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佚名的画,就好像一片海洋

2019-04-24    作者:小世界工作室    来源:网络

  这些画

  可能一些陌生

  一些你见过

  ∙

  最上的大图是《胡笳十八拍》中的第八拍。画卷由十八幅画儿组成,画的是东汉的蔡文姬被虏去匈奴十二年后,重回故土的故事。每一画旁,都题有唐人刘商所作的琴曲歌辞。

  有一个同题材的画,《文姬归汉图》,只剩残卷,后人考证是宋时的作品,因为两者图式和形象几乎完全一致,所以认为《胡笳十八拍》是明代的人对前者的摹写,有说是仇英画的,但无法定论。

  ——《胡笳十八拍》 明  佚名

  ∙

  画中,随行的侍从里,有一位扛了一把交椅在肩。交椅的椅背上,置有一个荷叶形的托首。

  《挥麈录》中记过一个和它有关的故事——清早五鼓,官员们等待上朝,临安知府梁仲谟看到一些官员在交椅上打瞌睡,姿态可笑,正好有人向他推荐了一种交椅,“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而寝”,于是梁为这些官员们都置办了一把,后来它就很流行了,只是留存的实物罕见,这画儿里倒有一把。

  ——《春游晚归图》  宋 佚名

  ∙

  莫高窟壁画中多飞天。北凉飞天造型从西域的绘制模式来。北魏时有了中原之风。北周飞天爱拿乐器。隋时,格外有创造力,也已经脱离了西域的方式,恣意自由。到了唐朝,还有了宫娥舞女的样子。图中这三位,分别是北魏的,北周的,隋时候的。

  飞天的形象,随着洞窟的创建便有了,从十六国始建,画过了十个朝代,千余年,留下了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史料中有名字可见的作者,只有十余人。

  ——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佚名  

  ∙

  画中的鹿白臀短尾,是北方的风光,画中的树,填染着深红浅红,白,赭,淡墨,淡螺青等,像一片云霞。那时候苏东坡推崇“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文人审美,它则全是绚烂。

  契丹开国皇帝的长子耶律倍很会画画,因为与当了皇帝的弟弟不睦,离国到中原,投奔了后唐明宗,改名李赞华,是个好画家,有传这画,是他的手笔。北宋文献中,也记载着庆历年间,辽兴宗曾赠给宋仁宗的五张画,也有说这画就是其一,是这辽国的第七位皇帝画的。都没有可以定论的证据,只肯定它是契丹的风格。

  ——《秋林群鹿图》局部  五代  佚名

  ∙

  左下的女子在喝着什么,那是茶文化昌盛的晚唐,所以可能是茶。她旁边那一位,像是在掷骰子,应是其中的“骰盘令”,和需要做诗的“律令”不同,只看点数即可,再加上身边侍女正微微扶着她,所以也可能是酒。

  宋人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

  ——《宫乐图》局部 唐 佚名

  ∙

  东晋谢安,少年时便有名望,曾隐居东山,不愿入仕,与高僧、文士们往来,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十分投入。因而当时的会稽王司马昱说,他是一定会出山的,因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年过四十后,谢安从政,匡扶晋室。因为当年游乐总带着带着乐伎,一路有丝竹之声伴随,所以人们把这状况,称为“东山丝竹”。这画里就画的是谢安的丝竹之年。

  ——《东山丝竹图》局部  元  佚名

  ∙

  这以没骨法画的荷花,是南宋画院中的精品,宋时兴格物,重视写生,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要神从形生。

  画上没有题款,有一角残印,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所以归为他的作品。但也有认为这画与吴炳的风格不符,应当作佚名的。

  这样无法定论的画作不少,除了佚名,常写做“传某某”。

  ——《出水芙蓉图》 宋 佚名(传吴炳)

  ∙

  画中描绘的,是戏中场景。眼医的服饰上,缀满了眼睛的图案,指眼求医生的绿衣人的扇子上,写着代表他角色身份的“诨”字,他们头上包裹的襆头,都有着夸张的造型,在当时的杂剧中,演员会佩“诨裹”,是为了戏剧效果所做的造型夸张滑稽的幞头。

  《眼药酸》剧本已经无存了,留下了这名字和画,一些学者认为,这为了宣传剧目而画的画,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画。

  —— 杂剧《眼药酸》图页 宋 佚名

  ∙

  画中的桥,世上有实物,为1048年,宋庆历八年兴建的,跨古松江,号称“江南第一长桥”。先是木桥,后来毁于兵乱,此后两三百年间,有塌损,有改建,又变成了有72孔的石桥。

