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忧郁症与心之失落

2019-04-19    作者:约翰·威尔伍德    来源:网络

  忧郁症或许是现今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无论其为慢性的形式,或是来势凶猛的急性发作,全都令人苦不堪言。一旦将忧郁症定位为一种去之唯恐不及的“心理疾病”,对精神医学界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就很难用好奇心与正面的角度去探求底下的深意。

  尽管忧郁症确实有其属于身体层面的成因,可以藉由药物、运动、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药草或生物回绩等方式,有效予以纡解。但若仅将注意力放在忧郁的消除上,却也使人无法认识忧郁症其实是一位良师,可以在我们与自己、世界乃至整个人生的关系上传授一些重要的讯息。

  如果想要真正疗愈忧郁症,而非只是一味压抑,我们就不该将它仅仅视作一种病痛,而应该视为一种机会,藉此使我们从某些障碍中解脱出来,得以活得更为充实。

  要形容忧郁症,最简单的说法莫过于说它是一种失心状态,亦指该人丧失了对现实敞开与相应的基本能力。这种对现实的敞开,用佛教的话来说,是“不生不灭”的,使我们得以无碍地融入生活,并对存在之奇妙心怀感激,是清明安详的根本。

  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去建立防卫体系,阻塞了对现实的敞开,只不过更加证明,在这些防卫措施的背后,心识与心灵本来乃是敞开的,其特质是生猛的、善回应的。人心的根本善,亦即其对生活的本然响应,是无条件的,是无需加以追求或证明的。

  忧郁症的症结:苦

  忧郁症起于心无法感受到轻安,是压抑愤怒与怨僧所产生的重压。愤怒下宣泄出来,郁闷冻结而成苦。现实味苦,忧郁的人将之压在心底,咀嚼其苦而致病。由于与自己的根本善断绝了联系,于是以为自己或这个世界根本就是不美好的。

  这种失心状态多半发生于深沉的悲恸或挫折之后,而悲恸与挫折则往往来自于严重的丧失,譬如失去挚爱的人、失去工作、希望的幻灭、财产的损失,或自尊受到打击。另外也有可能是某种更全面的挫折感,从童年起一直持续至今。

  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破坏一个人稳定的参照点,使其人生所赖的安全、意义或支撑顿失所依。忧郁的人为这一类的丧失感到自责,举凡自己的原生家庭缺乏爱、母亲没有受到照顾或父亲过得下快乐、自己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或处理好亲密关系、自己的人生未能如意等等,他们全都归咎于自己。总之,对于自己的人生,他们感到无力、失控与失望。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在作祟,其一,是因为生命中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人或东西而引起的悲恸,其二,是相信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错,是自己犯了某些严重的错误,或自己未能做到该做的事。一个人一旦因自责而感到悲恸与无助,便会因为太过于痛苦而无法将之表述出来。因此,他们下去面对痛苦,痛苦开始凝结,忧郁症这时乃乘虚而入。逃离虚空

  忧郁症是对丧失的一种极度抗拒,但禅修却让我们明白,提供稳定的参照点随时都在流逝。佛教心理学用所谓的“存在三相”来描述这种情况,亦即三种构成人生基本现象的无可避免事实。

  存在三相的第一相是无常,亦即无事永远不变。我们的身体与这个物质世界不断在变,我们内在的心理与情绪也不停地在改变与流迁。境随心转,随着每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对现实都有一种新的感受,但过不了多久,它又被另一种不同的感受所取代。任何心理状态都不是最后的定局。

  第二相是无我,因一切无常故无我。如同一切事物,我们心目中的那个我也是不断地在变。一个功能性的自我架构,如果当作一种说明性的概念虽然很方便,但这个概念却不可能是全貌,也无法以任何具体确定的方式建立一个贯不变的自我实体。如果我们将这种情形视为一种威胁,便不免心生恐慌,但若能了解这乃是进入真理的门户,我们便能处于深层的放松之中。

  第三相则是苦,人生不可避免会有的烦恼。生老病死是苦,执着无常是苦,想要而得不到是苦,身不由己也是苦。因为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是定局,每件事情都会改变,会发生什么事情全非自己所能掌握。“万事如意”有如天上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及。

  三相之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事实,即是佛教传统所谓的空。空这个字指的是一切事物的不可抓取性、不可预测性。任何事物所提供的意义、满意或稳定度,不可能永远持续不变,也不可能永远如我们所相信或希望的样子。

  与梦中情人结发,结果发现婚姻生活并未如自己想象的幸福;花一笔大钱买一辆新车,三个星期过后,原来的兴奋已经不再;成就了一番事业,却发现自己还想要得到更多。

  凡此种种,我们此时此刻所做的、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我们的人生目标或是未来将往何处,这一切都不是我们能够牢牢掌握的,这一切在在显示空的真相,亦即在流变不断的现实中,不可能形塑任何固定不变的事物,或是坚信事情唯有如此、就是如此、永远如此。

  从想要达到或建立某种稳定的角度来看,空显然令人惶恐不安,万念俱灰。因此,各种不同的精神病理都是源于强烈抗拒空与存在三相。患有妄想症的人讨厌自己的弱点,却将之归咎于别人:“是谁造成我这样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跟我过下去?”

