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996对老板们才是陷阱

2019-04-17    作者:温言    来源:网络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306篇原创文章。

  温言,公众号。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憋了很久,忍不住聊聊我对996的几点看法。

  1 关于996,不用拿大佬们的话当真

  大佬们、尤其是谙熟社交媒体规则的互联网大佬们,说的一般是废话。

  今天可以正着说996是大家的福祉,明天就可以反过来解释这个福祉不应该由别人强迫你实现,而应该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

  翻来覆去都是话术而已,不必当真。又因为解释权都归他们自己,所以也没啥讨论的价值。

  2.996为何在互联网群体中爆发

  每次有社会性的大讨论,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就算惨吗!?我如何如何比你们这些人惨多了”或者说“流水线的工人们建筑工地的工人们,不比你们更惨”。

  如果所有事件都沦为比惨大会,那就深不见底了。

  大家都承认,辛苦及过劳的行业岗位很多,但为何反996的声音率先从互联网群体中爆发,这个更有讨论的价值:

  首先是这两年经济整体下行,整个互联网行业高增长的好日子到头了。

  有句话叫“大发展小问题,不发展都是问题”。

  行业高速增长的时候,大家普遍待遇不错,背景差一些的因为整体行业的红火,即便吃不到肉也能有汤喝。又因为企业和行业都在增长红利期,因此即便加班报酬也不错,且会认为业务的增长是和自己的辛勤付出挂钩的。

  但当增长慢下来,整体大环境下公司也开始勒紧裤腰带的时候,矛盾就凸显出来了。过去那种粗放爆发式的经营投入,变成了更苛刻的投入产出比,以及更沉重的工作负担。

  3 为什么程序员群体率先不满呢?

  因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里,即便是那些所谓“工程师文化”的公司里,研发人员往往处于流程的最底端。只有干活的份,而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也就是说战略层面定下来目标,执行层面经过产品、运营、策划等等制定好了计划,工程师们才被通知到要做什么,以及要多久做完。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是被大量挤压的。

  而对比传统的“专家型工作”,比如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律所、会计事务所等等,虽然也长期也处于超负荷连轴转的状态——但这些智力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特点,是以目标驱动的投入。

  大家尽管也很辛苦,但劳动者本人往往是进程的掌控者

  比如项目经理可以计算,一个一百万的项目,相应的人员配置和员工时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如果保证项目利润,需要投入多久来完成。

  而程序员则往往处于一个公司决策链的底端,因为缺少参与和话语权,所以往往被迫做大量无用功,却又无力改变。

  4  为什么说996对企业管理者是更大的陷阱 

  过去几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很多并非建立真正的科技创新基础上。许多创新,往往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辅助以资本迅速占领市场。增长的部分,不过是由人口红利所带来的。

  当人口红利消失了,模式也不再新颖,核新竞争力和增长动力双重下降。当引擎的动力不足时,管理者就很容易渴望用数量的堆砌来取胜。

  就像高中学习时,我们总能看到有些夜以继日学习的同学,熬得昏天黑地的,但成绩却不佳。因为他们太过于自我陶醉于量的累积,而忽略了效率的提升。

  同样,我认为996是管理者的陷阱,因为管理者们将很难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1 无法评估每一个人,加班的产出是否能一定高于不加班的产出。

  2 无法衡量大面积加班的背后,是由于工作量激增导致 、还是效率降低导致的。

  996的关注点聚焦于量的积累:人工时从每天8小时,工作5天,延长为12小时6天,每周多了32小时。

  但这32小时如何分配的呢?加班,肯定能带来产出增多,但增加是合乎比例的吗?工作量的激增是由于业务发展了,还是因为流程冗长,还是因为大家效率低下呢?

  我自己的工作效率很高,因此总倾向于认为,一刀切的996是奖懒罚勤。

  假设企业的任务是让每人每天写3篇文章,但经过计算,发现平均每人只能产出2篇,为了完成任务,就让大家都加班,从而多产出一篇。但我如果效率很高,每天都可以产出4篇文章,强制加班对于我而言就白白负担了别人效率低下的锅,并且我也不再愿意自我驱动产出更多——对于高效的人而言,不但打击积极性,而且减少了其可能的产出。

  5 企业应该努力往链条上游走,日子才能更宽裕

  我换过几份工作,待过民企、外企、咨询公司、NGO。我也切身感受到,欧美同事的日子比我们滋润很多。

  我认为根源在于我们很多企业,在全球化的大分工里,仍然处于供应链的下游。因为处于下游,靠的就是降低各种成本,来挤压利润空间。而处于上游的企业,因为享有版权或专利,则可以把利润低的环节全部外包,自己只吃最丰美的一块。

  即便是在同一家跨国公司的同一部门,也存在着欧美同事比我们更轻松的情形。

  因为总部往往位于欧美国家,而我们处于链条的末端——贡献收入的是我们,却不参与决策,每一个决定都要走流程,从亚太区一路走到东西海岸。——这种链条模式不改变,我们永远得付出更多的人工时。

  6 每个人都应该捍卫职场权益,但这并不妨碍为了事业996

  这轮大讨论中有一种声音是,只要企业钱给够了,可以随便996。

  这么算,从数学上是对的,从社会权益上来讲只会一步一步丧失更多的劳动者权益。也会给企业管理者一种错误的暗示,只要有钱,我可以为所欲为。

  还有另一种声音是:自愿996的人都是“奋斗婊”,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老板们肆无忌惮。

  这也不对。比如我自己最近就经常加班,但同时我非常反对996——我加班是因为我在尝试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希望在期限内尽快实现我预期的目标。而我反对996,是因为它违反了法律赋予我的权益,把我对事业兴趣的自主权,强制替换成为一种义务。

  7 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争取自己的权益

  从最近一系列的维权事件来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

  为什么说是“年轻人”,因为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都确实太过于“隐忍”了。随着90后也即将步入三十岁大关,他们在面临工作、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会有更勇敢率真的处理方式。这些都将推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变革。

  最后分享我听到的一位老板对于996的评价,是我比较认同的,他说:

  “马老师可能觉得自己说了实在话,但年轻人不一定这么看。996根本不必强求。在企业里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努力让愿意付出更多人有更多回报就好。大家各得其所就好。”

  the END 

  相关阅读

  为啥好工作越来越少了?

  身价千万的他说了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你嫁的不是老公,是未来职业的天花板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