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019-04-11    作者:夜渔    来源:网络

  每天一小时读书

  "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你好,今天这篇文章分享一套读书方法。很多人想要读书,很多人也喜欢读书,但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读书,或者是没有一套系统的读书方法,所以导致渐渐的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亦或是感觉读书没什么用。今天分享的这套读书方法可以说对大部分人而言都非常的实用,也是目前我最喜欢的一套读书方法。

  01

  书中的知识分为两种: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一本书中的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什么是显性知识?

  通俗的讲,显性知识就是你一眼就能够看到的,或者是你很直接的就能够看的明白的。

  例如书中描写了一个故事,然后作者在最后做出了一个总结,你读懂了这个故事,认可了作者的总结,这就是显性知识。

  什么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就是书中隐藏的一些知识,是你看不到的。例如还是书中的一个故事,作者的总结你也认可,但是对于思想层次更高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作者的总结是错误的,而且他们也能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作者的总结为什么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属于自己的总结,可是你却没有发现,这就是隐性知识。

  如何从书中获取到你没有发现的知识?其实这就是一个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的分为四步:提问、联想、总结、运用。

  02

  “三二一一”读书法

  在分享这套读书方法之前,首先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书?

  答案非常简单,就一个字:用。

  没错,读书就是为了能够用得上。读书其实就是在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中,用到生活中,用到交际中……

  “三二一一”读书法的核心其实只有三个要点:输入、思考和输出。

  下面我们来一步步的进行分解。

  “三”代表着三个问题,即what、how、why(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意思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习惯去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

  例如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给出了总结,那么我们就要提出问题:这个总结是因为什么得出的?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总结的?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有些答案是在书中的,我们从书中就能够寻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因为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很多时候是针对他当时所处的场景,假如换一个场景,可能就会是不一样的答案。

  “二”代表着两个事例,一个事例来自于书中,一个事例来自于你的经历

  这一步是在“三”的基础之上,就是要我们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

  例如书中的这个故事与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经历的一件事非常的相似,或者是我们从朋友口中听说的一个故事非常的相似,亦或是我们从其它的书中、电视剧、电影等外界的事物中获取的一些故事情节或启发,进行联想串联。

  这一步其实是在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像是在大脑当中通过不断的联想制作一副思维导图,只不过这一步并没有思维导图那样繁琐。

  “一”代表着一个总结,这个总结是属于你自己的,可能会与作者的总结相似,也可能与作者的总结完全不同

  这一步是通过你自己的联想与思考得出的,培养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认为这句话是真理,有人则认为这句话是毒药,但是要问为什么,很多人是给不出答案的。

  对于已经取得成功的人来说,他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失败,然后从这些失败中一步步的思考分析找出问题,进而找到方法解决掉这些问题,所以最终他们才取得了成功。

  对于那些从来没有取得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没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也没有想方设法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当下一次遇到这个问题还会跌倒在这里,于是他们便不认可这句话。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并不严谨,应该有一个前提:对于那些有耐心寻找问题并且愿意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人来说,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一”最后这个“一”代表着一个运用,就是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这一步的核心就是输出,目的在于加强你的记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经常会在聊天的过程中引用书中的故事,有时候还会根据聊天的内容抛出一些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输出,每一次我谈及这些故事和知识点的时候都会进一步加深我的记忆。

  “三二一一”读书法适合大部分人,为什么不是适合所有人?因为这个方法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对于每天工作特别忙的人来说就不太适合,因为他们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快速阅读更加适合他们。

  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更偏向于“三二一一”读书法,阅读的速度虽然慢一些,但是可以确保自己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针对那些阅读新手,慢下来,你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多更扎实。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38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