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他看似冷酷,却比谁爱得都深情

2019-03-10    作者:领读人斜杠小丸子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他看似冷酷,却比谁爱得都深情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杨枪枪的领读

  音乐 | Travelling Alone-Passenger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陪你读书,也是你陪我们读书。

  通过前几日的共读,《铁皮鼓》在你心里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故事,也是作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

  那么格拉斯与奥斯卡有哪些相似之处?点击文章了解一下?被骗上战场,写文被批判,而他却一直在玩命保持真诚

  在过去几天的共读中,我们看到了但泽人奥斯卡荒诞的一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全书,看一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各自隐藏着怎样的寓意。

  奥斯卡

  这本书是奥斯卡的自传,也是作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尤其是奥斯卡曾做过石匠和模特,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完全吻合。

  故事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叙述战争不是本书的目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才是重点。

  奥斯卡天生早慧,却因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变成了侏儒。

  从三岁开始,他拒绝长大,也拒绝和大人沟通,鼓声和尖叫声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奥斯卡不断地击着鼓,并不仅仅是对政治和战争的不满,还有难以纾解的情感孤独。

  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也有和这个世界没有共同语言的郁结。

  在奥斯卡的鼓声中,我们看到了对他无比关爱的母亲,波兰邮局的表舅,死在苏军下的养父和他爱慕的玛丽亚。

  每一个形象都是鲜活的,都曾给予奥斯卡最真挚的情感。

  他的表舅和父亲相继先他而去,爱人和儿子先后成为了自己的“继母”和“兄弟”,而在这期间,奥斯卡的鼓声依旧。

  当克勒普找奥斯卡组成“莱茵河三人团”的时候,奥斯卡才觉得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同志”。

  在“洋葱地窖”里,奥斯卡用自己的鼓声带领压抑的人们,痛快地哭泣,尽情地释放自己,这时候的奥斯卡,也短暂地释放了自己,找到了临时的知音。

  奥斯卡靠着鼓声功成名就,带来了财富和名誉,却让他变得更加孤独。

  在故事的最后,奥斯卡选择带着自己的铁皮鼓进入疗养院,靠鼓声回忆和思考。

  外祖母的4条裙子和土豆地

  故事是从外祖母的4条裙子和土豆地开始的,外祖母的4条裙子保护了外祖父,也给幼小的奥斯卡提供了心灵的庇护所。

  外祖母安娜是一个果敢的卡舒贝妇女,她有5条宽大的裙子,颜色和样式都一样,都是乡村的土豆色。

  平时,她只穿4条裙子,一条叠加一条。

  这4条裙子有规律地进行替换:

  “昨天穿在最外面的,今天变成第二层,昨天在第二层的,今天到了第三层。昨天的第三层,今天贴身穿着。

  昨天贴着皮肤的那一条,今天可以让别人看到它的式样。”

  每个礼拜五,换下来的最脏的一条裙子会被丢进洗衣桶水洗,周六晾干熨平。

  而备用的第五条一模一样的土豆色的裙子则会顶上,被穿在最外面一层,干净而招展地陪着安娜去教堂做礼拜。

  在奥斯卡的意识里面,外祖母的4条裙子是一个天然的庇护所,外祖母和她侍弄的土豆地,是他的家乡,他的根。

  那才是真正的但泽,真正的卡舒贝人的家。它在奥斯卡最无助和绝望的时候,给奥斯卡提供了情感支撑,也带来了淡淡的乡愁。

  这也是铁皮鼓鼓声的源头,和铁皮鼓的全部意义所在。

  奥斯卡的视角也是作者的视角,同奥斯卡一样,君特·格拉斯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在他被征入伍然后被俘获释后,他的家乡但泽也已经易主,他无家可归了。因此奥斯卡的乡愁,也是作者的乡愁。

  铁皮鼓

  铁皮鼓是奥斯卡的一切。从奥斯卡决心不再长大的那一刻起,铁皮鼓就是代替奥斯卡在这个世界发声的唯一工具。

  奥斯卡生来是一个反叛者,可是他的反叛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岁的时候,他决定让自己保持身形不变,和成人社会保持距离,是第一次反抗;

  十岁时,在但泽圣心大教堂,奥斯卡将他的铁皮鼓递给圣母怀中的童子耶稣,希望他像自己一样敲鼓反抗,无果后他开始亵渎神灵;

