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以下是
励志台Lztai.com小编精心整理出萨特的代表作中的
经典语录,
名言名句,通过这些
经典语录,
名言名句,让你更能读懂萨特,了解萨特的内心世界。如果您也有喜欢的萨特
经典语录,
名言名句,欢迎
投稿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
If you're lonely when you're alone, you're in bad company.
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文字生涯》
他人即地狱
《禁闭》
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
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
《恶心》
“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
《密室》
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恶心》
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存在与虚无》
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自由之路》
I exist, that is all, and I find it nauseating.
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存在与虚无》
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恶心》
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死无葬身之地》
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
“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
《密室》
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苍蝇》
不选择其实是选择了不选择
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恶心》
你从来没有失去过自由,你一直是自由的,你感到不自由,是因为你自由的选择了不自由。
对于暴力,我只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
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
《恶心》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墙》
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诉它。 人们会上当的, 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
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样去生活。
然而必须做出选择: 或是生活或是讲述。
《恶心》
自欺永远摇摆于真诚和犬儒主义之间。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我可以帮助她, 但她得有能力提出要求。我慢慢从她面前走过,眼睛瞧着她。她盯着我,但仿佛看不见我,她痛苦得不知身在何处。
《恶心》
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禁闭》
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
“人就像是骰子一般 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L'enfer, c'est les autres.他人即地狱。
奇怪而感人的是,这段时间竟如此脆弱。 任何东西都无法使它中断,然而任何东西都能使它破碎。
《恶心》
“Pas besoin de gril : l'enfer, c'est les Autres.”
- 何必用火刑具呢:他人,即地狱。
《存在与虚无》
人生越是荒唐,死亡越是难以承受。The more absurd the life, the less bearable the death.
-Jean-Paul Sartre
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不顾一切……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我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恶心》
萨特简介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
评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获博士学位;1933一1935年赴德国留学;1934—1939年任中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参军作战被德军俘获。曾来北京参加过世界和平理事会;苏共二十大和匈牙利事件后退党。他反对美国侵越战争,曾任罗素发起组织的民间审判战争罪行委员会的副主席,1964年拒绝接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积极支持1968年5月的法国学生造反运动;1980年4月逝世,约六万人自动参加他的葬礼。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在印度死于热病。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