不要报道,可第二天的《中华日报》和《大成报》几乎用最大篇幅刊登了女儿被绑架的新闻。

  后来的事大概就是,受害人家外堵满记者,电话响个不停,干扰了绑匪传递信息,甚至附近的旅馆都被预定一空,各大新闻媒体24小时蹲点关注和报道。

  更夸张的是,交赎金的那晚,后面跟的全是记者的采访车,警察不得不在半路停下,对后面的记者一通臭骂。

  “你们还有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可身后的媒体也只回了一句,“他们不撤,我们也不撤”。

  结果歹徒连续更换七次赎人地点,却没有一次现身。

  白晓燕的尸体在台北县泰山乡被人发现,死前遭到过残忍的殴打和强暴,尸体形态极其凄惨,媒体把拍到的尸体照片全部放了出来,连个马赛克都没有。

  就像剧中演的一样,杀人犯及他的家人,再次被媒体拉出来。

  犯罪嫌疑人的妻子,被迫去了风化场所工作,两个孩子因父亲的身份被歧视,最终被美国籍夫妇收养离开台湾。

  而这些,却没有多少媒体愿意做后续报道。

  杀人是恶,但伤害杀人犯的家人难道不是?在高举正义旗帜的时候,犯的可能也是随机杀人的罪。

  几天前,涉嫌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被抓获,而离他残忍杀害自己母亲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网上热门评论最靠前的两条是,希望警察能了解清楚他的杀人动机。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想传达的正式如此。

  我们没权利定义谁是恶,谁是善,想认同谁,也只是由自己决定。

  杀人犯只是个想获得外界认可的病人,蛮横的主管外表下却是个逃不出丧子之痛的母亲。

  这个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的,你仔细看,它满是灰色。

  其实有时候我们与恶的距离,也不过就是鼠标的一次点击而已。

  插图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头图/ 阿仁Aaren

  「今晚22:22的报时员」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