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心理咨询师是人,还是神?

2019-03-20    作者:舍予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毋庸置疑,心理咨询师是人,不是神。但我为何起这样一个标题呢?是因为,“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形象,很容易被神化了,有时实施“神化”的主体,甚至是咨询师本人。

一、咨询师“神化”了
自己✚●○

  身边一名心理咨询师,白天成功主持了一堂精彩的情绪管理课程,晚上回家后,因琐事与家人争吵。家人一针见血的话——“你还给人家上情绪管理课,你自己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的?”——刺痛了这名咨询师的心。

  “是啊,我们自己都没做好,凭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于他人?”作为心理咨询师,会陷入这种羞愧和自责中。我就是常常陷入进去的其中一个。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多年来,孩子在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障碍,经常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遭到被攻击者家长的指责。为此,我曾心力交瘁,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认为这是自己育儿上的失败导致的。

  我羞于告诉老师和家长“我是从事心理咨询的”,有时在自己脑海里面想象一下,都觉得有无数鄙夷的目光和唾弃的嘴脸朝我靠近。似乎儿子每闯一次祸,就是对我的职业的一次无情打脸。自责、愧疚、羞耻、后悔等情感一波一波袭来。

  我究竟肿么了?在咨询室,面对身为人母的来访者对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罪行”的种种苛责,我可以很自然地用理解来慰藉,以共情来抱持。但是,当这些“罪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似乎怎么也无法原谅自己。

  我不禁在想,是不是我太看得起自己,把自己神化了?

二、“坏妈妈”有多难做?✚●○

  温尼科特提出的“Goo mother”,本来翻译为“足够好的妈妈”,后来改译为“60分妈妈”。这个改动实在太有意味了。“足够好的妈妈”在中文的语境足以让人误解为“十全十美的妈妈”,而“60分妈妈”是及格的妈妈,是“好坏参半”中“好”的分量只多那么一点点的妈妈。

  如果孩子考试得了60分,恐怕父母会面露难色。但在温尼科特眼中60分的妈妈是最恰到好处的妈妈,她向孩子呈现了60分“好”的同时,也向孩子呈现了自己40分的“坏”。

  而我痛苦的根源是在极力掩盖自己那40分的坏,不让“坏妈妈”这个形象露出半点蛛丝马迹。就似在爬分数的悬崖中苦苦向上的中国学生,为了得到满分而废寝忘食。

  当然,我的例子里面还有一个边界问题:我将孩子等同于自己,孩子做什么,相当于我做了什么;我用孩子来证明自己,孩子的好,等于我的好,孩子不好,等于我也不好。

  所以,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浮现出来:一个懂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师,她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如果她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她就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

  因为我无法容忍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妈妈,所以我也无法容忍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心理咨询师。

  相似的逻辑还有:一名主导情绪管理课程的讲师,不可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如果ta情绪失控了,那ta就不是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讲师。一名人民教师,ta的孩子成绩肯定棒棒的,如果ta孩子学习差,那ta就不是一个好的老师。

  “做妈妈是很难的”——这句话相信很多人认同。但是多数人只会理解为,做一个好妈妈很难。而实际上做母亲更难的部分,在于接受自己“坏妈妈”的一面。

三、做
完整的人,不要做
完美的神✚●○

  小时候,我所在小镇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医生,很多人找他看病。突然有一天,得知他因为癌症去世了,我当时非常惊讶。

  虽然关于“生老病死人人难逃之”的道理似乎已经在意识上被充分告知,但关于“医生永远不会生病”的荒诞信念,一直隐隐地存在于潜意识的某个角落,而“医生也会因得病而死亡”的事实,无疑对这一信念发起了挑战。

  心理咨询师,也算是精神层面上的医生。儿时的我,将医生神化了,就像我将内在的母亲形象神化了一样。

为什么会有这种
理想化的
投射呢?✚●○

  在我更小的时候,我为了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我把母亲一分为二:一个是“好妈妈”她随时满足我,让我感到自己也是好的,所以我把她留在了心里;另一个是“坏妈妈”她很自私,常常不理我的诉求让我难受,让我感到自己也是糟糕的,所以我把她抛弃了。

  就这样,在我心里住着一个被理想化了的妈妈,一个满分的妈妈。到我长大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我心里那个满分的妈妈膨胀了,她不允许有一点坏妈妈的位置,她需要继续保持“100分”的形象。

  但坏妈妈不甘心,她大声呼喊:“凭什么把我排挤出去,要知道我也是你的一部分,没有我你不可能完整!”就在这样的冲突中,我活得很累。

  就像即便是医生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一样,即便是心理咨询师也无法躲开潜意识的掌控,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觉察到现实表层下那些内里暗涌的命运的奥秘。因此我又何必苛求自己通过这种“穷尽觉察”去成为一名完美的咨询师呢?只要保持觉察并有所反省,便不枉此职。

  再说了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接纳自己人格中有瑕疵的部分,不为自己身上的瑕疵而感到羞耻。这一点被来访者觉察后,来访者也会获得直面自己瑕疵的勇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别的治疗。

  心灵作家张德芬两次离婚,当她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矛盾时,其前夫会说:“去把你自己写的书读一遍”。她坦言:“抱歉,我能写出来,但还不能做到,我在努力修行中。”尹建莉评价她“不完美却异常真实”是一面“不走形的镜子”。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心理咨询师,要做完整的人,不要做完美的神。当然,诸如“男神”、“女神”的尊称可以有。

  推 荐 阅 读

  投稿

  猛 戳

  预约咨询,请扫码心理咨询师要做完整的人,不要做完美的神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