  桥中有“垂虹亭”,与桥同名,王安石曾写诗,说”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那时候,它便利着苏州的商贾往来,车马汇集,文人墨客也在此吟咏抒怀,是当地的名胜。

  沈周、文徵明、唐寅等好些文人都画过他,这一幅,不知道是何人画的,后世的学者说:“无名氏作。于尺幅之间,具无穷的深远之致”。

  ——《长桥卧波图》 宋 佚名

  ⚆

  这些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的信息,比如笔法,比如风尚,比如习俗、往事、师法或临摹何人,但有一样是看不出的,看不出作者是谁。

  它们是什么人的手笔,姓甚名谁,已经无法考证,或有争论而无铁证,于是称作“佚名”、“作者不可考”,或“传某某作”。

  佚有散失的意思,古往今来,有许多画都没有题款,关于这些佚名,有一些这样的可能。

  因为没有这习惯,在书画上题款,唐以前不多见,它时兴在宋,元以后有了定式,文人们借书画托付精神,诗书画印常为一体,于是许多唐前作品,考究起来很不易。

  也因为人轻微,民间画工地位低下,画画作为手艺,总为了生存需求而进行的,署名这件事,多不在他们的思考层面中,因为出生低微,他们的成长空间是窄的,因而大多无名,也往往是比如莫高窟壁画的某个大型创作中,无数无名作者中的一员。

  那些可以以一身之技上通宫苑得以留名的,是极少数,宋时画学兴盛,尤其是徽宗时期,但除了他自己题款,宫里的画师,署名的也少,题也藏在隐蔽的地方。与后来兴起的文人画不同,是自己抒怀遣心,不必很谨小慎微。

  ▲

  崔白《双喜图》中的题款,隐在树干中

  ▲

  沈周在他《卧游图册》上的题款

  因为看重自己和画,明末清初的画家髡残,说自己曾看古人的画,很多都没有款识,有人说是宫中那些惯例就不署名的作品,但他觉得,是因为那人知道自己才艺出色,但在当时无名,不希望因自己的无名而让人们轻视他的作品,所以不留名。也有是因为“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很郑重,因为题不好,所以不题,或者藏起来。

  还有一些名字不宜留,新朝替旧朝,或身处乱世,会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或隐逸观念而不落款。以及更多风吹雨过后的折损,在画作的流传过程中,会遇到各样的意外,有会处理掉原款,伪作名人的,还有如吴洪裕要烧了《富春山居图》陪葬,梁元帝的天下被西魏攻陷时,毁了无数古画法帖,“书千两而烟炀”,不说名也不存,许多字画古迹都消失在了时代与时间的波动中。

  ▲莫高窟中,风蚀损耗的壁画

  ⚆

  许多可能中,一个显然的因素,是各种原因之下,这些画者的声名不足。

  声名大的,有声名大的原由,在于画得真的好,也在于作品后面的那个人。

  经历,天性,品行,习练,累积,选择,际遇的总和,会落实于他们所喜爱擅长的具体的一物,使得他以某种技艺而闻名。或他们本身就是一面鲜明招展的旗帜,字画之属,可以作为解释他的特质禀赋的载体,相互辉映着。

  ▲

  《集王圣教序》局部,怀仁和尚从王羲之的字中找出相对应的字,集成了此文

  人们倾心其画其字,也记忆着其人,就像我们不会将王羲之的字完全孤立地品评,说《兰亭序》的时候,会赞叹那些著名的句子中的妙义,也会说起关于他的若干个故事。那个在春光中感叹宇宙人世的望族文人,墨迹和文心一起闪光,其间的高度和密度,令即便真迹不存,也被时代流传和珍爱。

  还如笔下有淡远野趣的北宋崔白,出身不好,因为画得太好,六十多岁时被招入宫廷画苑,过去百年间,宫廷花鸟画的体制,是来自黄荃父子的工致富丽,他一去,便注入了新的风格,“体制清澹,作用疏通”,一样精微细腻,添了萧散与鲜活。于是有盛名。

  ▲

  萧散清淡,工丽富贵 

  左_《寒雀图卷》局部 崔白 右_《花篮图》局部 李嵩

  史料虽然浩繁,能记下来的,再多也是寥寥,更多的画画的人,或也有闪亮的圈点处,有好的才能,但就像山的绝顶总是最小的那部分,机缘聚散间,也就各自在时间长河里默然,不留的总是绝大多数。

  露出水面的冰山,只是整个山中很小的一部分,会觉得,这有些点像佚名与有名者的关系。好比看佚名画作颇多的宋代,那时经济发展,审美的需求也多了,君主就是个中高手,上行下效,人们喜欢这件事,追求风雅好看,民间便生长着许多画肆与画工,交易繁荣。

