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节前送礼的习惯是怎样炼成的?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节前送礼的习惯是怎样炼成的?

  八面楚风

  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地区称之为小年。

  南方人不服气,凭啥听你们北方人的?你们GDP比我们多咋地?老子非要换个日子!

  比如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以除夕为小年。

  总之,各行其政,一片混乱。

  小年也是年啊同志们,虽然不是假日办的正式编制,但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到了这一天,中国年的大幕就算是正式拉开了。

  前几天腊八节,好多人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整天心神不定无心工作,东混西混只等放假。别说你们领导,连我一个普通群众都看不下去了,这么早就开始混日子,不要工作了吗?一季度的计划能完成吗?都像你们这样,还怎么全面小康?怎么实现中国梦?太不像话了!

  应该说,只有小年才称得上春节的序曲。等过了这一天,如果你们领导还逼着你上下班准时打卡,天天加班干活儿,那连我一个局外人都看不下去了,都什么时候了还干?人家不要过年的吗?人家不要办办年货做些节前准备啥的吗?比如,祭灶。

  对,不管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这一天,地无论南北,有一个习俗是相同的,就是祭拜灶王爷,所以,小年也被称作:祭灶节。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灶王爷究竟是什么来头?在神仙序列中属于什么行政级别,需要专设一天用来祭拜打点?

  01

  灶王爷,又称灶神。其来历相当可疑,历史上有多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在远古时期,灶神就是火神。

  话说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类人猿刚刚学会直立行走后不久,在一次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之后,他们意外地发现,被火烧烤过的羊肉比生吃味道好很多,于是,便精心保存了火种。

  每次外出打猎,首领总是让自己的女朋友留在洞里看护火种,这当然是最简单最轻松的工作,不断添柴就可以了。但火种最终还是因为小母猿只顾低头玩手机而熄灭了。

  在没有掌握钻木取火技术之前,这是部落里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当晚深受广大猿猴喜爱的烤全羊将不得不改为难吃的羊肉刺身。

  猿猴们很生气,纷纷要求惩罚这只母猿。首领当然舍不得,就骗大家说:火熄灭,这是神的旨意,不能怪我家猿猿,天火自然有火神掌管,因为我们平时不敬火神,所以才吃不到美味的烧烤。

  就这样,火神诞生了。

  02

  到了三皇五帝时期,火神有了自己的名字,叫祝融。

  当时祝融和共工分别掌管人间的火和水。所谓水火不相容,平时俩人谁瞅谁都别扭。

  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下试试。试试就试试。来来来,咱哥俩好好唠唠,信不信我削你?

  社会我祝哥,人狠话不多,火爆脾气上来,三下两下就把共工给收拾了。

  水利部大小也是个正部级单位,共工平时哪受过这种欺负,气急败坏,说老子不活了,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把天弄了个大窟窿,幸亏女娲补天,才挽救人类于水火。

  此次打架斗殴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祝融和共工被双双罢免了职务。

  后来黄河流域出了个神农氏,尝百草开创农耕时代,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称作炎帝,与黄帝部落合并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个炎帝后来接替了祝融的职务,被后世尊为火神。《淮南子•汇论训》中说:“故炎帝于火,死而为灶。”

  所以,远古时期的灶神,指的就是火神炎帝和前任祝融。

  03

  大概是因为过去负责做饭的都是女人,为了发展更多的信徒,或者是为了让孤身一人驻村的灶神能安心工作,道教兴起之后,灶神又被描述成一对老夫妇,男的叫灶君爷爷,女的称灶君奶奶,模范夫妻,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三尺灶台,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类带来幸福安康。

  再往后,越来越随意,不同的时期,灶王居然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各种版本,各种莫名其妙狗屁不通的民间传说。

  比如说灶王原本是一个叫张单(一说叫张生)的富二代,曾娶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来又勾搭上一个叫李海棠的小妖精,于是喜新厌旧,抛弃了结发妻子,将小三转正。

  没想到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然后又傍上一位富豪跑路了,张单家境从此败落,不久竟沦为乞丐。

  有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好心施舍了热汤热饭,他惊奇地发现,施饭者竟是前妻郭丁香。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郭丁香也很诧异,说:“你咋混成这熊样了?你那个小妖精呢,咋没跟你在一起呀?”

