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这届年轻人,已经下不了床了

2019-03-24    作者:小寓    来源:一课

  大家好,我是一课小寓。

  相信有些小伙伴还记得前段时间大纯一个喷嚏打出了腰间盘这件事,不要担心,她已经全好了。

  被腰间盘困在床上一周的大纯,身体刚好,就按捺不住想要放飞自我的心情,准备在周末带冰冰和我出门看雪看月亮,吹风晒太阳,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从文章排版聊到如何行文......

  然而

  冰冰和我并没有被她对大自然的热情感染到,对我们来说,周末=宅家。

  其实也不只是周末,只要是上班之外的时间,我都更愿意待在家里。

  哪怕有时候什么都不干,只是待在家里,都好像在给自己充电了。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宅”这件事。

  “宅”,最初不叫“宅”,叫“御宅”,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

  2003年这个词在中国台湾被翻译成“御宅族”,2007年开始在整个中国传播开来。

  几经演变,“宅”有了不同的外在形式:宅男、宅女,还有“肥宅”。

  “肥宅”这个词从2014年开始爆红。

  后来,又有了“肥宅文化”:

  “肥宅文化”是在夹缝中寻找自我的一种青年亚文化,不是颓废,也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回到人本身“寻找快乐的途径之一”。

  “肥宅文化”元年就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

  在B站上,还有专门为“肥宅”改版的神曲肥宅版《卡路里》:

  “来来,甜甜圈、香肠卤蛋方便面,煎饼果子撸个串,一起一起别客气;

  来来,酸菜鱼、可乐雪碧王老吉。晚上回家去吃鸡,遇到神仙别生气。

  减肥跟我没关系,肥宅我还减个屁!!”

  肥宅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有它的物质载体:肥宅表情包肥宅快乐体等等。

  表情包不用多说,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一个表情包就能精准搞定,甚至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大型斗图现场;

  以“肥宅快乐水”为代表的肥宅快乐套餐也变成了我们忙碌生活里追求简单快乐的方式之一。

  从最开始一提到“肥宅”就觉得是贬义词,到现在它慢慢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自我调侃。

  那些选择宅着的人,不是世界那么大,不想去看看;而是想要换一种方式看世界,换一种方式寻求自我。

  根据我对身边人的观察,根据宅的深浅程度,宅男宅女们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

  这样的人,典型特征就是:浪的时候“能有多浪就有多浪”,宅的时候一声不响。

  不管是大学宿舍,还是职场萌新,你都能看到这样的人的存在。

  他们(以大学女生宿舍为例,毕竟我也没住过男生宿舍)可能是这样的:

  如果脑子里的浪小人打败了宅小人,就会迎来彻夜不归嗨翻天的周末;

  首先,她们会起得比上课还早,精神百倍,花半个小时洗漱洗头、花一个小时化妆、花两个小时精心搭配着装配饰。

  一切准备就绪,该吃午饭了?不存在的!

  对这个时候的她们来说,出门浪就是最好的午饭,于是就风风火火出门了(liǎo)。

  然后直到第二天,你才会再次见到她们,带着或已经疲倦或尚存的兴奋气息。

  而如果脑子里的宅小人打败了浪小人,她们会待在自己的小窝不发出一丝声响,就像没有存在一样。

  洗漱?晚上又没吃东西干嘛刷牙,又不出门见人干嘛洗脸。

  洗头?洗完还要吹,吹完还要梳,再说了,头油可是保护头发的绝好东西啊。

  更别说化妆穿衣了。

  她们可以一觉睡到中午,再躺着玩一个小时手机,打开微信翻翻朋友圈、退出微信打开微博、再退出微博打开网易云、退出网易云打开ins......期间不着痕迹地点个外卖,不知道吃啥?那就麻辣烫吧......

