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名人名言
+

关于埃里克·霍弗名言警句

2019-03-27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1、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2、失意者之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开他们不想要的自我。 ----《狂热分子》

  3、一个彻底团结的群体因为具有高度的模仿性.其弹性和适应能力也十分强大。它要采取革新措施或改变方向都轻而易举。这一点,从团结的日本和团结的土耳其能快速实现现代化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和伊朗等国家,因为缺乏团结精神,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就缓慢而痛苦。高度团结的苏联接受新方法和新生活方式的能力,也显得比一盘散沙的沙皇俄国大很多。同样明显的,具有紧密集体制的原始人要比崩溃中的公社与部落组织更易于现代化 ----《狂热分子》

  4、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全不尊重……随时准备加以毁弃。……本来为建筑师所鄙弃的石材会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奠基石。一个没有废料和不满者的国家,固然会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但它缺少开拓未来的种子。. ----《狂热分子》

  5、所有群众运动都会贬低「现在」,把现在说成只是通向光荣未来的初阶,进入千禧年门槛的踏垫。对一个宗教运动来说,「现在」乃是一个放逐地,是通向天堂的眼泪谷。对一个社会革命来说,「现在」是一个到乌托邦路上的中途站。对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来说,「现在」是最终胜利前可以置之不理的片段。 ----《狂热分子》

  6、人们会感到厌烦,主要是他们的自我让他们厌烦。意识到自己生活贫乏和元意义是人们厌烦感的主要来源。反之,没有孤立感的个人一一如一个部落、教会或政党的成员-一不容易为烦闷所感染。只有从事创作或得为三餐糊口的人才不会有烦闷感。 ----《狂热分子》

  7、勒南指出,自有世界以来,从未有过慈悲的国家。我们大概可以补充说,自有世界以来,从未有过慈悲的宗教或慈悲的革命党。与无私所孕育的僧恨和残忍相比,由自私所催生的冷酷和恶毒显得很没有看头 ----《狂热分子》

  8、恨意总是潜藏着钦佩。这一点,部分反映在我们喜欢模仿我们所恨的对象。每一个群众运动都会按照宫选定的魔鬼的形象来塑造自己 ----《狂热分子》

  9、想要把-个人完全同化到集体,对个人特殊性的抹杀必须彻底。他的欢乐与哀愁、骄傲与自信都必须源自团体的机运与权能,而不是源于他个人的前途和能力。特别重要的是,不能容许他有孤立感。哪怕是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他都必须仍然觉得处于团体的注目之下。要让他觉得,失去与群体的关联不啻于失去生命 ----《狂热分子》

  10、落后国家与西方文明接触后会产生不满情绪,主要不是因为西方人的高压剥削所致,那毋宁是共同体的向心力被粉碎或削弱的结果。文明的西方世界把自我改善的观念带给了落后地区,但也因此带来了个人的失意感。西方带来的所有好处,都不足以替代过去传统农业社会带给人的庇护和安慰。哪怕一个西化的土著事业有成,他仍然会不快乐。他会感到赤裸裸和孤苦无依。现在出现在很多被殖民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部分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和摆脱西方的个人主义。 ----《狂热分子》

  11、毫无疑问,通过举办游衍、检阅、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活动个群众运动可以引起每一个心灵的共鸣。哪怕最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看到壮观的群众场面而动容。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会感到溢于言表的欢欣雀跃。失意者大概要比自足者更易于受群众力量与光辉的感染。这是因为,逃离自我的渴望会让失意者极愿意在壮观的群众场面中隐没自己。 ----《狂热分子》

  12、“荣耀”基本上是一个舞台观念。如果不是清清楚楚晓得有观众在看,演员就不会卖力追求荣耀。我们会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知道我们的英烈事迹会为同时代人或后代所记取。我们愿意牺牲真实、短暂的小我,换取想象中的永恒的大我。 ----《狂热分子》

  13、任何有效的主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 ----《狂热分子》

  14、因为深谙自己的瑕疵与缺点,失意者对别人的歹意与恶念总是特别眼尖。

  15、希望一丧失人群就会分裂,每个人都拼命去照顾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 ----《狂热分子》