  张单羞愧难当,觉得没脸活了,一时冲动,一头撞死在了灶前。

  玉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大概觉得张单其实也是个受害者,怪可怜的,既然死在了炉灶旁,就把他封为了灶王。

  跟许多民间传说一样,故事都是村里的大爷大妈编出来的,漏洞百出,相当不靠谱。

  一个在生活作风上犯了错误的同志,寸功未立,怎么说封神就封神了?玉帝再昏庸,用人机制也不会如此随意吧?

  总之,历史上,灶王的真实身份扑朔迷离,变幻万千,一直没有定论。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与时俱进,毕竟烧柴禾,烧煤球和烧液化气的灶神似乎也不应该是同一个人。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是男是女,之前是人是神,灶王最初都不是一个美差,只负责各家灶火兴旺这件小事,工作乏味,环境恶劣,级别低,待遇差,远离天庭,完全没有进步空间。

  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听说哪位灶神因为炉火生得旺而获得提升的,根本没人愿意干,在整个神仙序列里,几乎是级别最低的,我推断最多是个副科级。

  04

  但是到了汉代以后,灶神忽然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因为他多了一项职能:司功过。

  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

  道家的《经说》中也记载:“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一个主炊事的小神,摇身一变,成为天帝下派的督察使,安插在各家各户的卧底和眼线。

  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表现,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的汇报,对一家人进行年度考核并给予赏罚。

  虽然行政级别并没有提升,但增加了这项职能后,灶王的地位今非昔比,俨然一家之主,标准像从此被毕恭毕敬贴在墙上,两边配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画像前是祭台,平时就须好生供奉,到了小年,灶王启程进京述职的日子,各家各户更是纷纷拿出上好的祭品上供。

  其中必备的祭品是麻糖,又甜又粘,特别好吃,让灶王的嘴被麻糖粘住,所谓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上天只讲成绩,少谈问题。

  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也要打点一下,以免因小失大。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对,从古至今,领导的司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宋代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生动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灶王上天汇报工作,往返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重返人间,还要与诸神在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仪式,免不了又是一番打点。

  各家各户每年都是把灶神打发好以后,才轮到祭拜列祖列宗。

  05

  所有这一切,无非想让灶神帮着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

  灶王爷一句话到底有多厉害?

  玉帝他老人家日理万机,不可能掌握人间所有的事儿,全凭听取灶王爷的年终汇报,人家随随便便一句话,就决定了你一年的是非功过。

  《太上感应篇》中说:“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也就是说,一旦被灶王告状到玉帝面前,轻则减寿100天,重则减寿12年。

  作恶多端心里有鬼的人害怕受到惩罚,自然免不了重金打点,求其高抬贵手,多多美言。

  有钱人好吃好喝祭拜,没钱怎么办?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这是宋朝吕蒙正落魄时写的祭灶诗,对穷书生来说,没钱送些诗词字画也是可以的。

  即使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拿不出像样的礼物,至少也要把话说到:“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过的苦,明年再请您吃糖。”

  这是规矩。

  有人想不通,老子一生光明磊落安分守法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靠劳动挣钱凭本事吃饭,为啥非要给他送礼?

  人家都送,只有你不送,能行吗?

  千百年来,祭灶已经成为人间约定俗成的规矩,你不顺应时代潮流,偏要逆天行事,这是不懂人情世故你知道吗?早晚是要吃苦头的。不信,你试试看。

  半响不语,一声叹息。

  自此,小年祭灶,蔚然成风。

  06

  客观公正,如实汇报,本来是灶王的职责所在,结果变成了必须打点一下才行。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接受了贿赂的灶王在汇报时恐怕已很难保持公平正义,加上天高玉帝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人世间的是非功过全凭灶王一语定乾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倒在其次,颠倒黑白,冤假错案从此层出不穷。

  我想,这或许就是人类腐败的源头。

  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此已习以为常,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似乎本该如此。

  没有人提出质疑,也不再感到愤怒,只能被迫遵守并维护着这种规矩——自古以来就这样,没有好处谁替你说话?胳膊扭不过大腿,谁让人家掌着权呢?不然咋办,我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我们无权指责民众的沉默和妥协,事实上,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生存,除了妥协,我们还能怎样呢?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祭灶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城市区,公然祭灶几乎已经绝迹。

  或者改为其它更隐蔽更含蓄的方式了?我不确定。

  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种进步。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