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眼光,是跟人学来的 2019-03-15 作者:实操基地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我的心理咨询学习,是从实操开始的,更准确地说,始于在督导支持下的实操。 2013年3月,我、沈娟、张聪带着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的憧憬,加入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当时,曾奇峰老师提议:我们就直接从实操开始,你们三个人两两一组,互相做对方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询要全程录像,我就对录像做逐句督导,每周两次。 听到这样直接操刀的训练方式,我很兴奋,连忙应允。但作为新入行的我,那时并不理解这样的督导可堪称为奢华顶配。后来,一位曾在中德心理医院工作过的治疗师说:“以前一直想跟曾老师学习而不得,因为那时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讲课,根本就没有时间带我们。”这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前辈,我也能感受到她对我的羡慕和祝福。 就这样被曾老师密集督导了3个月之后,我们就进入实战,不再跟自己人玩,而是招募志愿来访者,仍旧先录像,再做录像督导;随后是来访者少许收费,录像,督导;再是有录像个案,录像督导;不录像的个案,文字督导。 不久后,付丽娟老师也加入到4人督导小组。有意思的是,那时的督导,我们随意发言,没有一言堂,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多角度地讨论个案,讨论的目的是帮助咨询师对个案有更多的理解。 “理解”,是当时萦绕我脑海里最多的一个词。我知道它的意思,我也在“被理解”的督导氛围里泡着,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能对“理解”身体力行。记得那会儿,有位来访者常常迟到,让我有些生气,曾老师提醒我:“你对来访者迟到的理解是什么?”这句话让我冷静下来,开始通过觉察生气来思考来访者迟到的意义。 虽然那时我对“理解”还理解得不够,但我内心里却扎下了一个根,长出了属于我的专业眼光,这个眼光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与尊重,它成为我衡量老师、同道还有我自己是否专业的标准。说句题外话,“理解”的专业态度和ta本人是不是博爱是两回事,毕竟咨询师在生活中也有自己作为人的局限。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坚信一个人传递出来的态度比内容重要,所以很多时候,我上课都不记笔记,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观察老师,听ta的态度、看ta的眼神等等。 现在反思一下,这也许是我自己想要“被理解”的需要投射到督导老师身上来补偿儿时的缺失。但我就是凭着“理解”的标准,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其他的督导老师眼里读到了“理解和尊重”。 我寻着“理解”的味道走了几年,也许是“被理解”的需要得到足够满足,我开始有些松动,不再偏执地仅凭“理解的态度”来判断一个人的专业水准,我慢慢试着理解那些曾经被我错过的人。 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深度、直接地帮助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做心理咨询。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需要和专业的同道玩。 而一个人的专业眼光奠定了你在专业发展中的起点和基调,比如,它决定你以怎样的眼光看待来访者,邀请怎样的体验师做体验,和怎样的同道相伴学习,以及寻找怎样的老师做督导。 而我的根基就取决于6年前第一次督导的开始。5人围着一张玻璃圆桌督导的场景,可能以后都不会再有。 但,属于你的职业发展机遇,也已到来。 2019年,咨询师深耕计划已经开启招募。面向全国招募18位愿意在心理咨询领域深耕的咨询师与我们一起前行,提供长期执业发展的平台支持与专业帮助,编号001到018,深耕培育,你会是其中一位吗? 我们将选拔18位咨询师加入工作室内部督导观摩以及被督导,在真实的案例中提升自己。 深耕计划除了曾奇峰老师和付丽娟老师外,还邀请了国内外资深老师加入督导师团队,包括王倩、童俊、Lesley Caldwell、Phillip Crockatt 。 通过2年孵化,考核优秀者可加入工作室签约咨询师团队。 很荣幸能参与大家的学习过程,就像这6年以来,我的学习过程也有其他人参与一样。我也很愿意把我吸收到的专业养分分享给更多的咨询师,做好一个传递者的工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是徐倩,欢迎加入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招募通道,扫码进入 查看往期文章没有一个咨询师培养计划只招18人,我们开始做这件事情了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人学眼光专业阅读:97 评论:0 上一条 这4个是女人最“敏感”的地方,男人要是碰对了,她就会以身相许 下一条 没有幻想,就没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