  他震碎教堂的玻璃给镇上的警察找麻烦……

  随后,他从反抗变得顺从。他离开但泽的家,跟随纳粹的前线宣传团进行乐队演出。

  回来后,在圣心大教堂,他在潜意识里面听到了耶稣敲鼓,敲的是奥斯卡从出生到他再次站到圣像前所经历的一切;

  然后,他再次站到了反抗者的队伍里——组织了一个小的政治团伙,毁坏教堂,表达对德国时局的不满。

  奥斯卡的回忆可能有误,但是他的鼓从不出错。

  通过鼓声,奥斯卡获得了罗斯维塔的爱慕;

  通过鼓声,奥斯卡让洋葱地窖压抑的人群获得了新生;

  通过鼓声,奥斯卡让那段历史鲜活而完整。

  除此之外,奥斯卡的鼓和他自己的身体形态也有关。

  奥斯卡得到鼓之后不再长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害死了自己的养父,在葬礼上他扔掉铁皮鼓,开始长个,却长成了一个驼背。

  后来,奥斯卡为了生存做过石匠,也做过人体模特。这段时期,他因为没有铁皮鼓而倍感压抑。

  后来他遇到了长笛手克勒普和他的心灵导师贝布拉,奥斯卡重拾铁皮鼓,得到了情感的寄托和情绪的宣泄。

  这面鼓寄托了奥斯卡的心声,有对时代的不满,有对战争的愤恨,也有对家乡的怀念。

  整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地点为副线,以战争为背景,穿插了在时代的大环境里、一个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城人们的生活。

  故事以奥斯卡的自传为主要视角,深刻透视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和战后的不思进取。

  奥斯卡的侏儒症、鼓声、尖叫,都是政治的产物。

  奥斯卡的母亲在德意志的马策拉特和波兰的扬·布朗斯基之间周旋,预示了但泽城和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纠葛。

  奥斯卡不停地提到想要回到外祖母的4条裙子的庇护之下,表明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只是,他的家乡不是德意志、不是波兰,而是他的根——卡舒贝。

  这本书回顾了历史,鞭挞了现实,但是却没有残酷的描写战争的画面。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冷酷、乖戾的小奥斯卡。奥斯卡的心声,其实也是作者格拉斯的心声。

  战争的本质是恶,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恶,人们偏偏想用各种理由来美化它。

  在《铁皮鼓》这本书里面,作者撕掉了一切的伪装,将战争和政治的恶,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奥斯卡的母亲因为发现奥斯卡的伪装羞愧自尽,生父被奥斯卡引到战乱的中心被击毙,养父因为奥斯卡将他已经丢掉的纳粹党徽还给他被射杀……

  奥斯卡展现出来的,也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扭曲性格的体现。他好像憎恶所有人,其实他更憎恶的,是变得扭曲的自己。

  他把这一切归结为政治和时代的原因,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很少展现出美,更多的是自私自利,瞻前不顾后的丑恶。

  战争结束,这些丑恶并没有远去,而是渗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里。

  奥斯卡最终选择在疗养院孤独终老,暗示着作者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这是奥斯卡的自传,也是作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它披着故事的外衣,却是最深刻的写实。

  《铁皮鼓》通过一个侏儒的故事,写出了在跌宕变幻的历史中,人们内心的迷惘与荒诞,对现实的不满和鞭挞,对自由的崇敬和追求。

  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都能够守住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即使面对人生的逆境,也能坚强不屈,稳步前行。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第89本书——《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

  女主人公苔丝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女儿,也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她的经历让我们不禁思考:在感情里,坦诚究竟有多重要?

  第89本书,就让我们与《德伯家的苔丝》一起,踏上她一波三折的命运之旅,共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上期回顾:

  《铁皮鼓》精读第6天:他能看透所有人的心,唯独看不透自己

  领读人:斜杠小丸子。外企工程师。喜欢读书和码字,擅长拆书,崇拜独立思考的先行者。

  主播:杨枪枪。主持人、配音员,一个有情怀的声音匠人,执着发声,丈量世界。微信平台:小杨说事儿。微博@杨晨太沉。

  责编:胡杨

  图片:电影《铁皮鼓》剧照。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2019年3月读书打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