  这一切都悄无声息,宿舍其他人都会以为她还在睡。

  直到外卖小哥的电话打来,你才会意识到她的存在。

  这时候,假如你刚好从她床边走过,她掀开床帘,对你莞尔一笑:“阔不阔以帮我去拿一下外卖呀嘿嘿嘿”

  不得不说,这样浪的时候彻底浪,宅的时候透底宅,也算是一种境界了。她们非常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要哪种状态,不用担心,她们会活得很好。

  有些人,宅过了上午,宅过了午后,却宅不过傍晚的七八点。

  拿职场中有幸双休的人士为例,周一到周五行程非常稳定,定时起床、定时吃饭、定时上下班,连每天坐的地铁都是同一时间的。

  对他们来说,周一到周五的下班时间待在家,根本算不上宅,那个时候,家只是在外闯荡一天之后的能量仓,走进家门,就开始充电,直到第二天早上的闹钟响起。

  到了周末,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宅在能量仓尽情充电了。

  但很奇怪,一到傍晚的七八点,他们就会觉得这个能量仓怎么哪哪都不舒服,便想要趁着微露的星光在夜路上徜徉。

  他们不会选择商城、也不会选择闹市,就想要沿着某个安静一些的路散散心。

  或许,与其说是散心,不如说是为下一次的宅蓄满能量。

  用他们的话来说,在家宅着也是需要力气的,而傍晚的散步,让他们更有力量持续宅。

  可谓散步一小时,在家宅两天。

  或许你会说,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宅,真正宅的人是不会觉得宅着不舒服的。

  其实不然,有时候一直在家里瘫完沙发瘫床,真的是会累的。

  这个时候,就不如出门走走路,恢复一下精气神,宅起来才更有力量啊!

  用一句经典的话形容这类人,就是:我宅故我在。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把“宅”这件事发挥到了极致的,当然,也许是不太健康的极致。

  他们的口号就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能不动就尽量静止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跟他合租在一起,却从来没看过他的容颜;

  而世界上最亲密的距离,就是尽管你们住的房间隔着厚厚的墙和严丝合缝的门,他那专属于宅的味道还是直扑你鼻。

  我虽然没住过男生宿舍,但跟男生合租过,也算见识到过什么叫真正的“宅神”。

  平常,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吃饭睡觉全在自己的房间,甚至有时候一天都不上一次厕所。

  大概小半年有一次,你周末打开自己房间的门,赫然发现他居然不在,门窗都开着,伴随着向整个四处散发的“宅神”空气。

  这个时候,我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赶紧关上自己的门,然后把通向另一个方向的窗户打开。

  不用等多久,他就回来了。如果这个时候你刚好撞见他,会看到他几乎把接下来小半年的干粮都搬回来了。

  但其实,他们虽然非常宅,人并没有很孤僻,偶尔碰上面他也会很礼貌地跟你聊上几句,完成相互的问候

  就是在这样非常偶尔的聊天里,你会发现,尽管人家一直宅着,但其实非常厉害,玩游戏可以十连胜,敲代码可以敲出月薪过万。

  心得:特别宅的人,只是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候正是他们成为了人群中的佼佼者。当然,如果能变得爱干净一些,就更棒了。

  写在最后:

  在跟朋友聊到“宅”这个话题的时候,很多人表示自己上学的时候并不宅,都是工作之后才变宅的。

  那种感觉有点类似于提到熬夜,大家都会说“我们不是想熬夜,只是深夜比较适合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为什么有负面情绪?还不是因为压!力!太!大!

  根据2018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近6成的年轻人没有存款,有存款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储蓄人民币仅1389元。

  毕业后,我们开始了“吾日四省吾身:有钱否?有车否?有房否?有对象否?”的日子,很难没有危机感。

  于是,哪怕大学时期不宅的人也开始选择在闲暇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万一人家一开口帮我们“四省吾身”怎么办,能不见就不见吧。

  还是躲在自己的小屋子尽情释放、彻底放松来得实在一些。

  看看书,看看电影,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暂时放下那些繁重的压力,等蓄满了能量,再重整旗鼓,继续前进。

  另外,精神世界的充实并不只是通过出门看世界才能实现。只要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宅着,也没什么不好。

  给文章点个在看,

  愿你关上门宅得快乐,打开门闯得顺心~

  (PS:本文纯属实情,如有不符,纯属你没遇到)

  参考文献:

  [1]梁敏.青年“宅文化”现象解读与反思[J].业界研讨2019.02:86-87.

  [2]朱培培.宅男宅女的自我认知与行为的研究现状[J].教育心理2018.03(073):163-164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14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