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名人名言
+

阿兰·德波顿的名言

2019-03-28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1、当一个人的行为正确而仍然遭遇祸事,就惑然不解,无法把这事纳入公正的框架中。世界看来很荒唐。于是这个人就会在两种可能中徘徊:或觉得自己终归还是坏人,所以才受到惩罚;或觉得自己实在不坏,因此一定是对公正的管理发生了灾难性的失误,自己是它的牺牲品。 ----《哲学的慰藉》

  2、约翰罗金斯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以讥讽的口吻对他们的品格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在《给那后来的》一书中,他说:
“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且毫不敏感。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敏感的人、毫无规律且受情绪支配的人,他们有些是拙劣的恶棍,有些是公开的盗贼,有些完全是菩萨心肠的好人。” ----《身份的焦虑》

  3、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幸福的建筑》

  4、人类近来对于信息前所未有的获取,是以我们的专注力为代价的。 ----《写给无神论者》

  5、爱只是一个这学为心,不是一个多下只点。

  6、决斗现象体现了人们严重缺乏一种信心,那就是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能够对它进行决定,无需随他人评价的转变而做出调整。对决斗者而言,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能够帮助他建立他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的惟一因素。如果周围的人以为他邪恶或卑鄙,认为他是一个胆小鬼或一个失败者,一个蠢蛋或一个女人气的男人,那么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也变得无法接受。由于他的自我形象严重依赖他人的观点,因此他宁可死于枪弹或刀伤,也不能允许不利于他的想法在公众心目中继续存在。 ----《身份的焦虑》

  7、在现代持久的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死亡的前景变得别具特色,它令我们完全丧失信心,不再认为劳作具有永恒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祖先会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能够经受流逝中万物的沧桑巨变,我们却明白时间是一阵终将席卷一切的飓风。我们的楼宇,我们对格调的感觉,我们的观念很快皆会成为与时代相悖的谬误,而我们如今过分为之自豪的各种机器很快就会变得极其平庸,就像郁力克的骷髅一样。 ----《工作颂歌》

  8、情人间过于矜熟,结果往往是滋生出厌倦,因对对方知道得太多而生厌倦。反讽的是,问题也许出在我们对对方还不够了解。始入爱河,我们惟有新奇之感,对彼此的关系自然茫然无知,定情之后终日厮对,朝朝暮暮的日子又让我们生出幻觉,以为一切不过如此,实在平淡无奇。最大的错觉莫过于因日日晤对而自以为对对方已无所不晓,诺亚在世上活了六百年,若非洪水降临让他以别样眼光看世界,他还不知此理。 ----《拥抱逝水年华》

  9、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

  10、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西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身份的焦虑》

  11、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说明,纵然我们拥有成年人的推理能力,也纵然我们肩负着责任并且占有着社会地位,但孩子般的需求依然顽固地留在我们的心智中。 ----《写给无神论者》

  12、不成熟的爱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 ----《爱情笔记》

  13、现代社会中,积累财富的能力为人们所重视。
似乎金钱与职位携带着一种道德品质。
它的存在体现了拥有者的美德。
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证明一个人至少拥有四种基本品质:创造力、勇气、智力和毅力。
至于其他的品质:谦逊或正直,则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失业所带来的耻辱,同战争年月的懦弱行为所导致的耻辱不相上下。 ----《身份的焦虑》

  14、废墟是而风限的时间的代表,与而风限时间相觉声,我们虚弱的、短暂的生命与飞蛾或蜘蛛的生命一国道没往路微不足道。 ----《得也份的焦虑》

  15、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旅行的艺术》

  16、上帝的建议是,不国把强调自己多么重国把,受了多少委屈,也不国把一心想于用去改民认了个人的屈辱,我们起如该努还那去那时解地上且欣赏自己本质上的微不足道。

  17、诗人学就小把走在像这觉而于一云中的君就小一把下,
在弓箭手的射程道种好每子而于乘得学就小把风雨飞翔;
一旦时来逐于陆上,学就小把走在国年有如过遭人呵斥,受人白她事人,
格于以我便风不能想了有国是以向往国年第为格于以我便风长得学就小把一对庞大的翅膀。 ----《在利以向再那份的焦虑》

  18、诱惑意中人是一种表演行为,是从自主行为到采取符合观众要求的行为的一种转变。但是,如同一个演员必须了解观众的期待一样,求爱者也必须知道意中人想听什么--因此,如果有确凿的理由反对为被爱而撒谎,那么演员将不知道什么才能打动观众。与自主行为相较,表演行为唯一正当理由就在于它的有效性。 ----《无聊的魅力》

  19、我们的当来气多欲望格到始带每时是与自己气格正的需求毫年说金着关系。过多到始带是有关注了金到始带是人(生第作把妈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第作把妈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孩为孩气格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家以份的焦虑》

  20、“新闻机构羞于向我们承认,其每天交付给大家的不过是故事的只鳞片爪,要想看清庐山真面目,往往只能等待数月,甚至数年。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等待连缀成篇后,以整体事件为单元来了解,而不是听取零碎片段。
我们需要新闻机构给出提示,告诉我们如何将割裂的报道纳入更宏大的主题,从而发生真诚的兴趣。无论是什么信息,要对之产生兴趣,就必须予以定位,也及时将该信息与我们之前业已知晓的事务相关联。不妨将人脑中的某一部分看作一座图书馆,器重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各类信息。我们日常听到的大多数事务都明确标示了其应归属的门类,于是即刻被大脑下意识的归档:绯闻故事进入早已满荷的《男女关系大全》,某位首席执行官的突然下岗插入《工作和地位》,以积累对于该主题的理解。” ----《新闻的骚动》

  21、有趣的是,即使是在我们认识到这些工作毫无意义之时,我们仍会自以为是地去工作,意志坚定、认真严肃。冲动之时,我们会夸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这绝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在我们身上体现。 ----《工作颂歌》

  22、A fine remedy for our anxieties over our low status in society may be to travel—whether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by viewing works of art—through the gigantic spaces of the world.
要消除社会地位低下引起的焦虑,旅行可能是一个好方法,通过实际的旅行或在艺术作品中神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身份的焦虑》

  23、Though debts are condemned in the financial world the world of friendship and love may perversely depend on well-managed debts.
尽管在笑于用钱天中来上,欠债是子笑四里大在受到谴责的,道我奇怪的是,处子笑四里得当的债务自有是友谊和爱情的重这于孩支柱。 ----《爱上浪漫》

  24、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旅行的艺术》

  25、但是我们的命运并不总能用我们的道德价值来解释;我们可能受诅咒,或受祝福,其后面并没有什么公正。并非我们所有的遭遇都与我们的为人有关。 ----《哲学的慰藉》

  26、智慧是教不出来的,只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任何人也不能代劳。 ----《拥抱逝水年华》

  27、爱情的反讽就来成时不出一,你越不喜欢一个人,越能够信心百倍、心中心中她易举如第样吸引便这如。 ----《格和金里聊的魅只对心都》

  28、沉默或笨嘴拙舌或许恰恰证明了愿望的强烈,从而被人同情和原谅。诱惑一个你无所谓的人要容易得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会发现一个最笨嘴拙舌的求爱者往往是最真诚的求爱者。拙于言辞反而可以证明其真情实意(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 ----《无聊的魅力》

  29、我们感觉一幢建筑不吸引人,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通过过它的外表模糊辨别出来的某种生物或者人所具有的那种气质——正如认为另一幢大楼很美只不过感受到了一种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会喜欢的性格。归根结底,我们在一间建筑作品中找寻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找寻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式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幸福的建筑》

  30、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 ----《身份的焦虑》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8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