  反社会的人想要战胜存在的不可捉摸。处于精神分裂与僵直状态的人只不过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完全拒绝去感受人生的变迁。自恋则是偏执地想要强化一个我,不计任何代价。至于忧郁症患者,则是将一切现状都归咎于自己,发现人生时不我予并以此而自责。

  一个典型的个案

  泰德,五十多岁,是个成功的律师。两年多来,在我对根本善的信念上,他为我带来很大的考验。在我看过的忧郁症案例中,他可以说是最顽强的。泰德的成长期间正值经济大萧条,双亲都是后期移民,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于白种的盎格鲁萨克逊社会,心里始终既恨又惧。

  为求出人头地,他不计一切代价,持续鞭策着自己,追求物质上与专业上的成功。如他所愿,他在事业上攀上了顶峰,但却也陷入了极端的痛苦与绝望。他的外表宛如穿着一副沉重盔甲,他的健康状态因为长期生活紧张而大量耗损。他说话的声音总是高八度,任何时候都仿佛在法庭上抗辩。

  泰德有着一颗尖锐的律师心,任何问题,只要被他盯上了,便是一阵猛攻,心思所建构的论点,无一不是在支撑他的人生观,亦即现实是黑暗的。我们在治疗时所谈的话题无非都是生活过得好累、死亡的恐惧与一切都没有意义、别人都是有求于他、没有什么事值得信任、自己成了责任与义务的奴隶。他的座右铭是“不战就输”。

  他的人生,说穿了不过是一连串想要战胜存在三相的企图。但身陷于现实的泥淖,越是挣扎着想要逃离,陷得便是越深。他在事业上拼命往上爬,想要逃避内心的不踏实,但因此而形成的紧张与压力却使他痛不欲生。

  他一心想要成为大人物,不断希望别人看重自己,以致别人的否定往往成为难以承受之重,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根本一文不值。为了逃避这种人生之苦,泰德将自己封入了深沉的忧郁。在存在三相的长期折磨下,他感到绝望、孤独,虽生犹死。

  刚开始时,只要泰德在场,他的姿态便让我备受威胁。最初几个月,为了能够和他同处一室,面对他那颗尖锐的心,我还非得跟他唇枪舌剑不可。几个回合下来,其中不乏紧张的对峙,最后总算能够戳破他的故事,接触到他比较有人味的一面。

  泰德开始承认,他真正的感受与他对这些感受所抱持的抗拒态度之间,两者的确有着区别,也明白那些负面的故事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对于这些故事,经过一番质疑之后,他不再觉得有必要怨天尤人,如此一来,使他放松下来,终于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感受上。

  接下来,我帮助他跳脱那些不断要他“做这做那”的内在声音。我们把这种声音冠上各种名称,称之为“裁判”、“司机”、“暴君”、“法官”,不一而足。渐渐地,泰德发现,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内在批判中,一直都是要赢得别人的赞赏与认同。只有在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赏时,他才感到踏实,也才不会感觉到缺乏爱的脆弱。

  每当出现那种感觉,他便惶恐莫名,因为那又使他重回到童年的无助与绝望。泰德对于自己的脆弱满怀怨恨,以致于失落了自己的心。明白这一点之后,他总算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悲伤、愤怒与恐惧,不再因自己的情况怨天尤人。

  最后,泰德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生命而非死亡。在拼命想要赢得别人敬重的冲动下,他曾经失落了自己的心,为此他深感懊悔。花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总算让自己面对,了这种椎心之痛。从此他明白,活要活得自在,而非做个大人物。于是,他开始感受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滋味。

  本文选自:《觉醒心理学》

  延伸阅读

  拨动命运的琴弦 | 流年推运工作坊

  灵魂占星个案咨询|从星盘看你今生的成长功课

  林世儒&高金美:葛吉夫律动神圣舞蹈工作坊 | 2019年5月 · 北京

  福利!“从现在改变未来” | 4月20日林世儒沙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7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