  16、The less justified a man is in claiming excellence for his own self the more ready he is to claim all excellence for his nation his religion his race or his own holy cause.
一个人愈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参与的神圣事业。 ----《狂热分子》

  17、同样道理,沙文主义者的对立面不是卖国贼,而是理性的公民,他们对殉道和英雄身段毫无兴趣。卖国贼一般都是狂热者,他们投身敌营,是为了加速一个他们所恨的世界的倾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卖国贼都是大右派。"在极端的国家主义与叛国行为之间,看来只有一线之隔。" ----《狂热分子》

  18、当我们把一个群众运动的成就归功于它的信仰、主义、宣传、领导或冷酷无情时,我的触及的只是它们赖以促成团结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除非我们能认识到它们孜孜以求的,是培养和巩固团结与自我牺牲的精神,否则就难以了解群众运动的本质。 ----《狂热分子》

  19、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在其内容,而在于它言之凿凿。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缺少力量。一旦我们理解一样东西,它就会像是发源于我们自身。 ----《狂热分子》

  20、热烈相信我们对别人负有神圣义务,往往是我们遇溺的“自我”攀住一艘流经的木筏的方法。我们看似伸手助人一臂之力,实则是在拯救自己。……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狂热分子》

  21、进步的观念会把“明天”放大,这样,那些看不见自己前景的人的失意感就会更加深刻。……事业之所以会带来绝望感,不但是失业者有贫穷之忧,更是由于他们突然发现人生一片虚空。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狂热分子》

  22、革命时期的俄国尽管对异端意识形态上有偏差的绝不容惰,但对一般罪犯同样宽大为怀。有一点大概是真理.与尊重生命财产的人相比,罪犯在拥抱一件神圣伟业之后会更愿意抛头颅、洒热血。 ----《狂热分子》

  23、自由鼓励多种多样的尝试,也无可避免会带来多种多样的失败与失意感。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一种讨厌的负担。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我们参加群众运动,是为了逃避个人责任或为了得到——用一个热情洋溢的年轻纳粹党员的话说——“免于自由的自由”。 ----《狂热分子》

  24、炽烈的恨意可以给空虚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的。因此, 一个漫无目标的人要是想为生活找到新意义,办法除了献身于一种神圣大业以外,还可以精养狂热的悲愤。群众运动在这两方面都提供了无穷机会 ----《狂热分子》

  25、Faith in a holy cause is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a substitute for the lost faith in ourselves.
对一项神圣事业的信仰相当程度上替代了已经失去的自信。 ----《狂热分子》

  26、The quality of ideas seems to play a minor role in mass movement leadership. What counts is the arrogant gesture the complete disregard of the opinion of others the singlehanded defiance of the world.
对群众运动的领袖而言,见解的精辟与否看来无关宏旨。真正重要的是他敢于摆出自负的姿态,完全漠视别人的意见,不惜一个人单挑世界。 ----《狂热分子》

  27、模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当我们没有意向、能力或时间去独自解决问题时,就会模仿别人。忙人比闲人更易于去模仿。换言之,匆匆忙忙的生活更易制造齐性。因此,如果处心积虑要把一群个人融合为一个紧密的团体,不断制造些行动让他们投入,看来是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狂热分子》

  28、团结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回事本身就足以诱发仇恨一一哪怕当初它们是以最高尚的手段培养出来的。即使一群人的结合是为了鼓吹宗教宽容与世界和平之类的崇高目标,一样会对意见相左的人极不宽容。 ----《狂热分子》

  29、一个人愈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参与的神圣事业。 ----《狂热分子》

  30、当我们要诱导一群人产生团结行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时,我们会竭尽所能-一不管我们自觉与否---鼓励他们疏离"自我"努力在他们身上培养出失意者( 失意者是主动疏离"自我"的人)会有的各种态度和冲动 ----《狂热分子》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2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8  闽ICP备2022004743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