  每到节令之时,人们会购买相应的图画,来与时间应和。食店和茶坊会挂画吸引客人,还有诸多当世的流行图样,被反复描绘,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那时流行画扇面,宋徽宗的《枇杷山鸟图》是个中精品,画院与民间也纷纷为此,流传下来的许多佚名作,都是当时执掌把玩的团扇上的画儿,后来被拆下来,重新装裱,上面还可以看到实用的痕迹。

  佚名的扇面画,上面还有扇骨的痕迹

  文人高士们“藏古今法书名画,常以古人所画山水置于几案、屋壁间,以为胜玩”,泱泱百姓一片,也是的。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局部》 清 佚名

  格调都好么,不会,“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附庸风雅也罢,都是在认真地生活,许多的无名之作满足着许多无名之人的心,它们与那些留名的画儿和人,在这样的有着喜好共识的世界中共同生长着,也彼此影响交互。

  如马远、夏圭这样名家画中,会用一种斧劈皴来描画山石,不知名的作者的画中,也总是可以看见这样的笔法。

  如黄荃富丽时,佚名中有许多富丽,在崔白疏放时,佚名中也有许多疏放,宫苑中的雅,令民间纷纷效仿取用,民间的风格,也令殿堂中挑剔的心,被打动了。

  宋代画家夏圭笔下的斧劈皴

  宋代佚名画家笔下的斧劈皴

  是有所壁障,也浑然一体,往来间,无数的佚名、无名和不存组成了一种底色,没有孤身而起的山巅,绵延起伏中,它们是一个时代里关于美和技艺的田野写照,以及那些高点的来处。

  也有些像这样

  宋代欧阳修笔下,细细写了元宵节时的一种具体的情绪: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宋时《梦粱录》中,记录当时元宵之夜,没有具体是谁,有一片灯火不息:

  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及新开门里牛羊司前,有内侍蒋苑使家,虽曰小小宅院,然装点亭台,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游人玩赏,不忍舍去。

  后者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片无名。就好像一片海洋。其中有最显眼的珍珠珊瑚发光的鱼,令人心动啧啧,也有那些无法叫其名,却强大存在着的水滴和其他,一起成为了全部。

  ⚆

  再来看一些佚名作

  ∙

  ——《花鸟长卷》局部宋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南北朝 

  ∙

  ——《雪山行骑图页》宋

  ∙

  ——《元世祖后像》局部 元

  ∙

  ——《远浦归帆图》局部 宋

  ∙

  ——《平沙落雁》 最早刊于明代

  ∙

  ——《柳阁风帆图》 宋 

  ∙

  ——佛教造像局部 北齐

  ∙

  ——《神骏图》局部 五代

  ∙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西周-春秋

  读《诗经》的时候,想起看资料时,北宋画论家邓椿对一幅画儿描述,画中一位宫女,正在弃掷簸箕里的果皮杂物:“如鸭脚、荔枝、胡桃、榧、栗、榛、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笔墨精微,有如此者”,会忍不住揣测,在他如此精细尽心描绘的时候,应该有很多的快乐或安心。

  就好像在西周初年,春秋中叶,那些无意间就吟咏成诗的人,也都是尽了自己当下的兴和力。想来佚名中,也不乏这样的,为了胸中的情感、眼前的生活,数千年之后的留名,来不及想和问。

  好在我们这样相识,已经是种幸运了。多谢 ?

  ⚆

  他知道他的任务只是表现一列队伍,于是下苦功尽其所能把它表现得又清晰又令人满意。他几乎没有想到自己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几千年后,老老少少都还会谈论他。

  ——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

  今年做了一本叫《礼物》的小书,是把我们做过的礼物专题的内容编辑集结在了一起,好看的一本。书里的很大一部分,是与大家分享我们了不起的传统,所留下的52大礼物。

  【佚名】也是其中的一份。

  除了书里写到的,我们还想到了更多,所以,依旧如往常一样,与你分享。

  《礼物》小书在此,点击可看 ?❤️

  ▽

  也好看的内容

  (点击以下图文就可以跳转)

  把茶泡得很好喝的每一步

  ▽

  一篇【深情录】,他们也是历史里的佚名者

  ▽

  时间是礼物,谁不是宝宝?

  ▽

  糊说 | 读一读《原则》,你要什么,你听谁的

  ▽

  四月看花 | 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

  我们这个小世界的故事

  ▽

  文章、视频等内容为 Lstudio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97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